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曾经提出过一个假说:驯养动物会出现一些特定的、区别于野生动物的特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动物学借鉴农学中“驯化综合症”的概念,把达尔文这个想法命名为驯化综合症假说。
而俄罗斯的狐狸驯化实验,是针对这个假说比较有名的一次实验过程。然而,这个对狐狸的驯化过程,却暗藏着近代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残忍,严重的实验方案缺陷。
先说鹅妹子嘤的地方:
参与实验的狐狸,最终表现出一系列惊人特征:长期耷拉的耳朵、卷曲摇摆的尾巴、奶牛色的毛皮、面部变短颅骨变宽等等。
这些特点,是不是很像狗?
于是,不仅科学圈子,甚至大众媒体、娱乐圈都开始关注苏联人造出来的这些可爱小家伙。
这是再次选育出来的宠物狐狸,用于出售换取科研经费,价格劝退
这个实验的主导者,别利亚耶夫(Dimitry Belyaev)通过狐狸实验得出结论:通过定向选育,他已经成功证实了野生动物可以产生达尔文“驯化综合症”假说的所有特征。
这一结论提出之后,“驯化综合症”假说受到学界的广泛接受,一些学者甚至虔诚地用别利亚耶夫的理论来作为判定驯化动物的标准。还有不少学者在这个实验的理论指导下,继续深入进行了很多深层机制的研究,提出了更多关于驯化综合症深层机制的研究理论。
但现在,这个结论已经是“曾经”正确了。
因为所谓的“野生”狐狸驯化试验,其实一开始就存在严重的漏洞!
Kathryn. A. Lord及其团队于2019年12月发表在学术刊物《Trends in Ecology &Evolution》的研究报告,对别利亚耶夫的狐狸实验进行了严格的数据考证和进程回溯。最后竟然发现,整个60年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价值完全被高估了,并不能有力支撑“驯化综合症”假说。
最直接的问题是,别利亚耶夫博士狐狸农场中,所有的种狐都不是野生狐狸。
他的狐狸农场是1959年建立的。
做验证实验的人都知道,为了要让实验结论具有科学性,就需要足够多数量的实验样本。而短时间去野外抓一大堆狐狸回来,对这些搞学术的科学工作者来说,的确太难。所以别老爷子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采购了来自于俄罗斯一家狐狸养殖场的狐狸,这家养殖场是1928年建立的,老板是里奥·弗兰克(Leo Frank)。
然而别老爷子可能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些狐狸在驯化实验之前早就是圈养的了,而且已经在俄罗斯本土被养了大约30年。
不仅如此,里奥·弗兰克的狐狸种群,也并非来源于俄罗斯本土野生狐狸种群,而是来自于加拿大东部一家名为罗斯班克的狐狸养殖场(Rosebank Farm)。
里奥·弗兰克和他的养殖狐狸,来源见图片右下角
那么,罗斯班克农场的狐狸是野生种群吗?
也不是。
19世纪中叶,加拿大的猎户们就在尝试人工养殖狐狸。毕竟,当年皮草业所需的皮毛来源都是猎捕,价格很高但获得率很低。如果能养殖这些狐狸来获取皮毛,那利润将是相当丰厚的!
1883年,查尔斯·道尔顿(Charles Dalton)就与罗伯特·奥尔顿(Robert Oulton)合作,在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成功繁殖出第一批养殖狐狸。由于野生狐狸非常难以适应圈养生活,很多人尝试养狐狸都失败了。所以两人得以垄断了整个狐狸养殖业超过三十年。以至于后来几乎所有养殖狐狸,都是这两人生出来的……啊不是,是他俩培育出来的银黑狐。
罗斯班克农场的狐狸,也是这么来的。
对别利亚耶夫狐狸的线粒体分析证实,他这些明星狐狸祖上全部来自于加拿大东部。
也就是说,等这些狐狸辗转到别利亚耶夫手上之前,就已经被人工饲养了76年。加上别老爷子发论文之前做的驯化饲养60年,这些狐狸已经被人工饲养了上百年。
所以,别利亚耶夫的驯化实验,起点根本就不是从野生动物开始的。
有人可能要质疑,就算这些狐狸在别老爷子驯化实验之前就是饲养狐狸,但是在别老爷子做驯化实验之前,它们并没有被人为驯化过吧?
还真驯化过。
要知道,别利亚耶夫用的银黑狐,其实属于赤狐。但赤狐在野生条件下,只有很少比例会发生黑色素细胞问题,从而产生黑色个体。所以银黑狐自然界少之又少。
而上面提到的饲养狐狸创始人查尔斯·道尔顿,为了提高饲养狐狸的生育率等原因,专门挑选温顺的黑狐幼崽进行培育。而他的合作伙伴罗伯特·奥尔顿,则喜欢选育外层毛(动物毛发分为外层毛和绒毛)颜色为银色的黑狐。也许是为了卖相更好?
不论当时他们的出发点是不是包含温顺这个选项,但当年这个狐狸农场里的狐狸,有明确记录比野生狐狸更加温顺、亲人。
但是,为什么以获取皮毛为目的的养殖农场,一定要繁育温顺的银黑狐呢?其实很好解释:
大部分野生赤狐非常怕人,野惯了,所以在人工饲养场所的笼子里压力会非常大,时刻处于神经紧张的糟糕状态。神经兮兮的赤狐别说繁育下一代了,自己都一直处于吃不下睡不着的状态。所以,当年加拿大的狐狸养殖场里,很多野生赤狐要么想方设法逃走,要么只能在痛苦地精神折磨中死去。少部分野生赤狐即使在圈养条件下生下幼崽,也会很快将幼崽们咬死——因为这些崇尚自由的生灵,根据本能认为圈养农场不适合繁育,所以宁肯将幼崽吃掉回收能量,以韬光养晦等待逃生。
大批大批的赤狐在狐狸农场中死去,直到残忍的筛选最终获得能在养殖场存活的狐狸……
图文无关
查尔斯·道尔顿碰巧用对了方法。
他用很大的占地面积去饲养少量的狐狸,并且用挖空的树干作为狐狸的巢穴。这种条件勉强模仿了自然界狐狸的生存条件,让这些森林之子得以在人工环境中喘息。不过,这个过程可能继续伴随着一批又一批野生狐狸的死亡,直到一些神经比较大条的狐狸被送入养殖场,终于成功在狐狸农场中艰难生下一些小狐狸,并逐步养大。
而这些狐狸可能有个普遍特征:毛色发黑。
所以,铁憨憨的黑狐狸成了狐狸农场的主力。
你说这个过程,就不算驯化吗?
又有人说,就算别利亚耶夫的狐狸总共被驯化了一百多年,但是其驯化结果也比人类驯养狗的历史短多了。难道这还不能说明,别利亚耶夫的定向驯化起到了作用吗?
还真不能。
首先,别利亚耶夫实验所用的狐狸样本数量还是不够大。从现存的饲养狐狸遗传信息来看,已经存在近亲繁殖。所以你说到底是别利亚耶夫声称的定向驯化行为导致了这些狐狸如今的温顺特征?还是近亲繁殖导致的?亦或是二者双管齐下的结果?
其次,再来说别利亚耶夫认定的驯化特征:颅骨变短变宽、弯曲可以摇动的尾巴、耷拉的耳朵、奶牛色的皮毛。
关于颅骨变短变宽的特征问题。虽然别利亚耶夫在论文中提到这么一个特点,但从他的实验数据来看,并不是所有他认为被驯化的狐狸都发生了颅骨变短变宽,甚至这并不是驯化狐狸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因此,如果用他自己设定的驯化标准来看,他的狐狸大多数都没有达到驯化成功标准。
所以,从统计学上来看,可能只是碰运气的偶发情况而已。并不能说明是他的方法起了作用。
况且,我们都知道,即使是狗,跟野生狼比起来,也并非都发生了显著的颅骨变短变宽。京巴、斗牛犬也许是的,但牧羊犬怎么解释?所以他设定的这个标准……
再次,关于驯化狐狸出现狗那样弯曲摇晃的尾巴这个特征。跟上面颅骨变化情况一样,也是仅存在个例,没有统计学意义。
再然后是耷拉的耳朵。很多品种的狗的确都有耷拉耳朵的现象,但其他驯化的动物则很少出现耷拉耳朵的。所以这个标准本身就令人费解。而且,只有很少数饲养狐狸出现了耷拉的耳朵,即使在驯化个体中,这种现象也非常少见。所以别利亚耶夫怎么就敢说自己成功了呢?自己的标准自己又没大概率达到。
都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破绽。
除此之外,其实别利亚耶夫当年还用水獭做过类似的实验,并没有拿到有说服力的数据,驯化失败了。这也说明,真正完全野生的动物,其实是很难驯化的。更别说短短60年了。
所以,总而言之。这个实验的科学价值,最多也就是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些具有特定遗传特征的实验动物品种。然而要说别利亚耶夫的狐狸实验已经证实了“驯化综合症”假说,或者用60年就已经驯化了狐狸?还揭露了人类驯养狗的真相?
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