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已到了夏至时节,2020年已经过半。回首2020年上半年,一种说不出的伤感油然而生。在新冠疫情的肆虐之下,包括肉鸭行业在内的餐饮业上半年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后来随着国内新冠病毒逐步控制,餐饮产业也在逐步复苏,带动了冷冻食材市场的逐步好转。

从五月下旬开始,受到合同投放量减少,原料成本上涨,夏季消费提升等因素影响,鸭产品整体价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包括大小白条和鸭副分割产品均处在上涨的趋势上。但是近期北京疫情的反弹,给逐步复苏的市场蒙上了一层阴霾,导致一丝恐慌的情绪在市场蔓延。

其实纵观六月中上旬的行情,真可以用一个“稳”字来形容,在农副产品行业达到如此长的平稳状态真是不多见。其实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市场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不管是鸭苗、养殖、屠宰还是市场,都处在微利不亏的状态。目前全国鸭苗日产量大概1000万只左右,全国餐饮恢复程度约70%左右。照此计算的话,等全国餐饮恢复正常水平时,1500万/天的产量大概是可以消化掉的。当然,市场规律很难一直保持如此均衡的存在,后期要么前端、要么中后端,肯定还是要面临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

目前,从上下游的表现来看,鸭苗在夏季产蛋率和受精率都偏低的情况下,下滑至亏本的可能性已然不大,或将保持在微利状态;而在产品端,夏季市场复苏带动了部分消费,大鸭的紧缺也确实提升了部分规格的产品价位,但在终端消费能力受到一定限制的前提下,短期内终端价位预计也很难有太过亮眼的表现,也许只是小打小闹的波动而已,经销商没有暴利,肯定也不会血亏,会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唯有屠宰端现在承担了最大的风险。

大家都知道,夏季的养殖普遍存在着病死率高,毛鸭出成低,料肉比高等问题,因此在夏季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也是最低的。因此,厂家为了稳定产量只得通过不断的提升合同成本来刺激养殖户,从而导致了厂家之间的恶性竞争。

这样做容易导致两个极端,要么合同价格提升后期传导至产品,当市场难以接受时厂家将承担大部分的压力;要么厂家战略性规避风险,放弃后期产量,将导致后期无货可卖,市场流失。不管如何,对于屠宰厂家而言都是损失。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