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图 | 张著昶 杨聪
春华秋实,金风送爽。乌江滨沿河自治县乡村田野,到处是土家儿女忙碌的身影,共享秋收的喜悦,感恩土地的给予。
“今年种了20多亩辣椒,预计收入7万余元,是过去种玉米三倍多。”说起收入变化,沿河自治县谯家镇印山村的贫困户刘承猛满脸幸福。她说,“把玉米地改种成辣椒,这一简单改,收入就成倍增加了,脱贫致富自然水到渠成。”
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特别是2018年省委发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以来,沿河自治县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号召,持续深化产业发展“八要素”,生态茶、空心李、白山羊、中药材等传统产业不断创新升级;辣椒、食用菌、生猪、生态鸡等新兴产业井喷式发展,农民收入节节高,脱贫攻坚稳打稳扎,纵深推进。
深化“八要素”, 小辣椒成“大产业”
金秋九月,正值青椒采摘、红椒成熟阶段,在沿河自治县谯家镇印山村省能源局帮扶种植的辣椒基地,青辣椒、红辣椒挂满枝头。在四季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厂,工人们正从保鲜库内将一箱箱辣椒,搬运到一辆车身标有“贵阳蔬菜集团”字样的大货车上。
“每天都要发出四五十吨,多的时候一天要发百多吨,供不应求!”沿河四季果蔬负责人王立浪忙碌不停。
过去在家挣不到钱,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大量土地撂荒……这是前些年沿河乡镇的真实写照。如何盘活有限的土地资源、把零星的土地集中起来,盘活大家手中闲散的资金,做大做强产业,走出一条持续增收之路?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外闯荡多年王立浪返乡组建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发展辣椒产业。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合作社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精准施工,逐步形成“统一规划、统一育苗、统一物资、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辣椒产业“六统一”模式,“小辣椒”日渐成为闻名沿河的“大产业”。
“将传统能源烘干机转换为新能源环保辣椒烘干机,使用成本降低60%,每条烘干生产线日处理鲜椒量可达25吨以上,完全能满足沿河辣椒烘干需求,让我们吃了‘定心丸’。”提起辣椒的产业链的初步形成,王立浪喜上眉梢。
在省能源局等单位的帮扶推动下,谯家镇辣椒种植从去年的1200多亩,迅速发展到今年的9534亩。预计今年实现辣椒产值4600万元,净利润1450万元。
谯家镇辣椒产业探路成功。今年,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乘势而上,明确将辣椒产业作为新增的四个“短平快”产业之一,统筹1.3亿元财政扶贫资金重点打造,安排5000余名干部,在全县22个乡镇(街道)353个村(社区)引导群众发展辣椒种植5.9万亩。
一手抓辣椒产业规模,一手抓产销对接。早在7月11日,沿河就举办了2020年贵州·沿河消费扶贫辣椒产销对接会,吸引省内外60余家知名辣椒产品企业和经销商,拿下不少订单。
目前,辣椒产业已成为沿河涉及面最广、成熟度最高、带动作用最大的产业,今年预计产量8万余吨,创收可达2.48亿元,将有效带动全县4万余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辣椒产业的成功,是沿河发展“短平快”新兴产业成功的缩影。
共谋“一盘棋”,战贫心连心
傍晚时分,沿河自治县官舟镇食用菌示范基地上,从印江来的食用菌技术人员仍与当地群众一起,小心翼翼地将菌棒摆入菌田,期盼早日见到成效。
“我们积极响应‘9+2’帮扶沿河产业发展的号召,拿出1000多万元资金支援沿河,还引导县内龙头企业在沿河建设食用菌示范基地,带动兄弟县的群众增收。”印江自治县驻沿河脱贫攻坚队队长龙镇介绍。
近些年,铜仁市坚持精准扶贫基本方略,创新“76554”等战贫工作方法,脱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目前,除沿河外的9区县均已“整县摘帽”。
沿河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攻坚,已有10余万人成功摆脱贫困,但至今仍然有2万多贫困人口未脱贫,20多个贫困村未出列。
为确保沿河顺利脱贫摘帽,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2月28日,铜仁召开全市各区县支持沿河自治县产业发展专题会。3月2日,铜仁市印发《关于“9+2”帮扶沿河县产业发展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号召已脱贫的9个区县及大龙开发区、铜仁高新区与沿河签订帮扶协议,制定帮扶方案、捐资捐物、派驻工作专班,助力沿河县按时打赢深度贫困歼灭战,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自3月以来,铜仁市“9+2”各帮扶单位齐聚乌江畔,倾注真情实意,投入真金白银,着力真抓实干,与沿河广大党员干部携手战贫,成效明显,态势喜人。
不久前,思南县的“双高”红薯种子在沿河淇滩、官舟等乡镇落地生根。
无独有偶,德江的肉牛也被赶进了沿河后坪乡群众的圈舍里。
“9+2”区县不仅帮助沿河群众规划产业,还对照“八要素”,倾力帮资金、帮技术、帮加工、帮销售等,努力做实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碧江区出资800万元支持沿河发展生猪代养、生态鸡、蔬菜、食用菌等产业。
万山区在沿河分别建500亩竹荪、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从资金、人力、产业、技术、就业等核心要素给予精准帮扶。
玉屏侗族自治县帮助新建4000亩油茶基地,提供补植补造所需油茶苗,以市场价保底收购所产油茶果。
为确保各项产业真正见成效,铜仁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等抽调29名业务骨干,成立市驻沿河县脱贫攻坚指导组农村产业革命工作专班;“9+2”区县共抽调27名业务骨干,成立沿河县乡镇(街道)产业发展蹲点工作专班,针对性开展产业发展指导。
如今乌江畔,一股股帮扶力量合力攻坚,一项项富民产业开花结果。
新老项目赛效益,八大产业比前景
3年来,谯家镇映山村村主任谯明从未像今年这样高兴过。
映山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过去全村清一色种玉米、红薯,辛辛苦苦一整年,收入没有几个钱。全村2000多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600多,村集体经济更是“一无所有”。公益事业、投工投劳很少有村民响应,村民还抱怨村干部不得力,久而久之村里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多。
今年初,该村打算在四季果蔬合作社带领下,逐步淘汰低效的玉米、红薯,改种辣椒时,村民们就不同意了:“玉米、红薯卖不掉还可以喂猪卖钱,辣椒多了卖给谁?”
“咱们种地就是不会算账,怕这怕那才受了一辈子穷。”当兵回乡的村主任谯明把乡亲们拉到院坝来,坐在他们中间,掰起指头算起了经济账:
“参与合作社,改种辣椒,贫困户还能享受土地流转、苗、肥料、劳务等补贴,每亩就是800元。”
“改种辣椒后,每亩可产鲜辣椒3500斤左右,合作社按每斤1.2元保价收购,一亩辣椒可收入4000元以上。”
“种玉米,全部卖出,每亩收入也才1000元。实在要喂猪,你花几百块钱去市场上买包谷,还能净赚3000多。”
这笔细账一算,村民们茅塞顿开。两相比较,种辣椒比种玉米每亩地可多收入3000多元的观念深入人心。
“谯主任算的这笔账,让乡亲们真正动了心。”前不久,记者在该镇辣椒育苗基地见到正在采摘辣椒的村民刘成旺时,他这样给记者描述“院坝会”的情景。
“大家从不愿种到争着种,现在辣椒指标都不够分了,我家只分到两亩。”刘成旺一边把绿油油的辣椒苗从育苗箱中取出放入转运箱,一边不无遗憾地说道。
映山村的这笔经济账,既打通了村民们的心结,更打通了沿河新产业发展的关节。连日来,记者在沿河自治县看到,该县将辣椒、食用菌、生猪、生态鸡作为四大新产业发展后,在各方力量支持下,规模化的基地、标准化的厂房、先进的加工设备迅速布满大小山头,产业发展潜力无限,未来可期。
而该县原有的茶叶、空心李、白山羊、中药材等传统产业,严格按照“八要素”不断创新模式、更新技术、开辟市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原来空心李鲜果下树后,最多保存四五天,如今通过冷藏保鲜,可保存三至五个月。”南庄村主任黎永红说,该村还在铜仁市卫生健康局支持下,开展“盆栽空心李”实验,力争让村民从过去单一的卖果转向果、苗同售,扩大增收渠道。
除了八大规模产业,沿河的藤编、花卉、烤烟等其他特色产业也不甘落后,加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产业助脱贫擂台赛中。
挂牌督战搭擂台,八大产业战贫困。今日沿河一项项富民产业正在乌江畔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脱贫增收的有力支撑和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