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虎成赵同增本报通讯员魏国武王欣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新乡县小冀镇东街五组的农民率先抱团“下海”,成立河南省京华实业公司,走出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共同富裕的“京华道路”,也因此成为我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名噪一时的“十面红旗”之一。

如今,当年的第五村民小组已“升级”成为京华社区,京华公司也发展成为以旅游服务、现代教育和高科技产业为主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年近八旬的“当家人”刘志华腰板挺得笔直,双目炯炯有神,说出话来依然铿锵有力:“改革开放让我们农民放开了胆子、放开了思想、放开了胸怀,我们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京华道路’会越走越宽!”

发展“副业”,京华腐竹风靡首都北京

“改革开放鼓励农民创业发家致富,给我们农民吃了‘定心丸’!”

靠人均6分多地,仅能解决温饱而已,作为东街五组的第一任“女队长”,刘志华一直在考虑,怎样才能让乡亲们都发家致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让她放开了胆子,准备带领全组农民“搞副业”。

1980年,经过多方考察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刘志华决定利用当地丰富的黄豆资源,上马腐竹生产项目。说干就干,东街五组拿出集体积攒几年的辛苦钱作为启动资金,派出一个学习小组到广西柳州培训,又以每月1000元的高薪聘请一位技术员现场指导,用短短7个月建起了第一个腐竹厂。

很快,一批批优质腐竹生产出来,但销路在哪里?

刘志华和另一个女队委杜学芬,一人扛着一箱“京华”腐竹样品,挤上了北上的火车,前往北京找销路。到北京后,俩人找到崇文副食品供应站,刘志华拿着样品现场演示,并进行了说明。供应站的人看了样品,立即拍板签订合同,前后不到半小时。

就这样,崇文副食品供应站成了京华腐竹的第一个销售基地,接着,朝阳区、海淀区……京华腐竹在北京供不应求。

市场需求就是事业发展的“指南针”。一年后,刘志华从别的生产队招聘了近百人,建立了日产量1吨的第二腐竹厂,把腐竹生产能力扩大了一倍;1983年,他们和北京食品公司合作,增加了专门制作北京传统风味豆制品的“定向生产车间”。

由于质优价廉,京华腐竹在北京畅销十多年。以腐竹厂为龙头,刘志华带领大家相继创办了罐头厂、豆晶厂、日化厂、纸箱厂、机械厂等十余家工厂。1985年,河南省京华实业公司正式成立。

1989年,京华公司总产值达1260万元,是1980年的100倍还多,被评为省一级先进企业。

人优我转,平地建起“旅游城”

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地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京华的腐竹、豆浆晶、罐头等产品不断遇到挑战,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咋办?刘志华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做企业就是要根据市场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从1985年开始,富起来的京华人就经常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旅游。外出回来,刘志华感慨:家乡周边几十里内连一个景区都没有,很多农民别说旅游了,一辈子连出趟远门都难得。

这让刘志华感到很难过,也让刘志华看到了难得的“商机”。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建一个人造景区,建些缩微景观,把全国各地的景点都“搬来”,让附近的农民不用东奔西走就能一览全国胜景。

1993年,当时积累并不丰厚的京华公司挤出2000多万元,建成了京华园旅游区以及配套的京华宾馆,让豫北地区有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省级微缩旅游景区。京华园一时游客如潮,不到两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

为了完善京华园的配套设施,京华公司又斥资兴建了京华矿泉疗养院、京华矿泉养生苑、京华矿泉度假村以及两条商业街和大型超市,让京华园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城”。

此后,京华公司又把目光转向了教育事业。从1999年开始,京华公司投资4000多万元,3年建成京华幼儿园、京华实验小学、京华实验中学等3所学校,学校面向社会招生,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2003年,京华公司涉足高新技术产业。经过4年多的科研攻关,成功制造出“数控全自动化球型精细镁粉”成套设备,年产万吨球型精细镁粉,远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京华公司下属有10个经济实体,拥有固定资产29亿元,获得全国文明乡镇企业、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新农村建设百强示范企业等多项荣誉。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