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工作的人员,如硕士、博士或教师,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科研工作。简而言之,科研工作就是从事学术研究或科学研究的相关工作,主要是围绕纵向项目或横向项目展开的。
科研从来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正如哲学所阐述,研究工作亦是曲折地前进、螺旋式上升的。那么研究工作之中有哪些弯路、收获与经验呢?科研之弯路一:导师严苛,更换导师
导师又称之为老板。工作的人都觉得领导、老板要求太多,领导与老板做事为人往往过于严苛。无独有偶,导师由于科研项目压力,也会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落实,偶尔也会要求严苛批评人。跟不一样的导师,走不一样的科研弯路。
北航老师往往都有很多研究所的横向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事务繁多,写标书、项目检查是经常有的事。有的项目需要冬天去楼顶或操场采集数据,着实辛苦。没有把事情做完美,也容易挨骂。部分导师太过于占用自己的时间,研究生没有时间从事毕业论文相关的工作,加班熬夜亦是常事。
另外,也有部分导师可能让学生从事于其毕业无关的事情,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事。这也难怪,学生会觉得老师教的都是没用的东西,老师会说现在没用不见得以后没用啊。当然,真说没用,那是扯,除了有点累,航空航天院所,难道你不去吗?
生动幽默的导学关系
有时,跟导师沟通是很困难的,每个导师都有他自己的风格,遇到这种野心勃勃、打鸡血的导师,或一心谋利,不专注学术的导师,你只能是适应,把自己的私人时间多分点在科研上。
有一个师弟被导师逼的太紧,做与毕业设计不相关的横向项目,经常换方向,最后与导师吵架换导师。而导师也在背后联合其他老师领导运作阻挠,最终学生本人去其他课题组学习了,而无法办理换导师手续。其后,导师在师弟发论文、开题等相关毕业流程上采取合理合规方式使绊子。师弟很惨了,直到博五才开题。
收获与经验:选错导师固然毕业难度增大。不管如何,一定要在导师项目与个人毕设之间寻找平衡点。如果不能避免换导师的副作用,就不要换导师,尽量与导师和睦相处。通过导师项目合作等渠道,寻找可以指导自己且方向相关的合作方去做毕业设计课题。
科研之弯路二:找不到创新点,换方向
在方向的选择上,一定要去选择对社会有很大价值的方向,课题组硬件、软件积累的方向,和同门师兄师姐相关的方向,尽量避开那些难以出成果,又对社会没什么用的方向。一旦进入一个研究方向,最好积累二年左右,不要轻易换方向。多和同门研究生沟通,和同行专家及自己导师沟通确定创新点。中途换方向真的不一定干得过在这个方向已经走很远的老人,会导致你在研究的道路上渐行渐远。问人世间创新为何物,踏破铁鞋无觅处。
问人世间创新为何物
当然,也可以调整研究方向,将所学理论应用于交叉学科领域。研究数学的人觉得很简单的方法、很小的发现,也许用在通信、控制领域能带来大的突破,由于研究数学和研究通信的人不是同一拨人,两拨人人都难以实现这种突破。而航空材料和飞机结构上的发现较为相似,如果两者能够结合在一起,说不定会产生新发现。
有一个师兄,本来是研究无人机的,专注于无人机视觉导航与飞行控制。后来,他逐渐关注鸟类飞行机理,探索仿鸟无人机,并形成一系列成果。
收获与经验:研究方向一旦确定就要深耕,不要轻易改变。创新点选取多与同行专家及导师沟通。可以探索交叉学科研究。
科研之弯路三:科研遇到瓶颈,迷失自我
哲学上讲,量变积累导致质变,质变之后又要进行量变积累。科学研究到一定程度遇到瓶颈在所难免。此时,一定静心养神寻找突破口,记得时常与同行沟通交流。最好是记录本人每次实验中遇到的多种问题及结果,耐心分析。为了解决科研瓶颈问题,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在寻找最佳灯丝的道路上亦经历了几千次实验与挫折。
爱迪生的科研瓶颈
就我本人来讲,读博期间,遇到的最大科研瓶颈就是设计一种算法,提升系统性能。我对算法进行了多次更新与修改,多次参数调整。每修改一次,都需要一二天时间来验证系统性能,反反复复,我实验一二百余次。最后,得出结论,系统性能已达到极致,虽然与国外算法有差距,那是硬件、数据方面差距导致的。大众对科研的看法与现实之中的科研真的不一样哦。
收获与经验:突破科研瓶颈则进入新的境界。但不是所有的瓶颈都能被突破,实在无法突破,就只能是退而求其次,曲线救国,给出未能达到的原因。
科研之弯路四:新思路反复被导师否定,很崩溃
科学研究经常经历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有其前进性与曲折性,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针对科研思路,要敢于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导师出错亦是正常现象,判断失误亦很常见,正如教材也会有错误一样,不要把所听所学奉为金科玉律,常存质疑之心。
现实之中,确实发生这样的故事,当我们构思很久,甚至已经有了一定成果的研究被展示出来的时候,也经常受到其他学者的否定。你待科研如初恋,科研虐你千百遍。一个学者的研究,让不同专家评审,这些专家意见也未必就能统一,接受被虐继续修改完善科研工作的现状吧。这并不是晴天霹雳,习以为常就行。
很多硕导、博导日理万机、非常忙碌,没时间面对面指导研究生,神龙见首不见尾,一个星期能碰上他们一次亦实属不易,能远程讲学就不错了,要求不要太高哦。我们满怀希望地揣着idea去请教,可能被导师的客观回答“行不通”打击的体无完肤,灰心丧气。人生实苦,但请你十足相信这个世界真的存在真理啊。
一个室友说,有一次他与导师沟通智能交通系统技术细节时,在导师将要离开时提了一句:我们课题组迭代算法过于复杂,能不能简化计算过程,直接计算,一步到位呢?话声刚落,导师立即否认:想多了,不迭代汽车定位精度无法保证。事后,我室友继续优化算法,尝试不需要迭代的直接求解算法,并且取得了不少进展。
他继续质疑固有算法工作效率。过了几个月,趁导师心情愉悦时,与导师进行了有效沟通,一致认为直接计算虽会降低一定的精度但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得到了导师的赞同。不难发现,科学研究就需要我们抱定坚持到底的决心,就算偶尔与为了捍卫自己权威而否定学生好思路的硕导、博导争论,也不要退缩哦。
收获与经验:科学研究经常经历被否定与否定他人的过程,虚心接受被质疑,大胆去质疑别人,哪怕权威。当你思路清晰明确的时候,就要坚持自我,科研人员只有执着才能出成果,要勇敢地质疑权威。当然,学术交流要把握时机,用事实结果说话,不要止步于争吵不休。
科研之弯路五:论文反复被拒,很灰心
每位研究生、博士生都会遇到论文反复修改与被拒的问题。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发表论文的压力与苦楚,无人可言,无法可言。
让研究生欲罢不能的论文
发表高水平论文如SCI、CSCI等,会经常碰壁,特别是第一篇。反反复复修改、反反复复投稿,结局依然大失所望,这或许是常态呀。国人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英语不地道,这个问题不难解决。找经常发表SCI的同门师兄师姐帮指导、修改论文,或者花经费去找业机构润色语言。如果导师不愿意,他本人水平较高能修改语言问题就太好了。一般土博士老师,英语水平都不过硬,让他们改英文论文着实有些困难。
或者说,学生英语实在不堪入目,以至于重写论文比修改论文来得更容易了,你懂的,科研的真谛又怎是一两句说清的。如果靠你亲力亲为自己改语言,当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可能思维定势,水平不足,导致论文拒稿。
一方面,写第一篇英文文章的时候,要严于律己。学术论文往往特别严谨,每一个符号、每一个标点都会被专家咬住不放的。让同门研究生阅读提供建议,同学室友帮助提意见,一定要修改至无法再提升质量为止。须知学无止境的,山登绝顶我为峰,海到无边天作岸,学术论文再高的要求也不过分。
另一方面,要充分调研目标期刊信息。目标期刊的分区,审稿周期,版面费多少,主要关注领域等。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不要等了几个月才发现,此刊需要审稿一年哦。如果你的投稿反复被拒,个人的信心也会受损,垂头丧气,从而导致你对发表论文失去动力哦。
收获与经验:发表论文创新点与技术细节由导师或同行专家把关,语言由英文教师或同行专家等提供建议,确保论文被审稿专家认可。
科学研究,弯路很多,未能一一枚举。它包罗万象,不仅仅是学习、钻研。通过研究,慢慢地,感知世间百态,领悟人生真谛。这是进入研究工作之后需要钻研的东西。
以上内容均由来研在线科研教育平台签约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郑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