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较易失分的题目。那么如何在时间有限的考场上利用最短时间读懂文章、捋清思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吧~
教育部发布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到了论述类文本,并指出其“着重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能否概括和提炼文本的观点、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作出初步的评价”。 2019 年全国卷的《考试说明》也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相关要求,具体如下:
总体而言,新课标全国卷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主要集中于分析综合板块。且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往往只有两种:“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和“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
解 题 技 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共有九种常见的设误方式: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混淆是非、偷换概念、因果混乱、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武断绝对、无中生有。其中,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武断绝对是最为常见的设误类型。
在阅读全文和选项句的过程中,还可以重点勾画出以下几类词语和语句,方便后期进行信息的比对:
1.表示范围和数量的词语。如全部、仅仅、少量等。
2.表示程度的词语。如非常、相当、最、根本等。
3.表示已然和未然的词语。如已经、目前、将来等。
4.表示或然和必然的词语。如也许、大概、一定等。
5.关联词语,并标注好关联词语的关系。
6.代词,并标注好代词所指代的对象或内容。
7.比喻词,分析比喻句的含义。
8.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9.事例论据的关键字眼或论点、结论等。
了解了出题人设置干扰项的常用方法,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回文对比的方法。首先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论述类文本的特点,其基本要素为论点、论据、论证,基本结构为引论、本论、结论,而这类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纸条君之前也有做过分析,大家在练习议论文写作时也可做整合性的学习。
阅读论述类文本,首先要理清其逻辑关系,我们可以边读边勾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紧接着要大致梳理出各段落层次的含义,快速弄清文本内容,并了解其行文结构;随后我们便可围绕选项内容展开对比,具体方法如下:
1.比对词语,即重点关注我们阅读过程中勾画出来的词语。譬如,比对表示范围和数量的词语时,分析其是否把部分说成整体或者把整体说成部分;比对表示程度的词语时,分析其是否出现程度不当的问题;比对时间词语时,分析其是否混淆时态;比对指代词时,分析选项句对原句的“指代内容”是否有误;比对含有肯定或否定意义的关键词时,分析其是否混淆是非等等。
2.比对句子,即找出与选项句相对应的原文句子,分析其是否存在曲解文意等问题。
3.比对关系,即重点注意选项中句与句、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同时注意内容与之对应的原文句与句、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其中,因果关系是常见的命题设误点。因此可以分析选项句是否出现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变换原因等情况。
4.比对论据和结论,即关注文本中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譬如可以留意选项句是否倒置了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即互换结论与论据,从而导致文意逻辑不通;比对选项中的原因、条件和结论等,分析其是否无中生有,或是否偷换依据、结论。
真 题 练 习 【2019年全国卷一】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者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接下来我们运用上述解题方法,逐一分析以上题目。我们可以快速浏览一遍标题及选项,大致推知文本内容。接下来我们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本结构。本文第一段提出问题,“文艺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第二段提出作家和艺术家在现实中遇到的困难。第三段论述“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第四段论述“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最后一段提出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要求,即“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对关键词保持高度敏感,可将其勾画出来,方便后期比对。
譬如,题目1主要考查对文本的筛选整合及理解分析的能力,其中A选项中的“就能”一词便是绝对化的表述。如果在阅读时就做了标注,我们便可以快速对应到文章第二段,“然而”一词所连接的内容能帮助我们排除这一项。而C选项出现了“因为”一词,我们可以比对原文,分析其是否存在强加因果等问题。D选项中的“无须考虑”一词同样值得注意,其明显曲解了文意。
题目2主要考查对文本论证逻辑、思路和手法的分析能力。通过审读全文,我们已经理清了结构,了解了主要内容。其中,通过比对原文,可知D选项找错了论点。
题目3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逻辑推断能力。倘若已经勾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我们便可快速定位到与选项句相对应的原文内容。其中,D选项的“少而精”明显属于无中生有。
好啦,小可爱们是否get到以上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答题技巧呢?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要勤做题哦,如此才可逐渐摸清出题人的喜好!同时可以进行勾画关键语句的训练,掌握利用关键词回文定位的方法,从而在考场上更快找准“疑点”!
你们还有其他答题小技巧吗?欢迎大家一起在评论区交流分享呀~(^U^)ノ~
(首发于作文纸条App文章《冲刺期末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