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属于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属甲壳纲,十足目,鳌虾科,原螯虾属,又名小龙虾、红螯虾,是淡水经济虾类,栖息于溪流和沼泽,临时的栖息地包括沟渠和池塘,通常与植物或木质碎屑混交在一起,会破坏和削弱堤岸,主要生活在水体较浅、水草丰盛的湿地、湖泊和河沟内。克氏原螯虾具有生长速度快、食性杂、适应性强、耐低氧、病害少、容易养殖和运输等特点,且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广受人们欢迎,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品种。
目前,麻辣小龙虾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一道有名的美食,国内小龙虾的市场需求量剧增,我国加工的虾仁、整虾和虾球等产品出口也供不应求,虾黄、甲壳素等副产品深加工规模也逐渐扩大,使得我国野生克氏原螯虾资源量急剧下降,带动我国克氏原螯虾养殖产业快速发展。对于克氏原螯虾的养殖,包括稻虾共育、稻虾连作、池塘主养、虾蟹混养、虾鳜混养、虾鳖混养等方式,其中,以稻田养殖和池塘套养的规模较大。
稻田养殖是一田两用、一水两用,种养结合的一种养殖方式,小龙虾在稻田中生长,吃掉大量害虫和虫卵,其活动还能为水稻根系松土,小龙虾的排泄物被水稻吸收,促进了水稻的生长,水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又有利于小龙虾的生长,也大大减少了水稻种植中农药的使用,是非常环保的生态养殖方式。在这种养殖方式中,通常在春季一次性放虾苗或秋季一次性放亲虾后,通过虾的自繁自养进行养殖,这样养殖户无法准确掌握养殖水体小龙虾密度,同时,稻田中的商品虾、虾苗混杂,规格差异极大,相互自残严重,幼苗成活率低,且累年捕大留小,逆向选择,种质退化快,这样容易导致克氏原螯虾单位产量低、效益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孵化幼苗:将抱卵的雌虾养殖在孵化池内,维持水温18~25℃,投喂蛋白质含量大于35%的复合饲料,投喂量为雌虾体重的6~8%,直至幼苗离开母体。
在亲虾交配后,受精卵要在雌虾腹部孵化为幼虾,且幼虾孵化后要在母体的保护下完成一定阶段的生长发育过程,然后才能离开雌虾进行主动摄食和独立生活,在此期间,将抱卵的雌虾置于孵化池内进行养殖,有利于提高幼苗的孵化率和成活率。这里采用的孵化池为能够进行温度控制的水池,如室内水泥池或罩有大棚的土池,在池底种植水草,设置竹筐、挂网或pvc管等隐蔽物,在孵化池的周边用塑料薄膜围设高度不低于40cm的防逃设施,如果孵化池为土池,池底的淤泥厚度不超过10cm,还需给池坡加浇水泥。在放入雌虾前,对孵化池进行消毒,消毒可采用曝晒、泼洒生石灰或茶粕,消毒后施有机肥料,移栽水草。在此步骤的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对水温的控制,在较低温度下,雌虾体内的酶活性低,代谢缓慢,孵化需要的时间较长,容易出现母体抵抗力较低及无法进行正常的护卵行为;当温度较高时,卵易发生霉变,导致水质污染,易滋生微生物,导致母体感染病菌死亡,因此,要保持水温在18~25℃范围内,兼顾幼苗的成活率和孵化效率。
s2.幼苗培养:将步骤s1中离开母体的幼苗移至幼苗池,维持水温22~30℃,水的溶氧量不低于5mg/l,ph值保持在6.8~8.2,投喂幼虾饲料,投喂量为幼苗体重的18~25%,培养时间为7~10天。所述幼虾饲料包括豆浆、豆粉、鱼肉糜、螺蛳肉浆、蚌肉浆、轮虫、枝角类或桡足类的无节幼体中的至少一种。将离开母体的幼虾移至幼苗池内集中培养,有利于避免幼虾被亲虾吞食,减少幼苗损失。这里的幼苗池与孵化池的布置相似,在幼苗池内设置增氧机,以保证幼苗池内池水的溶氧量。
s3.幼苗选育:将步骤s2培养的幼苗移入选育池中,维持水温25~30℃,水的溶氧量不低于5mg/l,所述的选育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池体内沿进水口与出水口的连线方向设置有多个选育单元区,所述池体的底面由进水口向出水口方向斜向下倾斜,且相邻两个所述选育单元区之间设置有用于选育幼苗的分隔障碍带,多个所述分隔障碍带相互平行;将幼苗放入与出水口相邻的选育单元区内,根据各区的幼苗数量投喂幼虾饲料,投喂量为幼苗体重的10~15%,直至幼苗体长2cm以上。
s4.幼苗投放:将距离出水口至少三个分隔障碍带的选育单元区内的幼苗分区投放至稻田,所述池体内位于同一选育单元区内的幼苗投放至同一块稻田内。优选的,所述的步骤s4中,幼苗的投放密度为1.6~2万只/亩。用于养殖的稻田边沿开挖有宽3~6、深1.5~2米回形或田字沟,田埂经过加固、加高和加宽,在稻田的排水口和田埂上均设置有防止虾苗逃逸的防逃设施,如防逃的尼龙网袋或石棉瓦。在投放幼苗前,要先进行晒沟、泼洒生石灰等消毒措施,以防止虾苗的敌害生物存留在稻田的回形或田字沟中。投放前7~10天,施肥培水,施足基肥,杜绝在养殖克氏原螯虾的稻田里施氨水、碳酸氢铵等对其有害的化肥。在回形或田字沟中种植或移植水草,包括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其中漂浮植物用竹筐等固定,供幼虾栖息、蜕壳、躲藏和摄食。
通过利用选育池对幼苗进行筛选,由于克氏原螯虾具有喜新水活水,喜逆水上溯的习性,将幼苗放入与出水口相邻的选育单元区后,幼苗会逆水流向进水口方向的选育单元区攀爬,幼苗中最健康、体型最大的幼虾具有较强的攀爬和上溯能力,能够移动至与进水口相邻的选育单元区,其他幼苗按体型大小、活动能力分布在不同的选育单元区内。这样在投放幼苗时,可以将同一选育单元区内的幼苗投放至同一块稻田内,既实现了对不同规格苗种的分离,有利于减少虾的相互自残,又完成了对优质虾苗的筛选,以便于对不同规格、品质的虾苗进行区别管理。
优选的,所述的复合饲料按重量百分数计,包括玉米粉14.8~15.4%、肉粉28.9~30.9%、浮萍粉7.4~9.3%、豆粕粉22.2~22.7%和鱼粉23.7~24.7%。雌虾在抱卵期间需要保持较高的蛋白摄入,以补充为生殖消耗的营养物质,使雌虾保持良好的活动状态和较好的抵抗力,进而有利于幼苗的正常孵化和生长。
优选的,所述的幼虾饲料按重量百分数计,包括豆粉17.7~21.4%、螺蛳肉浆32~35.5%、蚌肉浆32~35.5%、海带粉10.6~13.3%和壳聚糖0.7~1.3%。将豆粉、海带粉和壳聚糖混匀后加入螺蛳肉浆及蚌肉浆中,使幼苗能够主动摄食,有利于幼苗的快速成长。这里采用的螺蛳肉浆和蚌肉浆是将螺蛳和蚌煮熟后与壳体分离,将螺蛳肉和蚌肉打碎成浆得到的。通过添加海带粉,海带粉富含有易吸收的多种矿物元素和微量元素,有利于增强幼虾饲料的诱食性,能够有效改善饲料的营养结构,提高虾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肝胰脏抗氧化能力。在幼虾饲料中添加壳聚糖,也有利于提高其生长性能,增强虾消化酶的活性,增强其血清和肝胰腺中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活性,改善血清中生化因子的含量,使幼虾具有较强的防病抗病能力。
优选的,所述的分隔障碍带为固定在池体底部的带状障碍物,所述分隔障碍带朝向出水口的一侧设置有供幼苗攀爬的斜坡。分隔障碍带用于考验幼苗的活动能力,由于克氏原螯虾喜逆水上溯的习性,幼苗会从靠近出水口的池底低处向靠近进水口的池底高处攀爬,能够沿斜坡跨越不同区域之间的分隔障碍带的幼苗,证明其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往往在形态、体质方面也优于其他幼苗。
优选的,所述的分隔障碍带开设有供水流通过的过水槽。水流可以从过水槽流向下一个选育单元区,使选育单元区的最低水位高度从分隔障碍带顶部下调至过水孔处,这样便于控制选育单元区的水位高度,进而方便调控幼苗通过分隔障碍带的难度,使分隔障碍带的设置更加合理。
优选的,所述的分隔障碍带朝向进水口的一侧设置有缓冲坡,所述缓冲坡的倾斜度大于斜坡。优选的,所述的斜坡与池体底面之间的夹角为15~3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从虾苗的孵化阶段开始培育,为虾苗提供优良的饮食和生活环境,有利于虾苗健康、快速的生长,然后利用选育池对虾苗进行选育,使不同规格、大小的虾苗聚集在不同的选育单元区内,筛选得到能够攀爬活动能力强的虾苗投入稻田,并将不同选育单元区内的虾苗投放至不同稻田,有效减少了虾苗间因相互自残的伤害,有利于提高克氏原螯虾在稻田内的存活率和单位产量。
2)本发明通过控制和调节虾苗生长各阶段的水温、饲料和溶氧量等环境因素,有利于提高虾苗的生长性能和防病抗病能力,进而有效提高虾苗在稻田中的成活率,为虾苗的选育提供有利条件。
3)本发明通过选育步骤,选育分离出攀爬活动能力强的优质虾苗,对优质虾苗与其他虾苗进行分开投放和养殖,有利于得到肉质品质好、大规格的商品虾,优质虾苗养殖得到的成虾,既可作为优质商品虾出售,也可留作种虾,培育下一代优质苗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采用的选育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选育池的剖视图。
图中,1、池体;2、进水口;3、出水口;4、选育单元区;5、分隔障碍带;51、斜坡;52、缓冲坡;6、过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采用的选育池包括池体1,在池体1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水口2和出水口3,进水口2和出水口3处均设置有拦截装置,防止小苗从进水口2或出水口3离开池体1。在池体1内并列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选育单元区4,多个选育单元区4依次沿进水口2与出水口3的连线方向分布,在任意两个相邻的选育单元区4之间均设置有用于选育幼苗的分隔障碍带5,多个分隔障碍带5也相互平行。池体1的底面由进水口2向出水口3方向斜向下倾斜,即由左向右斜向下倾斜,通过进水口2向选育池内加水时,水流从进水口2处向右下方的出水口3处流动,这样在选育克氏原螯虾时,将幼苗放入与出水口3相邻的最右侧的选育单元区4内,幼苗在喜逆水上溯的习性下向左上的选育单元区4攀爬,攀爬活动能力较强的幼苗能够跨越分隔障碍带5进入下一选育单元区4。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采用的分隔障碍带5为固定在池体1底部的带状障碍物,分隔障碍带5朝向出水口3的一侧(右侧)设置有供幼苗攀爬的斜坡51,朝向进水口2的一侧(左侧)设置有缓冲坡52,所述缓冲坡52的倾斜度大于斜坡51。斜坡51的坡度对分隔障碍带5的攀爬难度有决定性作用,坡度过大直接导致攀爬难度过大,坡度过小又难以起到筛选和选育的效果,因此,将斜坡51与池体1底面之间的夹角设置在15~30°范围内。在分隔障碍带5开设有供水流通过的过水槽6,为了防止幼苗从过水槽6内进入下一选育单元区4,可以在过水槽6内固定安装拦截网,确保幼苗均通过攀爬斜坡51跨越分隔障碍带5。
同时,为了实现对选育期间池内水温、溶氧量的控制,可以在池体1内设置温度传感器及溶解氧仪,如109温度传感器和sin-do700荧光法溶解氧仪,对池体1内的水温和溶解氧进行检测,并在与进水口2连通的水源处设置加热设备和增氧泵,以调节水温及溶氧量,控制水池内的水温和溶氧量的技术手段为现有技术,图中未示出。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孵化幼苗:将抱卵的雌虾养殖在孵化池内,维持孵化池内的水温保持18℃,投喂蛋白质含量在35%以上的复合饲料,本实施例投喂的复合饲料中,每千克复合饲料包括148g玉米粉、309g肉粉、74g浮萍粉、222g豆粕粉和247g鱼粉,投喂量为雌虾体重的6%,直至幼苗离开母体。
s2.幼苗培养:将步骤s1中离开母体的幼苗移至幼苗池,维持幼苗池内水温保持22℃,水的溶氧量为5mg/l,ph值保持在8.2,投喂幼虾饲料,本实施例投喂的幼虾饲料中,每千克幼虾饲料包括177g豆粉、355g螺蛳肉浆、355g蚌肉浆、106g海带粉和7g壳聚糖,投喂量为幼苗体重的18%,培养时间为10天。
s3.幼苗选育:将步骤s2培养的幼苗移入选育池中,维持选育池内水温保持25℃,水的溶氧量为5mg/l,如图1和图2所示,将幼苗放入与出水口3相邻的选育单元区4内,选育期间,根据各区的幼苗数量投喂幼虾饲料,投喂量为幼苗体重的10%,直至幼苗体长2cm以上。
s4.幼苗投放:将距离出水口3至少三个分隔障碍带5的选育单元区4,即与进水口2相邻的选育单元区4内的幼苗分区投放至稻田,投放密度为2万只/亩,在投放时,选择选育池内位于同一选育单元区4内的幼苗投放至同一块稻田内。
实施例二
s1.孵化幼苗:将抱卵的雌虾养殖在孵化池内,维持孵化池内的水温保持25℃,投喂蛋白质含量在35%以上的复合饲料,本实施例投喂的复合饲料中,每千克复合饲料包括154g玉米粉、289g肉粉、93g浮萍粉、227g豆粕粉和237g鱼粉,投喂量为雌虾体重的8%,直至幼苗离开母体。
s2.幼苗培养:将步骤s1中离开母体的幼苗移至幼苗池,维持幼苗池内水温保持30℃,水的溶氧量为6mg/l,ph值保持在6.8,投喂幼虾饲料,本实施例投喂的幼虾饲料中,每千克幼虾饲料包括214g豆粉、320g螺蛳肉浆、320g蚌肉浆、133g海带粉和13g壳聚糖,投喂量为幼苗体重的25%,培养时间为7天。
s3.幼苗选育:如图1和图2所示,将步骤s2培养的幼苗移入与出水口3相邻的选育单元区4内,维持选育池内水温保持30℃,水的溶氧量为6mg/l,根据各区的幼苗数量投喂幼虾饲料,投喂量为幼苗体重的15%,直至幼苗体长2cm以上。
s4.幼苗投放:将距离出水口3至少三个分隔障碍带5的选育单元区4,即与进水口2相邻的选育单元区4内的幼苗分区投放至稻田,投放密度为1.6万只/亩,在投放时,选择选育池内位于同一选育单元区4内的幼苗投放至同一块稻田内。
实施例三
s1.孵化幼苗:将抱卵的雌虾养殖在孵化池内,维持孵化池内的水温保持21℃,投喂蛋白质含量在35%以上的复合饲料,本实施例投喂的复合饲料中,每千克复合饲料包括150g玉米粉、300g肉粉、85g浮萍粉、225g豆粕粉和240g鱼粉,投喂量为雌虾体重的7%,直至幼苗离开母体。
s2.幼苗培养:将步骤s1中离开母体的幼苗移至幼苗池,维持幼苗池内水温保持28℃,水的溶氧量为5mg/l,ph值保持在7.5,投喂幼虾饲料,本实施例投喂的幼虾饲料中,每千克幼虾饲料包括200g豆粉、340g螺蛳肉浆、340g蚌肉浆、110g海带粉和10g壳聚糖,投喂量为幼苗体重的20%,培养时间为9天。
s3.幼苗选育:如图1和图2所示,将步骤s2培养的幼苗移入与出水口3相邻的选育单元区4内,维持选育池内水温保持28℃,水的溶氧量为5mg/l,根据各区的幼苗数量投喂幼虾饲料,投喂量为幼苗体重的13%,直至幼苗体长2cm以上。
s4.幼苗投放:将距离出水口3至少三个分隔障碍带5的选育单元区4,即与进水口2相邻的选育单元区4内的幼苗分区投放至稻田,投放密度为1.8万只/亩,在投放时,选择选育池内位于同一选育单元区4内的幼苗投放至同一块稻田内。
实施例四
s1.孵化幼苗:将抱卵的雌虾养殖在孵化池内,维持孵化池内的水温保持23℃,投喂蛋白质含量在35%以上的复合饲料,本实施例投喂的复合饲料中,每千克复合饲料包括150g玉米粉、290g肉粉、90g浮萍粉、225g豆粕粉和245g鱼粉,投喂量为雌虾体重的7%,直至幼苗离开母体。
s2.幼苗培养:将步骤s1中离开母体的幼苗移至幼苗池,维持幼苗池内水温保持25℃,水的溶氧量为5mg/l,ph值保持在8,投喂幼虾饲料,本实施例投喂的幼虾饲料中,每千克幼虾饲料包括180g豆粉、340g螺蛳肉浆、340g蚌肉浆、128g海带粉和12g壳聚糖,投喂量为幼苗体重的23%,培养时间为8天。
s3.幼苗选育:如图1和图2所示,将步骤s2培养的幼苗移入与出水口3相邻的选育单元区4内,维持选育池内水温保持27℃,水的溶氧量为5mg/l,根据各区的幼苗数量投喂幼虾饲料,投喂量为幼苗体重的12%,直至幼苗体长2cm以上。
s4.幼苗投放:将距离出水口3至少三个分隔障碍带5的选育单元区4,即与进水口2相邻的选育单元区4内的幼苗分区投放至稻田,投放密度为1.8万只/亩,在投放时,选择选育池内位于同一选育单元区4内的幼苗投放至同一块稻田内。
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对克氏原螯虾进行育苗,有利于大大降低克氏原螯虾在幼苗阶段的损失,提高其存活率,且经过选育后,将活动能力强的幼苗分区投放至稻田,有利于提高克氏原螯虾在稻田的存活率,也减小了克氏原螯虾因相互自残而产生的损失,选育池中与进水口2相邻的选育单元区4内的幼苗均能长成40g以上的大规格商品虾。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