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云南各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情况如何?亮点产业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云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并深入走访了多个县(市、区),详细了解我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情况。

《云南省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实施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强化政治担当,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为了脱贫户增收作为鲜明导向,通过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的云岭大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一支支肉牛养殖大军,一个个养羊专业户和水果、蔬菜种植户持续涌现,全省各地正以不同的产业彩笔,共同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

致富山地养殖业项目有那些_致富山地养殖业项目有多少_山地养殖业致富项目有哪些

武定肉牛产业加速发展 武定县委宣传部供图

高远谋划特色畜牧业快速发展

风和日丽,草青牛肥。云岭大地处处呈现出大力发展壮大养殖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壮观景象。

走进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等地的肉牛养殖场,“哞哞”声此起彼伏,一座座宽敞整齐的高标准养殖圈舍连片排列。棚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或嚼食草料、或闭目养神,养牛人在一旁配料、拌料、添料加草,忙得乐在其中。

澜沧县的一个养牛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云岭牛”养殖业,带动上百户农户增收,每户纯收入超万元。

普洱市畜牧发展中心副主任、高级畜牧师李才勇告诉记者,近年来,普洱市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把牛产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着力建基地、育良种、延链条、增效益,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加入养牛行列中。如今,参与牛产业发展的农户过上了甜蜜的“牛日子”。

昭通市是云南省传统的畜牧业大市,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畜禽品种资源。昭通黄牛、乌金猪、云南半细毛羊、威信白山羊、盐津乌骨鸡等品种享誉省内外。

“我家每年卖两次羊,每次卖50只至60只。一年下来,卖羊的收入在20万元以上,不愁销路。”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独田乡大水田村委会百合箐村民杨春发,是当地有名的养羊大户,谈及发家致富之道,他笑容满面。

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黄必志表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要充分利用好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特点,发挥人无我有的特殊优势,为农民找到发展产业的出路,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

黄必志介绍,中国有肉牛资源品种52个,云南有16个,占30.7%。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地方资源育成4个肉牛新品种,云南育成了1个,即如今受市场青睐的“云岭牛”。

据了解,2016年以来,云南“云岭牛”已累计提供冻精100多万剂、种牛3万多头,有效改良云南周边牛50万头,实现经济效益100多亿元。

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处处长刘亚林介绍,按照《“十四五”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划,云南制定了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环节到抓体系的转变,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措施。

在《意见》出台基础上,云南相继出台了《金融助力云南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云南省奶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

针对畜牧产业发展,云南省还相继制定了“猪九条”“牛九条”,从金融助力、财政奖补等方面予以支持。

上述政策与措施的实施,使全省畜牧产业发展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云岭牛”“云上黑山羊”“大河乌猪”等成为享誉省内外的知名品牌,正大、新希望、温氏等一批企业相继落地云南投资发展。

统筹兼顾特色种植业节节攀升

“山上摘水果,山下拾蔬菜,蔬果打包销省外。”这是云岭各地果农、菜农时常唠嗑的话。

时下,昭通市昭阳区的“昭阳红”苹果、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和华宁县的“高原橙”“褚氏”等特色蔬果正大量销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云南为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抓实特色种植业,在出台相关政策基础上,制定了“1+10+3”发展措施。为坚持统筹兼顾谋发展,省委、省政府坚持一个产业成立一个专班、组建一个专家团队、制定实施一个三年行动方案、建设一批重点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运行一个定期调度机制,打造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玉溪市培育多元经营主体,拓宽群众增收路。易门元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集中流转浦贝乡2046亩土地发展石榴种植,带动周边226户农户就业,农户年增收3000余元。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通过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把各方结成利益共同体,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村有4个,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约达1.6万元。

临沧市围绕“茶、果、糖、菜”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着力发展茶叶初制所、农业初加工,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市场开发力度,引进实力强、产业链完善、联农带农潜力足的涉农规模型企业44家,累计培育本地龙头企业283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828个,龙头企业“一村(行政村)一帮带”。

持续增收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重要标志。以产业振兴带动脱贫群众致富的典型案例,在云南还有很多。

蔬菜产业是云南优势特色明显、产业基础较好的传统产业。云南是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和“西菜东调”优质基地,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出口基地,在全国蔬菜保供中地位凸显。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昆明试验站站长和江明表示,云南蔬菜因气候资源和政策规划等赋能,产业呈现新品种、新种植、新模式和菜农增收快等亮点,“云菜”发展多年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云南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上越来越有奔头。

多点开花乡村旅游业持续壮大

近年来,云南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上持续发力,按照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的总体思路,全省各地乡村旅游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截至2022年底,全省各地在现有省级乡村旅游品牌村(镇)的基础上,遴选打造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0个、重点镇6个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储备名单5个,以及乡村地域内国家A级旅游景区493个。

同时,推动建设云南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330个、宜居宜业和美示范村200个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试点17个,带动发展全省乡村旅游村(镇)4337个、乡村旅游合作社2761个、乡村旅游经营户10万余户,带动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2万余人、间接从业人员450万余人,带动120余万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今年6月,云南在全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作交流发言。1月至9月,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2%、49.2%,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138.5%、115.2%。

按照相关规划,下一步,云南省还将推出一批“旅游+休闲农业”“旅游+农耕文化”“旅游+研学”“旅游+土特产”“旅游+康养”“旅游+美食”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把乡村“沉睡的好资源”变为“致富的活资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