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冬天,前央视导演关琇刚做完了纪录片《燃点》,口碑炸裂。很多人问她:什么时候出《燃点2》?关琇并不想紧接着再拍一群创业者,于是开始关注同样有着“创新”基因的生命科学。
“这个时代,我没有什么信心让大家去院线里看一部科教片,我想,能不能打破电影院这个空间概念?”
她遇到了有着同样想法的邵珲。
2008年,邵珲通过早期筛查发现了胃间质瘤。没过多久,姐姐发现了非小细胞肺癌,爸爸查出了脑部的动脉瘤。邵珲说:“8月份开始,我们一家三个人躺在家里一起休养,我妈来照顾我们。当时我和我姐姐就有一个想法:病好了之后,要投入到生命科学这件事。”
一个展,看透中国人未来的生老病死
今年6月9日,关琇和邵珲一同筹备了3年的科普艺术沉浸展《生命奇旅》,在北京798开幕。
几天前,关琇就已经到达现场,亲自布展。他们发现灯光、声效、全息投影和最初的设想有差别,于是不断调整细节,甚至紧急更换物料。直到正式开幕前一天,关琇还在现场连夜调试。
展览中有关基因剪辑的演示动画
展览有5000多平米投影面积,7个空间分别有着不同的故事和内容。不设展览路线,让大家自己选择观看的重点。
每个空间都会出现4个角色:小女孩、老人和他的妻子、科学家。他们被投影在四面墙上,近乎一比一的比例,就像是在面对面和观众说话。
你可以跟着小女孩的脚步,从一个展厅穿越到另一个展厅,旁观老人一生的不同阶段。
老人得了癌症,面临器官衰竭、老年痴呆,同时眷恋着同样得癌症去世的妻子。男人则代表了科学家,鼓励他尝试新的治疗。
被加入新基因后,人体免疫细胞正在吞噬癌细胞
在第三个展厅中,微观世界的体细胞被放大上万倍,几乎将观众围绕,每个去现场看展的人都被震惊了。同时配有癌症的成因,以及新的癌症治疗原理解说,许多年轻人长久地驻足在这里观看。
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团队一共采访了50多位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关琇开玩笑说:“全组的人无论老少,两年下来,怎么的也有生物本科一年级或者大专生的水平了。”慢慢地,他们开始在生命科学的大范围内,梳理出两块最主要的内容,作为展览内容:脑机接口、癌症免疫治疗。
邵珲说:“各种药物现在全部在迅猛地往前跑,但我们发现大家还不太了解,去医院究竟可以用到什么样的药?通过这样一个沉浸式的艺术展,希望大家可以在治疗中作出更利于自己的选择。”
让残疾人正常生活,让正常人变超人
出现在第七个展厅幕布上的倪敏成,是智能仿生手使用者。倪敏成出生在浙江金华,小学三年级时,他在村里遇到了炸野猪的炸药。“我不认识它,它也不认识我,就出了意外。”因为村子在山里,送到医院花了三个多小时,意识再次清醒的时候,他的双臂已经被包扎着,人躺在床上了。当时两个胳膊“炸得比较糊了”,但肌肉的神经感觉都在。解开包扎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永远失去了双臂。
2017年,倪敏成第一次接触能够通过意念操控的智能仿生手。倪敏成说:“它有5个手指头,6个自由度,可以单独去控制每一个手指头,我完全可以拎起一个重达30公斤左右的物体,平常我也会拿它练字。”
由于智能义肢连接了肌肉电跟神经电,这让倪敏成觉得,它可以倒推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意念去控制,就像是“直接从手上延伸出来”。“我学习它,或者说它学习我。健身的时候,它帮助我完成抓握、提拉的动作。我有时还会弹桌子上的边边角角,看它如何适应我的想法。”倪敏成期待着下一代有触感的义肢尽快出现:“这样的话,我就可以通过仿生手去感觉东西的温度、质感。”
韩璧丞从哈佛读博回国后,活跃于脑机接口领域的研发,在杭州成立了自己的创业公司。因为总是要往头上抹导电膏、采集脑电数据,他笑称自己和同事一年要洗800次头。“我们的脑子非常强大,有860亿个到上千亿个神经元,是宇宙飞船的发动机;而身体只有206块骨头和639块肌肉,就是辆小破车,配不上我们的大脑。”韩璧丞坚信,脑机接口会让人类实现更高一级的进化。包括倪敏成在内,目前已经有120位残疾人士安装了韩璧丞开发的智能义肢。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中国目前肢体残疾的有2400多万人。韩璧丞的愿望,是让这些人都可以像正常人那样写字、画画、弹琴、吃饭。
韩璧丞团队日常采集脑电波数据韩璧丞还有更厉害的下一步计划:造超人。“当脑机接口的设备升级到一定程度时,正常人就可以健步如飞,未来你可能都不用动嘴皮子,想一想,信息就发出去了,这个时代不会太远了。”
癌症免疫疗法先驱 陈列平教授
新的癌症治疗方法:
价格下降一半、生存期延长一倍 展厅中人们驻足观看时间最久的一个角落,是关于癌症治疗的新方法。其中讨论度最高的,是一个听上去有些隔阂的词:PD-1。根据最新全球癌症数据报告,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有457万例。以中国14亿的人口计算,每300多个人中就会有1个人新发癌症。
在PD-1免疫疗法之前,人类对抗癌症的方法不外乎这几种:手术切除肿瘤、用射线消灭癌细胞(放疗)、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化疗)。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没有选择性的杀伤,在清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伤害了人自身的免疫细胞。著名的华人科学家陈列平教授,就认为应该换一种策略去对付癌症。
免疫细胞上有一个蛋白叫PD-1,陈列平教授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会仿照PD-1的样子,产生一个高度相似的分子PD-L1,而这两个分子会相互结合,从而产生一个信号,正是这种信号,降低了免疫细胞的活性,阻断了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于是,想办法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成了免疫疗法的关键。
受到陈列平教授研究成果的启发,一大批中国科学家针对不同的癌症研制出了不同药物,包括治疗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的药物。
目前,已经有一大批这样的抗体药进入国内各大医院,23种单抗药物已经进入医保,其中超过一半的药都是去年刚刚被纳入医保系统的,价格直接下降了一半,普通人也能用得起。
资料来源:全国肿瘤登记中心,pubmed,医药魔方
一份2021年的临床统计显示,采用PD-1帕博利珠单抗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对比化疗疗法,生存期延长了一倍多。邵珲说:“以我们采访这么多科学家以及生物制药的研发人员来说,大家都比较乐观地认为,10年到20年左右,癌症会逐渐地变成一个慢性疾病,生存率会从5年提高到10年、提高到15年,乃至于伴随终身。你在规划人生的时候,要想到100岁。”
对抗绝症,原来中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在完成了50多位科学家的采访后,关琇震惊于他们的年纪:“中国科学家们比我想象中都要年轻,我自己直接采访的科学家中,年纪最大的是1980年出生的,两位女科学家都是90后的天才。”
关琇采访的科学家都是80、90后
邵珲的体会更直接:“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已经是国际上一个重要的力量,大家可能不了解,袁隆平是属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屠呦呦、施一公也都是,结构生物学在中国早已有了一个巨大的发展。”
就在今年的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给予中国“无疟疾国家“的认证。而在1949年,我国每年报告的疟疾病例是3000万例。中国人能够消除疟疾,绕不开屠呦呦与青蒿素。2015年,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也没有院士头衔的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给全世界送去一份传统中医药的礼物:青蒿素。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9-1972年间,屠呦呦和团队成功地从黄花蒿中提取了青蒿素,成为治疗疟疾和红斑狼疮这两种绝症的良药。但抗药性问题一直是药物研究中的一个难点,药物很难完全杀死病虫,因为病虫在面对药力时会不断进化,比如大家熟悉的青霉素,目前已经对很多人失效了,青蒿素也不例外。
年轻的屠呦呦在学习中药
她在获得诺奖之后,并没有停止研究,而是成立了青蒿素中心。
2019年6月,当时89岁的科学家奶奶又一次公布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新一代的青蒿素抗疟组合解决了“抗药性”的难题,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邵珲一直以来都在尝试最新兴的科学研发,自愿当小白鼠。2008年查出胃间质瘤,正是因为带着全家人去体验了当时还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早期癌症筛查。“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去主动预防,发现得晚的话,我们家可能就家破人亡了。”
前几年,他的两个眼睛做了人工晶体置换,每个眼睛里放了一个人造镜头。10分钟的手术,切一个两毫米的口,解决了近视、远视、白内障问题。“我做了这个手术以后,身边大概有100多个亲朋好友都做了人工晶体置换。如果新一代人工晶体出来了,我还会换更好的。”最近10年,癌症的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新的科技有着从来没有过的爆炸式发展。生命科学全面的发展,会延长人类整体生命的长度。
资料来源:James Riley,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银行
今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在世的第一长寿老人,日本女性田中力子,度过了她118岁生日。6月,美国罗斯维尔公园癌症研究中心和新加坡生物技术公司研究团队的最新联合研究称,人类寿命可达到120岁以上,上限为150岁。这一研究建立在来自美国、英国和俄罗斯544398名不同年龄志愿者的医学数据之上。
关琇说:“90后、00后这代,正好赶上了生命科技的爆发。你得七、八十岁还要工作,古时候说一生一世是三十多年,人人都活到120岁,那是三生三世。好好熬着,要乐观,因为很多东西马上就要被攻克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李孟夏、熊猫、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