农村做面条加工厂_面条加工致富经_致富面条加工厂在哪里

农村做面条加工厂_致富面条加工厂在哪里_面条加工致富经

听老人说,浒山小山墩很早很早以前,是渔民晒网的地方。后来筑海塘,一塘一塘朝后海推,有了浒山卫、浒山镇。

我儿时,老浒山有东门、南门、西门、北门,街道主要在从东到西的中街,商铺鳞次栉比。中街与南门的“鸡王道地”(又称金黄道地)是中心。浒山周边的横河、匡堰、白沙路等,都是临河的半边街,商店不多,只有农历初一、初五、初十、月半等才有集市。浒山天天有集市,绸布店、百货店、南货店等商铺又多,市面十分繁荣。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周边的农民挑着鸡、鸭、鹅、糠、米、菜、瓜果等,来“鸡王道地”交易,人声鼎沸,店铺的排门板卸掉,街市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前,老浒山青石板的街道仅三四米宽,集市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挑担的人要边走边喊:“让,让!”青石板路走的人多,时间久了,石板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后重新铺过一次石板。

浒山定为慈溪县城前后,我家十多年来租住在北门六房阿婆家。无论春暖花开,还是严冬腊月,我每天上东门学堂弄的浒山小学读书,来回走过中街四次,对中街的店铺非常熟悉。

北门街口的中药铺“怀德堂”,老板姓周,可惜早逝,只留下小脚寡妇和一个孤儿,靠一个忠心耿耿的老伙计在主持经营。“怀德堂”加工中药、配售中药,也熬制膏方。有一种红药膏、黑药膏,只卖一两分钱一个,身上长了疖子,或者红肿快要化脓了,贴在患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一贴就灵。

向东,“怀德堂”隔壁是颇有名的“广盛”油行,大家称“广盛蜡烛道”。乡下有句老话:“三北油大王,广盛蜡烛道。”油行卖食用油为主,兼营红白蜡烛,大的红蜡烛比手臂还粗。那时候,浒山街上没有汽车、三轮车、黄鱼车,一百多斤重的油桶运到南门汽车站后,再转运到中街的店里,或者放到北门的仓库里,有一里多路,都靠人工在地上手推脚踢慢慢地滚,那轰轰隆隆的声音,全镇都能听得到。

“广盛”隔壁是阿泉伯伯家的香烟店。阿泉伯伯圆脸、光头,坐在柜台里脸带微笑,像弥勒佛一样。烟店里有时会挂出印有摩登女郎的日历牌。老刀牌和天桥牌香烟是硬壳的,我们小孩常拾来或讨来折成方牌子,在地上刮着玩,叫“刮牌子”。大人抽的烟有纸烟、旱烟,还有长烟管旱烟,也有用铜制水烟筒咕噜咕噜抽水烟的。我家房东阿婆有时候用长烟管抽早烟,有时候抽水烟。

烟店隔壁是阿尧伯伯的白铁皮店、杂货店、“锦庄”绸布店、桑记丝线店、“万昌”糕团店、文具店、咸货行、五芳斋饭店,就到茶亭弄口了,每爿店都有故事。

北门街口西边,直到西门外,我很少去,不熟悉。只记得北门街口旁的糖坊店、天丰百货店、板桥头潘祖贤的“潘顺泰”绸布店和一家银楼比较有名。

“怀德堂”对面,火弄弄堂东面是陈记豆腐店、大饼店、水果店、铁匠铺、“协丰”南货店、鞋店、杂货店、“恒茂泰”绸布店,就到最闹猛的“鸡王道地”了。“恒茂泰”兼营百货,进门就是乒乓球桌大小的玻璃柜,地处闹市,是浒山最大的绸布店。

高家大墙门对面的牌仙弄,东西两边也是商铺较多的地方。东边是绍兴人沈天生开的糖果店,兼营出租连环画。店里柜台上的玻璃瓶里,装着红红绿绿的蚕娥糖、棒棒糖、粽子糖,价廉物美,十分吸引人。他们出租的连环画,品种多,我十分喜欢,还了旧的再借新的。这爿店朝南开,每年三月春暖花开,燕来了,燕子在柜台顶上朝南的梁上筑巢。他们不嫌燕子脏,只在燕窝下吊一块木板,照常做着生意。我们小孩去买糖,常见到母燕飞回来哺食小燕的情景,十分可爱。春燕飞入店中筑巢的,还有板桥头的“潘顺泰”绸布店。

牌仙弄西边,有家阿棠师傅开的缝纫店,替人量体裁衣来料加工,只有一台缝纫机,大概是浒山最早有缝纫机的服装店。阿棠师傅自己裁衣服自己做,既是老板,也是工人。附近有家锡匠(镴匠)店,我放学后常去参观。锡瓶是嫁妆的必备器具,烫酒的酒壶是锡制的,祭菩萨、祭祖宗的烛台也是锡制的,乡间生活离不开锡制品。这家锡匠店除了柜台以外,工场就在店堂里。戴老花眼镜的师傅坐在小凳上,右手拉着长长的风箱,鼓风吹着炉中的火。钵里的锡熔化了,倒入模具,冷却后再焊接,就成了一种器具。那天做的是八角型锡瓶,两边都有双喜字,寓意双喜临门。拎手是两只蝙蝠,寓意多寿多福。锡瓶盖顶上有一只小狮子,老师傅做得很认真仔细。锡瓶完成了,闪闪发亮,小狮子系一段红绒绳,十分惹人喜爱。

对面南面街上还有一家风筝店,店里挂满了蜻蜓、燕子等竹架子纸糊的各种风筝,乡下称鹞子。长圆形的风筝最容易放上天。这爿风筝店也是一个老伯经营的,自己扎骨子自己糊自己卖。我放的“八角”风筝有一张摊开的大报纸那样大,先是店里买,后来学着自己做,还粘了一条油皮纸,放上天空以后,风一吹,油皮纸颤动发出嗡嗡的响声,叫“鹞琴”。大人放的风筝还挂点亮的灯笼,叫“鹞灯”,有的挂五六只,有的挂七八只,在茫茫暗夜里十分壮观。风筝店卖天上飞的风筝,也卖地上点的灯笼。正月十五闹元宵前,店里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各种兔子灯、金鱼灯和莲花灯。兔子灯是白色的,分没轮子的和有轮子的两种,没有轮子的拎在手中,有轮子的可用一根绳牵着走。金鱼灯有各种颜色,大红或粉红的最受欢迎。宫灯、走马灯制作难,较贵,数量少。

风筝店隔壁是阿腔叔叔的烟杂店,他会唱京剧。有一次,在小山墩山脚下演唱《信陵公子救赵》,唱和做一板一眼极其认真,观看的人都鼓掌叫好不绝。

浒山1954年定为慈溪县城前,没有银行、水厂、化工厂、造纸厂等,只有几家铁匠铺及银匠店,东门、南门、北门各有一家碾米厂。为了运输方便,几乎都在有埠头的河边。

中街“广盛蜡烛道”斜对面,有家谢记铁匠铺,是我同学继仙的父亲和叔叔两兄弟共同经营的。两间店面,打锄头、括子、铁锹等农具品,也打火钳、火叉等家用器具。前面是店,后面是住家。打铁的炉子、铁鼎摆在店门口的西边,有一只扇炉子的风箱。两兄弟一个钳着刚从炉子里取出的火红的铁块,一个擎着大榔头用力敲打,你一下我一下,叮当叮当,有轻有重,有急有缓,常常奏出动人的音乐节奏来。兄弟两家的小孩都比较多,靠一家铁匠铺养活两大家子不容易,真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鸡王道地”东面的胡永兴南货店,也是浒山较大的南货店,像“协丰”一样都是前面是店,后面是做糕点的工场。旁边的大饼油条铺,用摇面机制作面条卖,店里卖面条票,顾客可凭票领面条。“怀德堂”对面的大饼油条店,也有摇面机。这家店是两夫妻开的,舅老爷阿权是伙计。那时候,阿权二十来岁,圆脸,胖墩墩的,用手在炉子里贴大饼,冬天,双手长满了冻疮。可是,长满了冻疮还要烘大饼,真是苦。

“鸡王道地”靠胡永兴南货店大饼油条铺房子的墙脚边,常摆着打弹子的小摊。玻璃柜上摆着的牛轧糖、香烟等物品很引诱人。你付钱后拉手柄打弹子,弹子进洞了,那个洞上的物品就是你的。不少人抱着试运气的侥幸心理打弹子,打了又打。然而,摆摊的人养家糊口靠赚钱,不会做亏本的买卖。弹子盘上有许多钉子,弹子在盘中转,磕磕碰碰很难进有礼品的洞,有时欢呼惊喜,但最终多是一场空欢喜。

“协丰”南货店五分钱的椒盐花生米三角钱一包,可吃好长时间。这爿店还兼营海产品,卖黄鱼、咸蟹等。从宁波运来的黄鱼是货真价实的野生黄鱼,用大木桶装着,一排黄鱼一排冰,鱼肚是黄色的,挑开鱼腮来,鲜红鲜红。卖黄鱼的是个长六个脚趾的老师傅,有只眼睛也不大好。他五十多岁了,开秤叫卖,声如洪钟,惹得你不想买也要买,一大桶黄鱼很快就卖光了,生意十分好。

浒山下午市还有海鲜担。挑海鲜担的人到庵东后海去,拿到货后朝浒山街上跑,总是下午三四点到街上,有的顾客早已引颈等在那里。有虾蟹、蛤蜊等,都是新鲜货,有的还活蹦乱跳的。

夏天,街上还有撑阳伞的凉粉摊。摆摊的人用纱布把木笃籽或茄子籽包起来,在一桶井水中揉搓。等一段时间,井水变成了冻状的凉粉,用钢精勺子将凉粉盛到碗里,上面撒一点细糖,两分钱一碗,成了消暑佳品,深受小孩喜爱。

浒山邮局在“鸡王道地”边、北门街和东门都开设过,主要是寄信寄包裹。东门时的邮局,开在贞妇殿往浒山小学弄堂边的第一幢房子里,开了好几年。记得局长姓骆,是从余姚县派来的。

我儿时,浒山的钟表店有两三家,但我未见过手表。父亲有一只有链条和盖子的怀表,有两只摆在桌上的自鸣钟,都是用手上发条的,从未到钟表店修过。那时候,浒山的照相馆有两家,都在东门头。其中一家比较大,有油画作背景供顾客拍照用。父母亲和我三人,母亲坐在长背藤椅上,我坐在母亲的膝上,父亲平顶头穿黑布长衫站在母亲边上的黑白照,我至今仍记忆深刻。那时候,浒山只有一家客栈,是两层楼的房子,在“鸡王道地”巧珠家烟店的对面,老板姓周。

浒山家家户户都烧柴,东、南、西门都有卖柴的柴行。特别是南门,余姚那里的农民砍了山上的柴用船运到浒山来,通过柴行中介,将柴卖给浒山人,还送到家里。

浒山小弄堂里常听到“补缸补甏”“磨剪刀斨菜刀”“粽棚穿伐”的吆喝声。挑糖担的小贩,摇着拨浪鼓或者敲着两片铜片在小巷里游走,大人小孩只要用一块废铜等,就可以换一块糖;也有算命瞎子“叮叮”地敲着小锣,在小巷里踽踽而行;有人提着鸟笼串街走巷,高喊着“鸟拑牌”。板桥头西面,有一家算命店是固定的。

街上,也有用五颜六色面粉捏成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大公鸡的手艺人,都是外来的。面塑栩栩如生,衣带像飘起来了一样。也有用麦芽糖制成龙、鸡的小贩。

我小时候,民风淳朴,从未听过街上被偷被抢的传闻。

那时的浒山街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没有一棵树,也没有一丛花。夏天听到的蝉鸣,是人家院子里传来的。1956年我离开了浒山,这条老街是我儿时眼中最美好的风景,终究成为最难忘的记忆。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