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在湖南农业大学浏阳基地
实习工作群里的这样一句话
让农业大学一个班的学生
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
因为
他们种在浏阳基地里的玉米
被当地村民偷走了
......
如果说只是普通的玉米
那还能再去重新买几根
但这次被偷的
是这个班学生专门种植的科研玉米!
同时也是他们参加科研竞赛的实验品
这一偷
整个班级的实验就没有了
更要紧的是
这其中还夹杂着一个同学的毕业设计
玉米没有了
这位同学很可能都毕不了业
有同学表示
他们还需10天才能考种
现在去测根本就不行
况且摘掉了
就更没法用了
除了造成实验材料缺失以外
这也对师生们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有老师表示
这玉米属于原种
如果真的拿到市场上去卖的话
可能要上千万
针对此事
学校已经报警
对于村民来说
这玉米只是几口就被吃掉的果腹之物
而对学生们来说
这不仅是价值连城的珍贵的科研材料
或许还包含着他们的科研梦
更是他们对科学的探索
想当初
他们满怀着期待种下种子
精心呵护它成长
但是在快要收获的季节
却被他人随意摘走
这能不让人难过吗
近年来
这样的事情真的是屡见不鲜
这种痛
可能农业专业的学生会更懂吧
有网友表示感同身受
认为这样的行为简直太气人了
决不能纵容
就应该依法处罚
其实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2016年,有媒体报道称,该校农学院一名硕士研究生在实验基地所种的油菜花险遭游客采摘。
一株优良油菜的培育,可能会花费老师和学生几年的时间,如果中途出了任何差错,那就前功尽弃,只能从头开始。这一点小差错,可能只是游客无意中的随手采摘。
据了解,湖南农大的师生在试验田中种了许多作物。由于田地面积很大,周围并没有设置防护措施,于是作物经常“莫名不见”。
然而,这些偷盗还常有发生,农财君给大家盘点一些最近这些年发生的实验成果被毁的事件——那些本可以避免的“实验事故”。
丨 “天价葡萄”被偷,民工被无罪释放
2003年8月,4名外地来京民工,进入北京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葡萄研究园内偷摘葡萄约47斤。殊不知此葡萄是科研新品种,民工的行为导致研究所研究数据断裂。北京物价部门对被偷的葡萄评估金额为1.122万元。
此后,4名民工中除一人年仅16周岁且“情节显著轻微”被拘留外,其余三人被批捕。最终,葡萄的价值回落到376元,3名民工被无罪释放。
丨“高科技”桃子被偷,课题组项目被推迟
2012年7月2日,在郑州市森林公安局第二派出所,面对白色编织袋内各种娇艳欲滴的桃子,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桃育种组副研究员牛良痛心不已。而审讯室内一偷桃者也是一脸沮丧,不停地嘟囔着:“俺真不知道偷的桃那么贵啊!”
据牛良介绍,被偷的桃有一二十个品种,很多都是杂种单株。这些桃子被偷,将直接影响今年桃子品种审定,推迟国家“十二五”课题组项目。其中所偷的中油桃13号,他们已研究了13年,现在这些单株品种的桃子被偷,将使研究成果被耽搁,损失难以估量。
丨培育5年的香沙芋新品种一夜几乎被偷光
2012年泰州龙香芋因在《舌尖上的中国》亮相而“蹿红”,这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本次所破坏的试验田即是研发这一品种的芋头。
泰州农科所从2010年起,投入几十万研发优质品种。眼看着20多亩芋头要收获,结果来了小偷。江苏省农科院泰州农科所副所长张培通教授,正为他们的孕育5年的芋头新品种被偷而伤心不已。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由于新品种芋头的真正价值难以确认,警方尽管锁定了部分偷芋头的村民,却无法对他们追责,只能批评教育。
丨游客赏花致华中农大油菜试验田报废,影响博士生毕业
2013年3月,华中农业大学油菜试验田因游客赏花、拍照,对正常科研造成不良影响。
几乎每年都有教授的田被游客踩坏,至少这已是十多年的老问题了。几亩受损油菜试验田只能明年再种,重新做实验会影响到博士生们出论文,使得他们只能推迟1年毕业。
丨实验树苗被偷,论文只能改方向
2016年3月22日,南京林业大学的博士蒋同学读植物学专业,他为写毕业论文培育了4棵实验树苗,前后花费4年时间。
树苗本放在实验室,因为实验室生长环境不好猜移栽到学校的花圃,没想到还是被人盯上了。好好的树苗被人偷走了2棵。
无奈之下,蒋同学在仅剩的2棵树苗旁做了一块告示牌,跪求“借苗者”告知树苗的位置,哪怕让他采个样就好,因为“两棵样本太少,重新种植也需要时间。”
蒋同学挂出告示牌已半月有余,但始终没有人“归还”小树苗,如今他不仅要改变论文方向,还要想办法保住剩下的两棵小树苗。但这势必会影响毕业进度,该怎么办呢?导师表示,实在不行,就只能改变论文方向了。
丨“科研鸡”两次被盗,每斤仅卖15元
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研发基地2016年11月引进120只石棉草科鸡养殖。万万没想到,石棉草科鸡两次被盗。研究员没想到的是,两次盗窃都是同一人所为。
惯偷陈部在2017年1月份成功盗走20多只后,他拿到附近乡镇赶场时出手,跟平时偷的鸡一样,每斤卖15元。
事实上,这些鸡的价值远远超过每斤15元。“从去年11月开始引进培育了120只石棉草科鸡,它们固定在12亩基地内活动,从不吃饲料,都是吃菜叶和地里的虫子。基地的这些鸡每斤要卖50元,以成年鸡10斤计算,一只鸡市价达到500元。”研究员称。
为什么此类事情仍然层出不穷?
在南繁这块育种的温床上,科研成果的“暗战”演得更是猛烈。
总有空子可钻
各家企业和单位的层层把守并非杞人忧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想要偷取育种材料的人有更多的办法来突破防守。种子要生长就会暴露在阳光下,自然就会有防守的漏洞,一个不留神就会被顺手牵羊,可谓防不胜防。
一位育种家讲述了他当年“借别人的材料来做研究”的经历。“那已经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事了,但当时那种紧张的感觉还记得很清楚。”
当年,朋友圈里都在传某位专家培育出一个性状特别优良的亲本,令众人大为艳羡。刚好当时有个机会组织大家去该专家的试验田观摩学习,“是个难得的好机会”。在田间观察和讨论时,他拿出笔记本蹲在田埂上记录。就在合上笔记本的一瞬间,装作不经意地夹住一穗稻谷,直接用笔记本捋下谷籽。
晚上,就着宾馆房间里台灯灯管的温度小心翼翼地烘干,成功带走了这一材料。不过,“借”来的亲本不能直接用,只能作为材料再继续改良,利用其中一两个性状。“即便这样,也是帮了我的大忙。”
请人来参观自然要冒风险,但就算围上两层铁丝网也未必就能万无一失。一位制种商告诉农财宝典记者,有些“老手”会随身带着软铁丝,遇到有铁丝网阻拦时,将铁丝弯成钩状伸进网内,看准了稻穗,一钩,一扭,一拉,只三个动作种子就到手了。“种子的特性决定了只要偷得一两穗就能达到目标,所以这些行为隐蔽性非常强。”
如果说拿到亲本后用于改良研究还能算是“不告而借”的话,有一些做法则是赤裸裸的偷窃行为。
业内人士介绍,一些不法商人和企业将窃取的亲本直接用于生产种子谋利,甚至直接仿冒原品种的商品名称,对持有品种权的企业造成进一步侵害。
还有一些人通过高价向制种商套购良种,扰乱制种市场的同时也侵犯了原种子企业的经营权。由于缺乏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和品种审定,蔬菜种子在育种和繁制种环节中面临的偷窃亲本形势更为严峻,也更难维权。
于是,布阵与破阵的暗战仍将在南繁的一块块试验田里循环上演。
7大盗种手段
1、A公司想尽各种办法与海南制种工人结识,打通工人,悄悄获得最新的材料。
2、某公司高层辞职,不过其与原公司制种基地关系甚好,利用人情直接获得材料和技术,另立门户成立A公司。
3、制种户正在为某大公司繁种,面对高价诱惑,他很乐意将余出的繁殖材料卖给A公司,并且对某大公司隐瞒制种数量。A公司自行改良培育新品种。
4、A公司或科研单位以指导培育的名义参与农民育种家繁育工作中,未征得农民育种家同意,直接将其成果以公司名义申请新品种保护。
5、A公司偷偷到繁种基地购买某个明星品种种子,在包装袋上用另一个审定品种的审定编号,借壳销售。
6、A公司育种人员借考察之名,拿笔记本做记录,合上笔记本的一瞬间,装作不经意地夹住一穗稻谷,直接用笔记本捋下谷籽。
7、黑夜里,A公司派专业偷盗者,在制种基地用专业工具偷稻穗。
7大反盗措施
1、B公司将父母本委托给不同的公司进行繁种,并且两家制种公司越远越好。
2、B公司委托制种时遵循“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3、B公司成立专门的打假队伍,聘请律师做顾问,严查市场上的类似品种。
4、B公司与育种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并给予高薪。
5、B公司将所育品种及时申请植物新品种权。
6、B公司秘密到海外寻找到繁种基地,再亲密的合作伙伴也不会告诉地点。
7、B公司在偏僻地方自建繁种基地,基地周边围上电网。
科研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科研完成,往往要耗费科研人员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心血,偷盗科研成果的事情一旦发生,补救工作很难进行,资金成本自不必说,时间和精力成本更无法衡量。
科研成果被偷已屡见不鲜,这源于对科研工作的无知,缺乏对科研工作的敬畏。
造成损失的“罪魁祸首”不能以批评教育了之,相关法规的空白也应及早填补。
对于保护农业科研成果,事前警示比事后补救更为重要,防止专家“欲哭无泪”必须要提高人们对科研工作的敬畏感,而这更要及早地、持续地进行,不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 End -
本文部分内容为本平台首发,部分素材源于新华网、梨视频等平台
编辑丨农财君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