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安徽,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黄山、黄梅戏,因为这是江淮大地上最闪亮的两块金字招牌。其实,除了美丽灵秀的山川、曲调动听的地方戏,安徽还有一道颇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李鸿章杂烩。
李鸿章杂烩又名李公杂碎、烩什锦,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流行于安徽合肥的传统美食,也是当地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家常菜。它由多种食材原料混合烧烩而成,是浓缩了多种传统美食精华的“集大成者”,颇有“博采众家之长”的气势。
单看菜名,就知道这道菜与清末淮军军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有关。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一个颇有戏剧性的故事。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李鸿章作为头待专使,被清政府派到俄国出访,参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并顺道访问西欧和美国。由于在俄国吃腻了西餐,一到美国,李鸿章便叫随行的中国厨师用徽菜宴请美国宾客。徽菜的味道鲜嫩可口,洋人吃起来津津有味,很快就把菜吃光了,却仍不肯下桌。李鸿章让厨师加菜,但此时正菜已上完。情急之下,厨师将剩下的海鲜等余料放入锅中混合烹制,烧成一道菜端上了桌。洋人们吃后纷纷伸出拇指夸赞,并向李鸿章询问菜名。李鸿章用合肥方言回答道:“杂碎”(即“杂烩”谐音)。此后,“大杂烩”便在美国传开,后来这道菜便被命名为“李鸿章杂烩”。因为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故此菜肴便成为安徽名菜。
李鸿章杂烩虚听有个“杂”字,虽然不是那么入耳,然而贵就贵在这个杂字,此菜食材众多,不拘流俗,荤素兼备,主要由海参、鱼肚、鱿鱼、熟火腿、熟白鸡肉、猪肚、干贝、鸽蛋、玉兰片、腐竹、香菇制成。由于用料多样,烹制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厨艺浅薄的厨师是不敢轻易上手的。
看花容易绣花难,这道美食的烹制方法十分讲究,先将海参、鱼肚、鸡肉、玉兰片、腐竹切成片状,干贝拉成丝状,香菇要洗净,煮熟的鸽蛋要去壳,一切就绪后,把这些食材全部放入锅中,加鸡汤和调料,放在火上烩煮直至入味。煮好后,将这些食物取出,整齐地放在一个大碗内,再向碗内倒入鸡汤,放在蒸锅里蒸上五分钟,出锅后倒掉多余的汤汁,把食物倒扣在大盘上,撒上火腿丝,勾一道芡,最后淋上适量猪油,就这样,一道“李鸿章杂烩”就算大功告成了。
由于是多种食料混烩而成,“李鸿章杂烩”这道菜具备了造型美观、色彩艳丽、鲜香可口、醇厚不腻、质地软烂、咸淡适宜的特点,而且具有补肾益精、养血滋阴、温中补气,益精添髓的功效。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道美食早已走出国门,驰名海外,在欧美许多中菜馆里,此菜颇负盛名,许多洋人吃中餐,常点“李鸿章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