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铁军 杨金宝
14年前,这里经常风沙弥漫,遮天蔽日,能见到的绿色屈指可数,起伏的沙丘便是全部的风景。
14年后,这里的每一个连队,都被葱郁的绿色笼罩,处处林带纵横,水渠交错,一片片枣园里果实累累,压弯了枝条。
这里就是二师三十七团。十七团坐落于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因地处沙漠边缘,这里干旱少雨,大风天气频繁,年均降尘量每平方米达2.9公斤。
谈起风沙,该团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干部方亮颇有感慨:“2006年4月,我在卡点执勤。有一天,突然刮起了‘黑风’,白天变成了黄昏,大风掀翻了帐篷,把我的被褥都刮跑了!我撵了100多米,总算把它抱住了……大风过后,我就像一个泥人,在原地愣了半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怎样才能既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帮助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三十七团党委带领职工群众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将生态建设与职工群众脱贫增收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同步落实,成功啃下了精准脱贫的“硬骨头”。
如今,三十七团林地面积达2.46万亩,是2013年的3倍多,累计栽植各类苗木800余万株,在昆仑山以北70公里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抵御着风沙的侵袭。全团的风沙浮尘天气锐减,农作物受灾面积逐年减少,职工群众的心踏实了。
“这次我要再买2吨沼液。现在是红枣的膨大期,很需要这种无公害的有机肥。”近日,三十七团沼气站老板秦建刚接到该团三连职工陈永军的电话。
三十七团形成“以田养畜,以畜养园”的“四轮驱动”农业模式,投资680万元,依托恒盛养殖场建成了沼气站,坚持“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减量化”再生利用,对1.5万头生猪产生的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产生沼液、沼渣1.7万吨。
“沼液不仅是优质的有机肥料,也是‘绿色生物杀虫剂’,能使田间虫害防治率超过80%。”该团副团长宋玉山说。
统计资料显示:使用沼液后,三十七团1.76万亩枣园的鲜枣产量实现“撑杆跳”增长——2012年时只有400吨,到2015年达到9100吨,2019年突破2万吨,红枣的品质也大幅提升,由此,职均年增收超过3000元。
“去年,我家的枣园用了35吨沼液等有机肥,团里给补贴 5600元,红枣品质提升了,产量比2018年增加了6吨,多挣了1.4万元。”职工陈永军说。
7月17日,在三十七团二连的开心果园里,该连 “两委”成员周磊在给果树滴水。“我们建立了二师第一个开心果种植基地。虽然现在植株还小,但我相信,开心果种植将会成为我们的特色产业,我们的特色林果业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周磊说。
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近年,三十七团坚持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根据自然条件,发展特色林果业,试种开心果、西梅等1252亩。同时,该团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联姻”,引入杏李等30多个特色林果新品种,在团场挂牌建立南疆杏李产业示范基地。每年,由郑州果树研究所专家传授先进技术,制定年度试验和示范计划,提升该团特色林果业发展水平。
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拓展职工群众增收渠道,2016年以来,三十七团着力发展沙产业,在沙漠边缘种植梭梭1万亩,建立二师最大的荒漠肉苁蓉产业基地。
梭梭是一种固沙植物,寄生在其根部的荒漠肉苁蓉,被称作“沙漠人参”,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市场前景广阔。“团场与北京大学药学院达成合作意向,计划依托沙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提升。”该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涛介绍说。
昔日这片“一天能吃二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的不毛之地,如今处处绿色掩映。绿色多了,环境美了,日子好了,脚下的路子更宽了。在绿意盎然中,三十七团各族群众既当戍边勇士,又当生态卫士,为实现绿色梦想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