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全面部署,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强农兴农,人才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
2021年12月,南京88位优秀青年党员干部响应号召、牢记嘱托,奔赴乡村担任新一批驻村第一书记。2023年5月4日起,南京广电集团牛咔视频推出系列报道《我的青春在乡村》,聚焦驻村第一书记,讲述他们为乡村注入年轻力量,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的奋进故事。
“二十四节气民宿”“亲子垂钓”“田园采摘”“露天电影”“圆梦教室”“地标美食嘉年华”……这两年,南京六合北部一批批“小而精、小而特”的特色产业让曾经默默无名的小村庄——泥桥村慢慢焕发新生机,脚踏实地、灵活创新的“小打小闹”为这里带来了乡村发展的大希望。这一切,离不开共青团南京市委派驻六合区马鞍街道泥桥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翼的努力。
“真正将路修进我们心坎里”
▲六合区马鞍街道泥桥村
“很多单位和村子之前都多次派出或被派驻过第一书记,有对接的经验。团市委是第一次派驻第一书记,泥桥村也是第一次有驻村书记,两个‘第一次’如何擦出‘致富’的火花?”这让接到驻村任务的张翼有点忐忑。
驻村伊始,为了第一时间摸清吃透村情民意,张翼花大量时间入户走访。泥桥村面积大,共有38个村民小组,近2000户常住人口,每次走访村民都需要大半天。
由于村民早出晚归,他经常吃闭门羹。
“村民早上六七点就外出打工或干农活,要碰上他们只能一趟趟跑。一开始村民不理解,认为‘城里娃’来镀金,讲的都是场面话。但走访多了,沟通多了,村民们的话匣子也慢慢打开了。”
( 张翼入户走访)
张翼笑着告诉记者,刚来村的时候,村里的狗对着他“汪汪汪”直叫,心里还怪害怕的,现在基本上都认识他了,看到他还会摇摇尾巴 。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扎实的走访调研,张翼快速完成角色转变,变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把大家反映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梳理总结,边走访边为村民解难题。
泥桥村位于六合区马鞍街道西北部,北与安徽省天长市汊涧镇接壤,由于苏皖边界历史遗留问题,村里北部地区存在10余公里的道路欠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为了解决村内北部地区村民的出行问题,张翼同村“两委”一道积极争取街道和上级部门拨款,打通村民出行道路。
(为村民打通出行道路)
“以前道路颠簸难行,车辆总被‘坑’,买辆新车却不敢开出门。如今,车辆能一口气开到家门口,真正将路修进我们心坎里。”村民们纷纷点赞。
“只有靠科技才能改变困境”
▲张翼介绍水芹自动采收试验基地
“如何让村民受益,让产业振兴、让绿色发展。”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张翼的脑海里。刚上任,张翼就带着问题找出路,了解当地产业发展情况,从既有的产业优势着手,在原有传统产业种植基础上,不断引进、改良种植技术,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产业振兴道路。
水芹又称“节节高”“路路通”,是南京人餐桌上常见的菜肴,也是泥桥村村民收入来源之一。泥桥村水芹种植以家庭为单位,产能低,用工成本大,从事水芹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少,传统产业面临着发展难题。
“水芹喜寒,天气越冷口感越好。寒冷的冬季,水面上漂着冰凌,身穿皮裤的村民泡在齐腰深的水田里一站就是一整天,老年人干不动,年轻人不愿意干,只有靠科技才能改变这个困境。”
为此,张翼向合作社种植大户取经,并前往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向专家请教,希望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助力产业升级。
(与高校专家座谈)
调研中,张翼发现,六合区为推动水芹产业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助力水芹全产业链建设,于去年3月开发出两款适应不同生产主体、不同规模基地需要的水芹自动采收机。采收机智能高效,省时省力,为何泥桥村村民不用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张翼走访多家农户,终于找出了原因。“对于家庭种植农户来说,这两款机器体积大、农用机无法运输,两个人无法驾驭。”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他几经辗转找到采收机研制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在轻简式水芹采收机的基础上再次改良加工,并开辟了水芹自动采收试验基地,用实践案例给村民们做技术推广。
(水芹自动采收试验基地)
“去年年底,我们开辟了5亩的试验田,收割水芹的效率提高了6倍,人力减少70%。随着试验田的成功,我们打造了一个种植样板,今年可以广泛推广,让更多的村民用起来,尽全力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张翼信心满满地说。
技改只是第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芹种植,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才是张翼的“大招”。
“‘一亩芹十亩稻’,芹菜的产量虽然高,但受季节性制约竞争力不强。我去过扬州、宜兴调研,发现当地伏芹、芹芽等新品种价格高、口感好,非常适合引进种植。目前我正在与扬州大学对接,六月底争取把试验田搞起来。”
张翼敏锐地察觉到,一旦种植成功,新产品能够迅速占领南京市场,“芹”能致富。
“认准了,马上做;
对路了,接续干!”
▲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泥桥村山陈组
借着泥桥村山陈组评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契机,“爱操心”的张书记又来了心思。
街道和村委会为了盘活闲置农房,发动当地殷宏宝、孙晓军等乡贤拿出自家宅基地和农房,打造了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民宿。民宿改造完成,如何吸引客流带动周边村民增收最为关键。
(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民宿)
“留在村里的都是没技术、劳动力弱的群体,为他们寻找致富路,就更要切合实际。思来想去,小种植、小田园、农家乐、小旅游等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配套经济最适合吸引客流。”
说干就干,为了合理利用村里闲散土地资源,张翼把村里的土地规划图打印出来,一张张研究,哪里是林地,哪里是耕地,哪里是基本农田,都刻在他的脑子里。
在他的推动下,泥桥村以特色田园建设为抓手,通过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以泥桥村山陈组为典型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对公共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开辟了“八仙农场”“泥桥鱼庄”“山核桃园”“帐篷营地”“垂钓池塘”等特色旅游,积极探索以“水八仙”为IP的可复制、可推广、可衍生的农旅结合项目。
“选择发展这些特色旅游,都是从村里实际情况出发。就好比引进薄壳山核桃树,之前村民们种植白杨,一到春天杨絮飘得到处都是,观光旅游体验感极差。选择山核桃,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发展采摘项目,一举多得。”张翼说着他的“创意经”。
(张翼查看薄壳山核桃树长势)
让“闲散地”变成“致富园”,把“砂石堆、臭水沟、杂物堆”变成“小菜园、游乐园、微农场”,这样联农带农的新路径吸引一批乡贤能人回乡发展。
“20间包间,15间住宿,一次性投入近300万元,我有信心‘陈府’沿着村里旅游发展新路径,一定会有好的发展。”村民陈先生将自家民房改造成为民宿,二进二出的套房,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徽派风格,“城里人来咱村里,就要让他们有新鲜感、舒适感。”
(陈先生家民宿正在施工)
“认准了,马上做;对路了,接续干!”在这一年多的驻村工作中,张翼盘活一块块资源,在“小打小闹”中真抓实干办实事,为泥桥村寻得发展新机遇。
“一张蓝图绘到底。既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
谈到还有半年的驻村生活,张翼依依不舍,“目前,经专业机构编制的《泥桥村实用性村庄规划》正在报批,《规划》为村庄发展预留了空间,发展规划有了,增收渠道通了,村民生活自然富足了。”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村里来了年轻人,他们把奋斗的脚步镌刻在田间地头,绘就一幅幅美丽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