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饮是原茶+水果+奶和咖啡等新兴消费形式的茶饮品牌。历经三十年演变,新茶饮盛行于市的同时,也为传统茶产业营造消费新场景、提供品牌营销新舞台。2023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新茶饮委员会数据显示,至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苏杭2024年开年,新茶饮又刮起了一阵风。1月2日,新茶饮企业蜜雪冰城和古茗分别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此次被称为新茶饮赛道的上市风潮,但这次的风有点不一样。“新茶饮的风,还是吹到了川茶企业身上。”当2024年又一季春茶萌动,不少川茶企业纷纷发出如此感叹。原茶终于体现在其“茶”字中时,传统茶企入场,已成为趋势。2024年,新茶饮的风到底有多大?能否让更多的川茶企业得到更多红利?能否给川茶产业带来品牌突破的新思维、新赛道?新茶饮,也许能提供一个窗口,预见千亿川茶产业新谋动。蜀茶集团与新茶饮原料供应商合作研发新茶饮。受访者供图风,吹在原料供应链上“去年,不少新茶饮企业和原料供应商主动找上门,寻求合作。”宜宾醒世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叶昌勇感叹,“以前专注传统高端茶叶市场,反而忽略了新茶饮的市场需求。”2023年,新茶饮吹来的风,让企业直接受益。“去年,为新茶饮供应了炒青绿茶、烘青绿茶、川红功夫三个品类的原料,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与2022年相比,翻了十倍。
”叶昌勇透露,醒世茶业已确定2024年的发展布局,其中就包括持续扩大给新茶饮行业的原料供应能力,包含现制茶饮、茶饮料等。身在新茶饮的风中,对于尚身处茶叶原料供应端的不少茶企来说,更能明显感觉到茶叶原料采购的“大客户”变多了。深耕原料端的四川蜀茶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蜀茶集团)则很早关注到这一市场动向,展现出更强的主动性。过去一年,蜀茶集团主动接洽了不少新茶饮企业和新茶饮原料供应商,实现新茶饮茶叶原料常态化供应。“保守估计,去年的新茶饮原料供应量从2022年的几百吨上涨到2000吨以上。”蜀茶集团总经理陈思远表示,综合研判来看,这一体量在省内同行里都是“数一数二”的。刚成立一年多的四川雅茶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茶集团)也盯上了新茶饮原料供应这块蛋糕,着手与霸王茶姬等知名企业洽谈原料供应和产品合作开发事宜。“雅安是全国优质茶叶产地,茶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排名靠前,加工能力、品质把控、稳定供应等方面都有优势。”雅茶集团副总经理刘麟认为,雅茶集团现有的生产能力完全能满足新茶饮的供应需求。在他看来,雅茶集团必须主动出击,以此为突破口,为雅安茶产业发展寻找一个新路径。风,吹在品牌创新思路里新茶饮的风里,不乏茶百道等一些大牌企业。
但热闹不再只属于这些头部茶饮品牌,还有本土川茶企业。去年,蜀茶集团推出了以“藏茶”为核心的新茶饮品牌“茶茶师”,并以“年轻人的藏茶”全新主题概念赋予千年藏茶新的时代活力,业务覆盖藏茶应用衍生产品开发、藏茶系列茶产品、茶健康等领域,其首家门店落地成都太古里。“炽茶”是雅茶集团孵化的新茶饮品牌,它将雅安荥经黑砂非遗文化融入其中,软性输出雅安茶饮习俗与文化,首家门店已在深圳开业,成都的门店也进入装修阶段。四川川茶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次突破传统门店模式,连开 4 家新中式茶饮店“川言茶语”,以茶饮新空间培育年轻茶客茶饮消费习惯。某种意义上说,四川传统茶企试水培育新茶饮品牌,也让川茶品牌营销“突围”进入了一个全新空间。“四川的茶叶基地在全国都是一流水平,加工环节也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真正弱在走不出去。”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首席茶业师段新友看来,会产茶不会卖茶是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直接面向消费端讲川茶故事或许更有助于川茶走出去。然而,传统茶企想在这条拥挤的赛道上分一杯羹并不容易。“茶企想在新茶饮行业成长起来,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市场锻炼。”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王云认为企业会面临很多困难,甚至还要“交学费”,但这个新消费领域仍值得花时间培养。
风,吹在产业升级实践中新茶饮正在倒逼茶业生产体系升级迭代。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银星村里,醒世茶业的新茶饮原料加工车间正在稳步施工中。“去年有个客户想找我们下一笔大订单,但是我们当时的产能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叶昌勇介绍,新茶饮对茶叶原料品质、加工工艺和稳定供应能力都有严格要求,其中一项不达标就无法达成合作。为了不错失更多商机,醒世茶业斥资打造了新茶饮原料加工车间,今年三月建成后,高度自动化的设备将大幅度提升茶叶生产效率和品质,鲜叶精加工产能将增加至10万-12万斤/天。蜀茶集团早已嗅到新茶饮原料需求增长的气息,提前部署打造了省内第一家新茶饮供应链生产基地。2022年底,蜀茶集团与洪雅供销社、洪雅县国有农业投资公司共同打造的“蜀茶集团洪雅新茶饮产学研项目”一期项目——高标准新式茶饮精制加工厂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已经进入收尾阶段。新茶饮的品牌效应和区域茶品“带货”能力有目共睹,不少业内人士对打造出一个新茶饮行业的川茶爆款充满期待。记者了解到,醒世茶业已经与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将共同研发适合新茶饮的茶产品。“如果能创造一个风口,把品类炒起来,整个产业链都能获益。”蜀茶集团总经理陈思远告诉记者,蜀茶集团也在摸索着利用新茶饮与其背后的茶叶供应链,把四川特有的茶产品推向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你好,我是资阳市民余鹏,目前在丹棱县务工,今天想来看看租房信息。”“好的,目前我们这里有150条房屋租赁信息,您慢慢挑选!”4月11日,丹棱县齐乐镇新桥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来自资阳市的务工人员余鹏在站点工作人员帮助下,短短半小时就在务工地附近选到了自己心仪的房屋,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在新桥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余鹏找到心仪的住房“要不是社区服务站的帮助,我孩子入学的大难题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2023年初,眼看着入学季来临,因为孩子的学籍在上海市无法跟随自己就地入学,从广汉市到丹棱经开区务工的田川急得焦头烂额。新桥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齐乐镇、丹棱县教体局和学校相关负责人,通过多方多次协调,田川的孩子顺利在丹棱县齐乐镇小学校入学。回想起这件事,田川感慨地告诉笔者,孩子入学难题一解决,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终于可以安心上班。新桥社区是丹棱经开区所在地,是产业工人聚居区,居住在该社区的各地农民工达1100余人,如何为他们服好务,是当地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群众在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咨询就业政策2023年1月,丹棱县首批农民工综合服务站挂牌成立,新桥社区就是其中之一。成立一年多来,新桥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累计服务农民工3000余人次,发布就业信息、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生活服务、矛盾纠纷调解等数千余次。
随着丹棱县文旅事业蓬勃发展,作为该县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幸福古村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以工代赈和参照以工代赈方式运作的项目落户村上,幸福村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应运而生,承担起了发布用工信息、组织用工人员、培训劳务技能等职能。“今年,通过村上的农民工综合服务站介绍,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前不久,丹棱县顺龙乡五保户李光连领到了今年第三笔劳务收入,数着刚从银行取出的崭新钞票,李光连很是开心。在幸福古村,群众实现家门口务工随着该村十余个项目的顺利实施,村容村貌显著改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仅2024年以来,幸福村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就发布用工信息15次、组织群众就地就业上千人次、人均增收一万元以上。在农民工综合服务站,政务服务、生活服务、金融服务和邮政服务是每一个站点的基本职能职责。除此之外,各村(社区)还结合实际,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服务功能,形成“4+X”的功能定位。共享菜园就是新桥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探索出的第“X”种服务品牌。在新桥社区,一大片共享菜地被整齐地划分为43小块,莴笋、莲花白、辣椒、番茄等时令蔬菜长势喜人。4月11日一大早,来自丹棱县张场镇的务工人员张茜来到自己承租的20平米“自留地”开始劳作,这里不但是自家的蔬菜供给处,也是自己亲子娱乐和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新桥社区里的共享菜园“这片共享菜园为我们提供了不小的生活便利,一年仅需花费一百多元钱,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菜园子’,吃上自己种的新鲜蔬菜。”张茜说道。近年来,丹棱县加快开展“一村(社区)一站”建设,通过整合村级农民工政务服务内容和村(社区)邮政、电信、金融服务点等现有资源,建立起功能强大的综合服务站点,农民工在此不仅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还可以了解学习各类政策信息。截至今年3月底,该县50个村(社区)全部完成站点建设,并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71名,累计提供政务服务6790人次、金融服务844人次、邮政服务3764人次、生活服务等19510人次,累计解决各类问题难题150余件。曾经,就业政策、用工信息、房源信息、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政策等事务让务工人员“跑断腿、问破嘴”,而如今在小小的一个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就可以一网打尽、一窗办理,这里成为广大务工人员的温馨“娘家”。“今年,我们将以加强站点运营管理和争先创优为重点,提升站点服务能力,切实发挥综合服务站在做好农民工服务保障和助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把服务保障工作做到农民工心坎上。”丹棱县劳务开发暨农民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汪佩玲介绍。(供稿:丹棱县委宣传部 程欢悦)
(记者 李鹏 王怀 王国平 刘宏顺 祖明远)一片迷彩工装面料,从这里远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带来约25亿元产值;一卷砂纸,能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均匀分布70亿颗微米级颗粒,用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领域,引得欧美、东南亚客户竞相追逐,这里建有国内首条自研生产线;一粒麦冬,从传统中药变身为饮料、化妆品,进军日韩、东南亚和欧盟市场,这里的麦冬产量占全国70%左右;一株再生稻,在这里生长,不仅产量不错,而且意义重大。这些,都来自传统农业大县绵阳市三台县。近年来,三台县通过工业、农业、市场三大“焕新”,不断推动农业大县向产业强县转型升级,也刷新了外界对于三台县的认知。数据显示,2023年三台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达530.55亿元,同比增长8.0%。同时,三台县连续5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2023年荣登中国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第60位、赛迪西部百强县榜单第36位。4月10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走进三台县,解码一个传统农业大县的“焕新三部曲”。三台县农作物的机械化收割农业焕新 以工业化思路推进农业产业化涪江从三台县穿城而过。4月10日下午,调研组沿涪江行至位于三台县北部的芦溪镇。
阳光晴好,近处的农田、远处的丘陵散发着勃勃生机。“涪江在芦溪镇拐了几道弯,为三台县冲刷出一片片肥沃的河谷小平原。”三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蒋次勇指着一处河湾对调研组说道,得益于涪江,三台有了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水源,发展成为一个农业大县。数据显示,2023年三台县完成粮食播面181.17万亩、总产量达67.52万吨,产量连续五年全省前三;油料总产量达17.66万吨,连续七年全省第一;出栏生猪118.8万头,连续五年全省第一。蒋次勇说,作为农业大县,在做好初级农产品供给保障工作的同时,近年来三台县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推动农业产业化,让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经过深入调研,调研组注意到,三台县的农业焕新可以概括为以工业化思路推进农业产业化,即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支撑,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上下功夫。位于芦溪镇的三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三台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四川台沃香食品有限公司是园区内的龙头企业。走进该公司一座三层楼高的车间,数百公斤大米“从天而降”,经过几根粗大的管道,通过机器选筛,去除其中的断米等瑕疵品,最终在生产线终端“输出”一袋袋匀称洁净的大米。这里一天能产出250吨大米,而负责整条生产线的,只有1名工人。
台沃香公司生产负责人林红介绍,根据品种、产地差异,这里的大米售价远高于市场平均价。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该公司对大米生产全产业链的精准把控和规范。“我们构建了从育种、种植、田间管护、测土配方到加工的全产业链。”林红说。良种是现代农业的起点。从台沃香公司厂房三楼的窗户向外望去,涪江两岸的土地尽收眼底,远处是一片丘陵。“河两岸是我们的粮油种植基地,越过丘陵后边还有,新一季的良种、良苗都已播种完毕。”林红说,培育良种,不仅眼光要放长远,还要精准。根据三台县的自然条件,台沃香公司在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四大良种领域发力,视角早已越过眼前的丘陵:在海南省建有水稻繁育基地;在安徽省合肥市打造了水稻育种基地,邀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原专家主持研发;为探索水稻抗倒伏技术,在安徽省巢湖市建设了水稻良繁基地……特别是从2020年起,台沃香公司在台沃科研中试基地率先试验“头季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通过品种筛选、技术配套,在2022年试验成功。这是川北地区首次种出再生稻,打破了四川再生稻“北不过金堂”的传统认知。2023年,经实收测产,该中试基地两季产量合计亩产达1121公斤,再创新高。“除现代种业外,我们的核心业务还有专用配方肥、健康植保、农业托管服务、粮油精深加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
”林红说,目前台沃香公司的专用肥产量与工厂化育秧规模居四川第一,种业和植保的市场占有率也在全省居于前列。在台沃香公司办公楼不远处,是一座国家区域畜禽(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实验室。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经常在此“碰头”。他们的目标是与企业合作,培育生猪“芯片”。“通过收集全省优秀种公猪表形和基因数据,研究川猪遗传改良及新品培育等。”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陈栋说。通过努力,三台县已有三大生猪育种科研成果:天府肉猪、天府黑猪和川藏黑猪,它们具备多重优点,且本土适应性强。依托生猪良种,三台县不断完善“育、繁、推”生产体系,深化“产、加、销”市场体系,通过铁骑力士、正邦、新希望等大型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形成年供种猪20万头、年供仔猪180万头、育肥猪120万头的能力,将传统的生猪养殖拓展为一条年产值达百亿元的产业链条。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三台县农业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今年初,三台县现代农业(生猪种业)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台沃香公司等企业入选全省100个“天府粮仓”精品(培育)品牌;“三台黑猪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芦溪镇获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四川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通过质量评价验收。
工业焕新 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调研组走进绵阳佳联(佳禧)印染有限责任公司展示大厅,一排迷彩工装面料被摆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这一款颜色适用于荒漠地区,这款则偏向丛林……无论是何种地貌,都可以从这里找到适用的颜色组合。”佳联佳禧公司副总经理石岷山指着两件看上去几乎一模一样的迷彩工装说,它们的售价差距达3倍以上,更贵的那款还供不应求,“差异,源于背后的科技含量。”三台县是人口大县,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起步较早。成立于2003年的佳联佳禧公司,是当地纺织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见证者”。石岷山说,纺织产业的“天花板”很容易触摸到。佳联佳禧公司成立当年产值就达8000万元,随后的几年,十亿元成为一道“门槛”,似乎难以逾越。如何打破行业增长上限瓶颈?佳联佳禧公司将目光锁定在迷彩工装印染上。“工装行业有两个环节技术含量最高,一个是上游的特种纤维制造,另一个是下游的印染环节,要给高强度尼龙材料染色很困难。”石岷山说。历经多年科研攻关,2007年佳联佳禧公司成功实现防红外技术的突破。什么是防红外技术?石岷山说,这指的是由佳联佳禧公司印染的迷彩工装可以隔绝红外线。在红外线侦察中,身着这款工装可以实现“隐身”。
“印染技术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迭代进化,通过科技赋能改造提升纺织这一传统产业,我们已尝到甜头。”石岷山说,要保持行业领先需要在科研上不断创新。目前,佳联佳禧公司年生产能力达2亿米,居中国印染企业前十,并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荣誉。在科技创新的带动下,佳联佳禧公司走上发展快车道。作为一家龙头企业,近年来带动1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三台县,涵盖面料定制、剪裁加工等领域。佳联佳禧公司印染的迷彩工装面料,2023年创造产值近25亿元。三台县工业的另一张名片——“砂纸”,在2023年也创造了近6亿元产值。砂纸是最常见的磨具之一,就是在一张薄膜上黏附无数磨料颗粒。当薄膜厚度不断降低,低至0.15毫米时,磨料颗粒则达到微米级。这些颗粒均匀铺开,就成了一张聚酯砂膜。这张砂纸,能打磨的精度可达到一根头发丝的千分之一,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柔性磨具。“我们的手机屏幕、电脑屏幕等,就是用这种砂纸打磨的。”三台县固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谢泽说。在固锐公司厂房内,长长的植砂机组车床上,一卷卷聚酯砂膜在锃亮的滚筒上徐徐向前行进。全长380米的车间里,因为采用了智能化、数字化运作的轮动自动化植砂设备,只有8个技术工人在操作。
“这是国内首条自研的聚酯砂膜生产线,这项技术仅研发就用了5年时间,投入约8000万元。目前,我们的聚酯砂膜生产规模位列全国第一。”谢泽说,2015年前,我国的聚酯砂膜主要从国外进口,价格在100元/平方米左右,固锐公司的聚酯砂膜生产线,产品品质达到国外同类产品要求,售价却只有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参观工厂时,调研组在检测室内看到很多显微镜。谢泽介绍,固锐公司生产的砂纸颗粒极其微小——在1平方米聚酯砂膜上,黏附着70亿颗微米级的颗粒,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进行检测,这些颗粒能否均匀分布是生产环节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在于稳定性,需确保砂纸在打磨第1次和第100次乃至第1万次时的效果一致。“这就必须确保生产线运行速度均一,不能有一丝起伏变化。我们在材料和生产工艺方面拥有300多项专利。”谢泽说。调研组注意到,三台县的龙头企业十分注重科研投入,但三台县本身所拥有的科研资源极其有限。“科创资源是我们的瓶颈,但三台县区位优势明显,位于绵阳科技城和成都之间,这两地的科研资源可很好地覆盖到三台县,这成为三台县工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三台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唐子淇说,以固锐公司为例,目前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到年总产值的5%左右,并在成都建起了基础研究团队。
以科技创新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三台县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70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3家,并成功创建“全国纺织服装产业示范园区”,纺织鞋服产业获评全省第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市场焕新 更多“三台产品”走向世界“一粒麦冬,每年为三台带来近40亿元的产值”,这一数据引起调研组的注意。涪江流经三台县的涪城村,是三台县道地中药材麦冬的主产地,这里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麦冬之乡”。三台县农业园区农业产业服务股股长张明介绍,该县种植麦冬已有数百年历史。麦冬是一种传统药材,在156种中药药方中都能看到其身影。调研组来到这里时,麦冬采收季刚刚结束,已进入加工环节。麦冬的块状根经过烘干等多道环节后,样子跟葡萄干差不多。张明说,以往麦冬主要在国内销售,如今随着中药文化的传播,麦冬以及相关衍生品已远销海外。作为全国最大的麦冬种植区之一,三台县麦冬产量占到全国70%左右,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远销东南亚、欧盟以及日本、韩国等地。为更好挖掘麦冬价值,三台县组建四川省麦冬产业技术研究院,对麦冬进行全产业链攻关。调研组在三台县中国麦冬博物馆看到,当地已开发出麦冬饮料、麦冬汤料包、麦冬茶、麦冬化妆品、麦冬手工皂等多种产品。
随着麦冬海外市场的逐步打开,2019年底,三台县建成中国麦冬电子交易中心。截至目前,电商交易平台交易额累计达15亿元。三台县正成为全国麦冬种植、生产和交易中心。2020年底,三台县“涪城麦冬”成功入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首批地理标志互认清单。离开涪城村,调研组来到上海梅林正广和(绵阳)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盒盒午餐肉罐头正从流水线上“流淌”出来。“这批肉罐头是发往欧洲的,这批即将出口到东南亚。”该公司生产负责人申浩指着不同批次的产品说。申浩介绍,目前该公司拥有进口及国产较为先进的空罐全自动生产线以及午餐肉、红烧肉类产品生产线7条,“梅林”牌系列罐头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出口畅销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实现年产值达6亿元。“目前国内外销售各占一半,未来我们将继续发力海外市场,不断巩固市场占有率优势。”申浩说。还有更多“三台造”,正从这座中国内陆小县城走向世界。佳联佳禧公司生产的迷彩工装同样备受海外用户青睐,该公司80%的产量销往海外,出口到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固锐公司生产的聚酯砂膜等砂纸和高端磨具,出口占到全公司产能的20%左右;在台沃香公司办公楼内,大厅的顶部有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欧洲、美洲、非洲等标红的位置,都是台沃香产品的海外市场……三台县商务局局长何永安介绍,在去年第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期间,该县4家公司参展,展品涉及纺织服装、木工机械刀具、工业砂布砂纸、母婴产品等行业领域。
参展期间,4家企业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开展合作洽谈,累计签订进出口订单超500万美元。三台古名梓州、潼川,曾是古代蜀中重要的交通枢纽,盛唐时期因此一度与成都齐名。如今在三台古城前的涪江岸边,仍留有古梓州渡遗址,当年梓州生产的丝绸、棉布、井盐等货物,在此装船转运出川,书写了一段古梓州繁荣的对外商贸往事。如今,古渡口不再使用,但给三台县留下开放的基因。“市场焕新”,让三台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洋溢着开放的气质和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2023年,三台县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3.89亿元、同比增长29.28%。“必须走出去,要在外部寻找技术、市场,从更大的范围拓展发展空间。”何永安说,拓宽海外市场是三台县从农业大县向产业大县转变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