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开江县坚持“包装一个优质项目、引进一批新型业主、壮大一村集体经济”思路,创新推行“四步法”,全域推进“一村一项目·党建振兴”行动,形成了打造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带动一方经济的良好局面,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乡村产业发展更加兴旺,乡村加快实现全面振兴。

一、背景与起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首位,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经济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之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产业振兴,历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围绕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遵循。

开江县农耕及林业用地占土地面积的69%,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县,但大多数行政村产业结构单一、规模较小、缺乏特色,乡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偏低、农村生活水平较城镇仍有较大差距。为开辟出一条适合本地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开江县创新探索“四步法”,大力实施“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业态类型丰富、关联性较强、就业容量大、增收效果好、比较优势明显的乡村产业“四梁八柱”初步形成,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乡村从抓生产向抓链条、抓产品向抓产业、抓环节向抓体系的转变。

二、具体做法

(一)三个一批“创”项目,提升契合度。整合农、林、畜牧等专业人才,组建“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工作专班,全覆盖调研走访村(社区),按照“三个一批”方式量身策划包装特色项目139个,确保项目能落地有收益。“从无到有”包装一批。结合“稻田+”“果林+”等四大片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现场检测产业发展滞后村土壤含氮量、区域水质、空气湿度等要素,综合分析地貌特征、资源禀赋、区位特点等现状,策划包装特色项目36个,助力村村有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综合评估村集体所属闲置房屋和校舍、机械设备以及水利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设备等资源资产价值,分类确定对外承包、租赁价格,引导业主承租发展产业,实现集体资产催生集体经济;“延链补链”创建一批。以川渝特色农业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储藏等领域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定制农业、共享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金色橘乡种植合作社冷链物流、“果林+”生态旅游、大梁山民宿康养基地等项目15个,并成功创建水产养殖、产品展销等于一体的“稻渔之窗”微田园综合体项目,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二)三类主体“接”项目,提升落地率。针对项目落地难、落地慢问题,通过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实施能人回引工程等方式,吸引更多业主、更大资本牵头发展“一村一项目”,成功启动实施项目136个、实施率97.84%,投资金额达1.97亿元。村集体自主经营。村党组织依法统一回收经营撂荒地,创新建立“5311”分配模式——即集体经济收益的50%用于再发展、30%用于成员分红、10%用于有功人员奖励、10%用于工作经费和公益事业。鼓励引导农户以资产、资金、技术等资源入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为股民,参与发展“一村一项目”;返乡能人投资参与。实施“田城金领归巢”计划,依托开江发布、“田城先锋”等微信公众平台和驻外流动党组织、智力支乡联谊会,常态开展特色项目招商推介,县乡村三级联动召开农民工座谈会暨“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特色项目推介会176场次,回引210名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参与发展“一村一项目”;国有企业牵头发展。推行财政资金、集体资金、社会资金和农民资金“四资融合”,建立“国有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合作经营模式,由国有企业提供种苗、技术、启动资金等,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日常管护、沟通协调、土地整理等,群众提供劳务、土地等要素进行创收、分红,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形成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群众三赢局面。

(三)三种模式“扩”项目,提升竞争力。坚持项目集聚发展思路,精准把控项目建设“前、中、后”关键节点,通过园区化建设、标准化服务、品牌化塑造,切实提升“一村一项目”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园区化连片开发。出台《支持稻渔产业发展八条措施》,按照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汇聚发展合力、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路,明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4A级乡村旅游景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川渝毗邻地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五区合一”总体定位,整合土地、资产、资金、科技等要素,把地理位置、主导产业、生态功能、民风民俗相近的5个乡镇67个村(社区)特色项目进行连片建设,打造“一环三区三园五点”的稻渔现代农业园区,推动“一村一项目”实现抱团发展;标准化托管服务。由基层供销社、村集体经济组织、专合社组成,实行股份制合作经营,收益的10%作为管理人员基本报酬,收益的90%各方按股份占有比例进行分红或经商议后进行再投资,建立县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下设农机服务队、种植技术指导队、病虫害防治队等专业化队伍,推行“作物统一机械耕种、种植技术统一指导、生产标准统一规范、生产资料统一购送”的“四统一”模式,为特色项目提供全程托管和部分环节托管两种服务,有效降低“一村一项目”建设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品牌化研发推介。围绕打造“一村一项目·田城田品”产品品牌,联合上海海洋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建成博士工作站1个,大力推广“稻田+”循环种养模式,创新探索“微生态、零排放”和“121”尾水循环利用种养模式,制定形成蟹苗和小龙虾本土化培育、有机高钙米种植等4项技术规范,成功发布大闸蟹养殖“开江标准”,成功注册“开贡果业”“开贡米业”等品牌商标,“稻田+”有机鱼、稻蛙香米通过有机农产品认证,“开江大闸蟹、开江小龙虾”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一村一项目”产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四)三项支撑“稳”项目,提升持续性。坚持全方位支持、全周期管理,加强各类要素投入,扎实推进“一村一项目”健康稳定发展。强化供销支撑。以七星农资公司和基层供销社经营服务网点为依托,建立“县级存储、乡镇配送、村级供应”的农资连锁配送网络,通过联采、统购、直供等方式,以低于市场5%至10%的价格向特色项目业主直供农资。按照“六统一”模式,对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供销e家”,深入实施县、乡、村电子商务“三级网络”工程,建成“幸福开江”农村电商网站、“勤丰直播闪购”销售平台和农村电商运营服务站点30个,信息化改造农资连锁经营网点60个,改造零售网点180个,全面畅通“一村一项目”产品销售渠道;强化金融支撑。出台《开江县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示范实施方案》,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200万元,对全县水产养殖、“稻田+”“果林+”三大重点产业领域特色项目社会化服务给予为期三年的资金补贴。由县财政注入资金1亿元,成立基金公司1家、引进金融机构4家,建立“政担银企户”“政融保”金融体系,创新推出麻鸭和白鹅特色农业保险、农田水利设施保险等险种和“虾蟹贷”贷款业务,为“一村一项目”提供融资担保,全面巩固资金保障线;强化要素支撑。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推行“弹性年限出让、租赁、先租后让”等模式,优先满足特色项目发展用地。整合高标准农田、烟水配套工程等涉农项目资金10.06亿元,统筹水、电、气、路、通讯、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保障“一村一项目”建设。制定出台“智汇田城”柔性引才实施方案,深入实施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持续加强对乡村干部、致富带头人、优秀农民工等群体的专题教育培训,采取“大组团+小分队”的方式,组建特色农业、服务业等3个“人才服务团”,建立13支“人才小分队”,全天候为“一村一项目”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三、取得的成效

(一)乡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通过实施“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139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实现年收益达739.28万元,其中,收益5万元以下91个、5至10万元29个、10至20万元11个、20至50万元8个,彻底改变以往村居日常运转靠“补”、公益事业靠“捐”的被动局面。稻渔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了“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赢”,优质稻、大闸蟹、小龙虾亩产综合效益基本实现“千斤粮万元钱”。推动2022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31元,同比增长7.5%,位居达州市第一,比全省(6.9%)高0.6个百分点。

(二)乡村产业发展更加融合。全面改变以往个体经营的高成本、低效率、低效益的农业生产模式,推动农产品加工重心向中心镇和物流节点下沉,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初步形成,成功建立智慧农业管理中心和农产品溯源信息化系统、特色农产品博览馆,建成10万吨大米精深加工厂1个、特色水产分检中心包装车间8个、冷库160余座、20万吨粮储中心1个,特色水产、优质大米等京东农场4个,“稻田+”产业加工转化率达76%,加工业产值与种养殖业产值比达到了2.8︰1,乡村产业发展融合度持续提高。

(三)乡村人气指数全面提升。依托“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成功整治撂荒地1.2万亩,新建农村公路210公里,建成山坪塘、小型桥梁等基础设施328座,引进农业龙头企业50余家,培育扶持本地龙头企业30余家,引导3000余名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小业主参与特色项目建设,培育水产养殖、经果林种植、冷链物流、网络电商等领域农村实用人才1500余名,开发稳定性就业岗位1500余个、季节性临时性就业岗位24000余个,全年推动就业近30000余人次,本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乡村人气更加兴旺。

(四)群众生活质量更加优渥。围绕“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纵深推进30分钟应急救援圈、15分钟党群服务圈、5分钟共建共享圈建设,健全完善“1+13+162”应急联动指挥体系和“1+4+13+N”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全域推行部门下去跑、干部帮忙跑、网格上门跑、网络线上跑“四跑”村级代办服务机制,全面建成共享休息区、共享健身区、共享读书吧等共享空间317个,优化布局村小教学点15个、合并中小学校6所,建立“县级医疗机构—县域医疗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四级医疗服务体系,配套建设2个县域医疗次中心、2个医疗康养中心、6个医合体,真正让服务群众更贴心。

四、探讨与启示

(一)党建引领,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抓产业能力,在项目包装、发展规划、制度制定上凸显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地位,发挥好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用好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和支农资源,规划并实施好本村的兴农战略,精准制定“一村一项目”规划,探索明确本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与方向。党组织要带头打好产业发展前战,统筹“钱、地、人”等产业发展基础,做好承接金融资本、科技和人力等核心要素转移的前期准备,提升项目吸引力,加速项目投产增收。

(二)科学规划,是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必须把握演进规律和发展趋势,系统深入研究“产业兴旺”的主要内容和实现路径,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在优势产业打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上做好产业空间布局,综合确定片区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管控指标体系,明确农业产业集中发展规划,推动农业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升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水平。要与县乡国土空间规划相融合、相衔接,不能各搞各的,更不能相互矛盾,各有侧重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差异化确定基础设施配套,确保规划符合工作实际、顺应人民期待、引领未来发展。

(三)多元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必须走产业融合发展道路,坚持“一产为主、接二连三”,不断推动产业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实现跨界经营、优势互补。要围绕乡村主导产业加速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集群,延伸拓展产业链条。要聚焦新兴市场需求,探索新型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康养、生态、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掘农业产业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多种功能,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多种功能、多种价值的集成发展。

(四)促民增收,是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乡村产业振兴的目的是推动乡村广大群众能稳定增收致富,传统的小农经济已不适宜现代乡村发展需求,更不能保障广大群众持续增收。因此,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出资源产业优势,策划包装乡村产业项目,合理配置生产诸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通过集体合作社组织,加大资金、科技、设备、人才的投入,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乡村产业附加值,最终让乡村群众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