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坤
(黑龙江省宝清县畜牧兽医总站,黑龙江双鸭山155600)
1病原特性
羊口疮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其是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该病毒具有较强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羊圈周围存在的病毒即使经过一年依旧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但该病毒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适宜潮湿的环境,在60℃温度下在30min内就能够被杀死。将该病毒添加在50%的甘油生理盐水中,置于4℃温度下保存,能够持续大约1年具有毒力。在实际饲养过程中,一般选择使用20%热草木灰溶液、10%石灰乳、2%的氢氧化钠溶液、1%醋酸进行消毒,可将病毒杀死,如使用2%氢氧化钠溶液只需要大约5min就能够杀死病毒。
2.病因分析
外源因素感染。羊场从外地引进种羊以及日常检疫过程中,由于检疫技术落后或者检疫条件较差,经常出现没有严格检疫的情况,从而可能引进带毒羊,甚至是病羊;引进种羊前,没有对羊舍和各种用具进行严格消毒,不断使用可能被病羊污染的牧场或者羊舍、水源等,从而发生该病。
接触感染。健康羊只直接接触带毒羊或者病羊而出现发病。通常情况下,是由于饲养户没有对病羊及时采取必要的隔离,则病羊的皮毛、黏液、尸体及其污染的草场、水、饲料、各种用具等都能够作为该病的传播媒介,导致该病迅速在羊群中传播流行,尤其是会对羔羊产生致命的危害。
饲养管理条件较差。部分养羊户依旧采取传统的养羊方式,即只进行放牧,没有适时进行补料,导致大多数羊体质虚弱,缺乏营养,抵抗力降低。羊舍和各种用具没有经过严格消毒。日粮搭配比例不科学,含有较少的矿物质饲料,造成机体营养不良,容易形成异嗜或啃墙行为。
3临床症状
轻型。发病初期,病羊表现出精神萎靡,被毛干枯失去光泽,放牧时往往离群,食欲减退。经常有黏性或者泡沫唾液从口腔内流出,齿龈红肿,口腔温度升高,并散发臭味。在鼻镜、上唇或者口角上散布有针头大小的红点,之后不断增大,周围出现红晕,中央形成扁平的白色水泡,接着变成脓疮,发生破溃糜烂则会产生棕色或者黄色的疣状硬痂,将其剥离后往往会发生出血,里面存在肉芽突起,且边缘不整齐。
重型。病变处出现丘疹、水泡、脓疮、痂垢,并逐渐融合,并扩散至整个口唇周围以及耳廓和眼睑等处,导致大面积发生龟裂,容易形成出血的污秽痂垢,且痂垢下增生有肉芽组织,随着痂垢增厚,整个嘴唇会明显肿大,并发生外翻、隆起,如同桑葚状,部分牙齿甚至出现脱落,对采食造成严重影响,由于过于饥饿,体质逐渐衰弱,从而会并发其他综合症,进而发生死亡。
蹄型。在病羊的蹄冠、蹄叉或者系部皮肤上出现水泡、脓疮,破裂后形成溃疡,且覆盖有脓液。如果出现继发感染,就会导致化脓性坏死,往往蔓延至蹄骨、基部,有时甚至导致肌腱和关节发生病变。病羊主要是出现跛行,长时间卧地不起,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死亡。
外阴型。母羊患病后,阴道流出黏性和脓性分泌物,肿胀的阴唇及周围皮肤上存在溃疡,乳头和乳房上存在脓疮和痂垢;公羊患病后表现出阴鞘肿胀,并形成脓疮和溃疡。
4鉴别诊断
羊痘。羊口疮病只会导致病羊发生局部性症状,而羊痘会导致病羊形成全身性丘疹,同时体温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往往升高达到41~42℃。观察患有羊痘的羊只体表以及四肢内侧等皮肤较薄处,发现通常在皮肤、黏膜上相对毛少或者无毛的部位形成痘疹,且具有明显的界限,如同脐状。
溃疡性皮炎。该病也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通常是大于1岁或者成年羊容易发生,主要是在面部、唇部以及唇边缘与鼻孔之间发生病变。个别病羊会在蹄冠和趾间隙之间发生病变,且覆盖有厚痂,但不会凸起。
5防治措施
应急处理。发现病羊要立即进行隔离,并对圈舍进行全面消毒,一般选择使用3%氢氧化钠或者干石灰粉对运动场、圈舍以及饲槽等进行消毒。病羊采食后剩余的饲草及其接触过的饲草都要采取焚烧处理。同时,病羊必须饲喂含有丰富营养、质地柔软且容易消化的饲料,供给清洁饮水。
药物治疗。剥除病羊发生病变处存在的痂垢,完全干净后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者淡盐水对创面进行充分清洗,接着在创面涂抹适量的紫药水或者碘甘油,每天1~2次,直到彻底痊愈。病羊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lg病毒灵、4~5mg青霉素钾或者钠盐,每天1次,1个疗程是连续使用3天,间隔2~3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通常2~3个疗程就能够有效减轻症状;肌肉注射由0.5mL维生素C、0.02mL维生素Biz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3~4天为1个疗程,连用治疗2个疗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