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池百老”凭着自己的双手劈山开路、凿石垒堰,修出“愚公路”,发扬愚公精神,唱起致富歌,谱写出致富新传奇。
太行山深处,崇山峻岭间,一条山路如玉带般蜿蜒向上,通向山坡上的块块梯田。一年前,河北涉县后牧牛池(简称“后池”)的100多位留守老人硬是凭着自己的双手劈山开路、凿石垒堰,用3个多月时间钎凿锤击修出6100米的“愚公路”,唱响了荡气回肠的“脱贫志气歌”。
不等不靠,天堑也能变通途。后池村地处太行山腹地,山高坡陡、石厚土薄。大山挡住了后池村的出路,村民去地里干活,除了毛驴能用外,其他只能靠人肩挑背扛,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们只能耕种山下的地。“阻财山”阻断富裕梦,却挡不住致富心。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交通不闭塞,扶贫才有“门票”。路不打通,就走不出去,看不到未来,所谓的脱贫就成为一句空话。后池村虽然大部分都是留守老人,但他们没有等更没有靠,100多位年龄在50岁以上的修路老人成为感天动地的一景:男的负责凿石、搬运、垒路堰,女的挖土铺路,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在悬崖峭壁上开出一条路来,把荒山野岭变成“梯田天路”。
不等不靠,才能走出贫困泥沼。“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先要扶志。脱贫攻坚,不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单相思”,也不能是自拉自唱的“个唱会”,更不能是我做你看的“独角戏”。外界的帮扶是重要推力,而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内生动力。后池百名留守老人没有等着别人“输血”送小康,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8岁,有钱出钱,没钱出力。14户村民无偿提供了修路用地,58岁的村民刘竹林还贡献出自家的三马车,每天到工地拉石头、运土,车辆维修、加油都是自掏腰包。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才是生命。
不等不靠,才能彻底耍掉穷帽子。农村有句老话:“靠人吃饭空米缸,下田流汗谷满仓”,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有了路,后池的致富经就好念了。一辈辈开辟出来的梯田,就不再仅仅是糊口的土,而且是发家的财。老人们的干劲也感染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一些年轻人返乡回来在村子里成立了农业科技公司,开始养驴、养鸡,流转土地搞种植。到2016年底,后池人均年收入达到了4000元以上。为发展旅游,后池除了进行大面积绿化外,还建设了村口标识、雕塑、石磨、石碾、辘轳、愚公广场等景观设施,修复15个老宅院落,开办了30多家农家乐。穷根拔掉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正在向村民招手。
不等不靠,才会致富奔小康。拉美有句谚语:“自力更生胜过上帝的手”。没有人天生就愿意贫穷,奋斗之心人皆有之。贫困群众自强不息,脱贫攻坚战就会有源源不竭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贫困群众既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干劲和决心,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无疑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脱贫效果可持续性的关键所在。“我们搞不了什么开发,但出力气种树,让山更好看,让外面的人愿意来,咱这把老骨头还能干!”如今,后池山上2000余亩荒山变绿洲,25万棵侧柏依山傍景,600余亩桃林满载丰收,1000亩桃杏涵养林和桑椹、樱桃等品种繁多的采摘园吐新纳绿,“七彩梯田”景观正在形成,一道道美丽的致富景正在吸引游客前来。
不等不靠,脱贫致富就需这股精气神。如今的后池村,荒山,一座座变绿;林果,一天天挂满枝头;笑颜,一天天绽放。“后池百老”发扬愚公精神,架起“愚公路”,唱起致富歌,谱写出致富新传奇。眼下扶贫工作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打赢“硬仗中的硬仗”,实现如期脱贫的目标,就需要向后池村这样,喇叭一招呼,党员带头,同心同力向贫困叫板,向小康迈进。
制作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