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农民与土地渐行渐远”成为新的担忧

如何在留住乡愁的同时

推动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让曾经的“营生”变成当下的“经营”?

崇州的突破点

依然在于“天府粮仓”这块金字招牌

5月9日,小雨淅沥,崇州道明镇竹艺村,来自广西融安县的乡村振兴考察团正在这里“取经”。“以前学习过相关案例,这次是过来实地探访,看能不能发现更多能借鉴的地方。”考察团成员之一翁先生说。

取经,其来有自。竹艺村,原名龙黄村,曾经不知名的村落,如今成为了网红地。造型独特的“竹里”是这里的地标,这个在乡郊田野上盘旋着的“青瓦房”让很多人慕名而来。而要让更多游客留下来,更多村民富起来,显然不仅仅在网红打卡地的引流。

成都种地_成都种地种菜_成都农村致富种植

近年来,随着道路、污水管网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崇州生态价值进一步提升。2021年11月,崇州市被列为四川省GEP核算试点区域,在成都率先启动开展GEP核算工作——简单来说,就是清新的空气、林木花草等生态系统都有价,而竹艺村林盘的生态系统总值就达到了3361万元。

有生态,更有生产。通过规划创新,培育和发展新型业态,推动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资源跨界配置,延伸产业链、拉通市场链、丰富价值链,成为崇州破解产业融合中“大户不大、散户很散”的法门。

一个例子是,作为传统的竹编村,以前竹艺村的竹编产品多是簸箕、竹篮、花篮等器具,附加值小。为此,当地成立了四川道明竹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将竹编运用到了建筑、家居、饰品、户外装置等更多场景,竹子特色产业做大,工匠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更多的产业生态也在丰富。崇州文旅集团打造的无根山竹艺公园已开园,配套竹科普、竹游研学、竹趣等项目和产业。与竹艺村形成旅游联动。

不远处的白头镇大雨村,则形成集音乐、餐饮、民宿、研学于一体的乡村消费新场景。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村民的资金变成了带来分红的股金,2022年村民的人均收入增加到3.4万元。

稻田就是湿地,菜田也是景观,田园就是公园——锚定“天府粮仓”,在守护一方“天府好田”的同时,不断放大“天府粮仓”的引流效应、生态功能、旅游价值,这是崇州的因地制宜。

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崇州建成了AAAA级景区4个

AAA级精品林盘和景区9个

成为成都市民近郊游的热门目的地

2022年

崇州市共接待游客逾2152.8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5亿元以上

首次入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04

关键在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

乡村的人才外流

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

能力缺失等问题困扰着乡村发展

如何留住人、培育人、用好人

最大限度发挥好人才

这一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和源头活水作用?

培养乡村人才,既要培育好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新型经营主体、特色产业带头人,也要引导广大村民学文化、学技能、学法律,提高发展致富本领。根本上,这在于良好机制的先试先行,做到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让农民看到真正的变化。

成都种地_成都种地种菜_成都农村致富种植

以王伶俐为代表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是崇州的首创。

“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三位一体的“农业共营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破解的是农业谁来经营、农村谁来种地、生产谁来服务的难题,让小农户融入大生产。

“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有地不种地,收益靠分红”,在崇州流传的这句顺口溜如今深入人心。现在,崇州已有2500多名农业职业经理人,45岁以下的有1300多位。农业职业经理人已成为一份令人向往的职业。

这个“五一”假期,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迎来了旅游高峰。许多民宿前停满了私家车,有的餐厅门口还要排队。

胥女士在马尔康生活了30年,最近两年,她回到五星村开起了民宿。每间房300到500元不等,“五一”期间,她“小挣”了几万元。如今,800多户居民有170多户开起了民宿。通过景农一体村庄、产村相融单元建设,昔日的相对贫困村成为了中国最美乡村。

机会吸引人才返乡,在地农民又如何助力乡村人才扩增、优存、提质?

有传帮带,更需要社会化、系统化的学习——成都工匠学院崇州乡村振兴分院立足成都乡土人才培训,探索“学院+培训点+实操基地”办学模式,自2021年10月建成运行以来,已培育竹编、藤编等非遗技艺人才及互联网营销师2000余名。

“无论是挖掘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价值,还是推动传统农业向文旅、农旅融合等现代产业转变,培育壮大的新农人队伍,都会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思路、新的视野、新的活力。”成都工匠学院崇州乡村振兴分院院长助理黄锐说。

为了人,依靠人。激发人的干劲、汇聚人的智慧、凝聚人的力量,通过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更多农业转移人口以及外来人口创造与中心城区一样的工作生活条件,建设能够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郊区新城——崇州的创新实践仍在继续,更多的美好改变正在发生。

成都农村致富种植_成都种地种菜_成都种地

一把手思考

陈茂禄:中共崇州市委书记

以“四个天府”

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的崇州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去年来川视察时,要求“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崇州地处都江堰精华灌区核心区域,是“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崇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把“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建设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抓手,大力实施“四个天府工程”,推动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成效,先后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打造“天府好田”,坚决守好耕地“命根子”。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5.7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比重达90%,力争到2025年达到100%,确保“农田即良田”。开发耕地保护智慧应用,利用国家数字农田试点,构建“空天地”智慧农业感知网络,联动“三级田长”监管全域耕地,对耕地智慧化保护、实时化监测,确保“良田必粮用”。完善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压实行业部门监管、集体经济组织主责、经营主体管护责任,试点高标准农田“建管用商业保险”,确保“良田有人管”。

以产业建圈强链为路径培育“天府好粮”,牢牢端稳粮食“铁饭碗”。做强农业创新链,联动中农大等15家科研院所组建天府粮仓研究院,建成长江上游中试熟化基地等“三中心四基地”科研平台,开展优质水稻研发和中试熟化,提升粮油科技研发能力。深化“农业共营制”,培育壮大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聘管考奖”全生命周期政策体系,提升粮油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播面、产量连续4年“双增长”。延伸农业价值链,以桤泉绿色食品产业园为载体,引进岷江米业等链主企业,开发隆兴大米等一批优质粮油产品,联合京东农场等搭建“天府好米联盟”展销平台,做强粮油加工和销售环节。

以农商文旅体融合为重点发展“天府乡游”,深入诠释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塑造大美田园乡村本底,按旅游标准实施“田林路水电”综合整治,建设桤木里等5个农业公园,打造全域皆景、全域可游的乡村公园。丰富乡村消费优质供给,建成天府国际慢城、道明竹艺村等4个AAAA级景区,大雨村等9个AAA级林盘景区,推出“古韵崇州游”等6条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打造都市圈内乡村旅游首选地。转化生态价值兴产富民,深化运用林盘GEP核算、稻田碳汇等成果,引导集体经济组织以稻田、林地等生态资源参与项目经营、产业发展,2022年收入超过100万的集体经济组织65个、占比达40%。

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关键推进“天府乡居”,建设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郊区新城。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实施西江湾等56个、总投资超500亿元的项目集群,加快建设树德中学崇州校区等城市级公服项目,促进基本功能优质均衡,更好融入中心城、辐射大乡村。做强镇域产业集聚和人口吸附功能,推进白头国医特色小镇和桤泉绿色食品小镇建设,加快实施天府康旅学院等引领性项目,布局实施区域中心学校、县级医疗次中心等片区级公服项目,把镇打造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质打造五星村等25个农旅新村,分类保护提升严家弯湾等产业型、居住型、生态型林盘聚落,塑造乡村幸福生活典范。

下一步,崇州将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建设为统揽,纵深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以一域实践为全省、全市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路径、提供示范。

成都种地_成都种地种菜_成都农村致富种植

专家观察

郜亮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以粮食生产为起点的县域城乡融合之路

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更具体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那么,如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如何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就成为各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实践内容。

作为常住人口超2000万、GDP超2万亿的超大城市,成都正在积极探索一条超大城市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首先,成都把粮食生产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川视察都专门就粮食生产、乡村振兴等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成都市委坚决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从成都平原是西部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国家粮食安全格局中居于重要位置的基本市情出发,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城市核心功能,作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重大部署,对产粮宝地的现代城市的功能内涵进行了有益探索。

其次,成都通过创新优化城市空间层次和圈层结构,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经济地理支撑。城市群的圈层结构、城乡的空间布局都对城乡融合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为推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实现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成都立足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市情实际,着力推动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提出“三个做优做强”,即持续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形成了“大城市带大郊区、大郊区融大城乡”的发展格局。

崇州作为距离成都中心城区最近的郊区新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定贯彻落实市委“三个做优做强”重大部署,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首先,崇州为新时代“天府粮仓”赋予新内涵。崇州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优势出发,明确建设“天府粮仓”核心区的战略目标,同时以“四个天府”建设为“天府粮仓”赋予新内涵,即创新提出建设高产高效的“天府好田”、培育绿色优质的“天府好粮”、发展农旅融合的“天府乡游”、建设宜居宜业的“天府乡居”,努力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样板示范和展示窗口。

其次,崇州率先在县域内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不是抽象的融合、更不是毫无边界的融合,而是具体空间上的融合。因此,中央多次要求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崇州积极探索在县域内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聚焦强县城,发挥大城市带大郊区优势,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宜业、智慧韧性的郊区新城;聚焦美新村,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战略支撑,以生态价值创新转化为关键路径,深入诠释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塑造出五星村、竹艺村等乡村幸福生活典范。特别是着眼让市民能够就地就近享受与中心城区品质相当的优质公共服务,以县城为节点,加强与省市优质资源的对接合作,打造一批“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以中心镇为载体,建设一批区域性中心学校、县级医疗次中心等,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度和高质量。

显然,崇州实践对那些粮食生产大县、同时又内嵌在超大特大城市圈层内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希望崇州以四川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更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层面经验。

(文章为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地方财政专项(NASC2021NR09)资助课题阶段性成果。)

成都种地种菜_成都种地_成都农村致富种植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