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喜迎建党百年、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为总结宣传5年来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的改革创新实践,“科协改革进行时”微信公众号开辟科协“十大”经验交流专栏,遴选并陆续推送一批时代特色鲜明、改革成效显著、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大会交流材料,供交流借鉴、相互启迪,以期促进科协事业发展立足新起点、再上新台阶。

近五年来,北京市科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中央群团工作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指示,围绕中国科协“1961”战略布局和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北京市科协系统深化改革的总体安排,深刻把握新时代科普工作新任务新要求,积极推动科普理念与实践的双升级,开创首都科普事业新局面。

一、适应新时代科普发展要求,推动科普理念与实践双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北京发展进入新阶段。2015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7.56%,2018年21.48%,2020年24.07%,进入到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公众科普需求日益深化,不仅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提出了更高需求,而且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方面也日益增长。科普社会化、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化、国际化以及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等,都将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北京市科协综合分析全市科普工作发展现状,不断解决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新时代发展需要、实现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双飞、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公众更高层次科普需求,积极推动科普理念与实践的双升级。主要从两个方面着力:

一是推动解决科普供给侧存在的“三个不平衡”问题。包括针对“重视科学知识传播与轻视科学方法传授”的不平衡,突出科学思想方法传播,坚持科普需求导向,让社会公众在参与科普活动中,了解、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重视科普内容与轻视科普形式的不平衡”,突出科普形式创新,广泛运用信息化传播手段升级传统科普方式,积极推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丰富科普的手段和内容,提高科普信息的传播效率;针对“重视组织科普活动与轻视研究科普方法”的不平衡,突出科普方法研究,积极探索科普理念、科普主体、科普内容、科普传播和科普融合等方面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二是推动科学传播职称评定。为适应科普专业化发展需要,培养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强化科普人员的身份认同,畅通职业成长渠道,拓展成长空间,解决科普队伍成长的内生动力,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价工作。全面推行代表作评审制度,打破职称评价“唯论文”桎梏。两年来,累计评定43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4人、副高职称97人、中级职称141人、初级职称177人。职称评定不仅成为促进科普人才成长的重要手段,更是成为带动愿意从事科普的人员为高质量科普贡献力量的重要平台,在全国获得广泛好评。

二、整合利用首都科普资源,推动形成以科学教育馆为主体的首都科普主平台

北京拥有大量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蕴含着丰富的科普资源。但由于组织整合与宣传推广不够,科普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面向公众服务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整合利用好首都科普资源,对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科协紧紧把握首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普专业化的需求,充分发挥首都地区科学教育场馆的科普组织、人才、资源、供给、服务等优势,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开创性成立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吸纳92家会员单位,联合京津冀三地共同成立京津冀科学教育馆联盟。发挥科学教育馆协会枢纽作用,形成以首都地区科学教育场馆为主体的“首都科普主平台”。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为切入点,开展“科学教育北京行”、馆际交流系列学术沙龙、科学教育馆馆长高峰论坛等活动。先后创建20家首都科普主题研学基地,构建研学综合服务平台,编制研学手册,推动研学机构、场馆资源强势组合,促进科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树立“逛北京、看创新”的科普旅游整体形象。

二是形成北京科学中心“1+16+N”发展模式。依靠展教理念、功能内涵,突破空间和规模的限制,推动北京科学中心分中心和特色体验中心建设,形成“1+16+N”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已成立分中心6家、特色体验中心4家,正在申报特色体验中心17家。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打造“科技馆之城”建设体系,首批汇聚了50个优质企业科普场所。朝阳区汇聚区域内26家科普场馆成立科学教育馆联盟,都是这一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开展社会化科普行动。充分发挥首都科普主平台的资源优势,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科普工作的氛围。2020年北京科学嘉年华期间,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所属87家科技场馆普遍参与了首都科普联合行动,中关村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35家高新技术企业参与首次举办的“首都科普”科技企业开放日,100多家科普机构参加嘉年华主场活动。组织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科普行动,深入开展北京流动科学中心基层巡展、科普资源基层行活动29场,受众12.2万余人次。重点支持10个文明实践中心的科普品牌活动和31个乡镇、社区、乡村的科普项目。《北京科技报》赠阅到70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首都科普剧团基层巡演等活动,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提升基层科普公共服务水平。2021年,北京市委宣传部计划召开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汇报会,市科协被指定为唯一市级发言单位。

三、加强北京科学中心建设,全力打造以科学思想方法传播为核心的首都科普新地标

贯彻“展教结合、以教为主”的发展理念,聚焦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创新成果展及科技场馆主题化科学教育中的结合与强调,组织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的教学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推进科普理念和实践双升级落地生根,得到了中国科协怀进鹏书记充分肯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展。以首都地区前沿科技创新成果为载体,聚焦创新成果背后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通过展教结合,引导公众学习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精神。2020年9月,推出“人类与传染病的博弈”主题展,引起150个团体、10万余名观众、220余家全媒体的关注,全网点击量累计超7500万。被评为“2020科普中国十大科普作品”,入选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外文版科普作品库”。自2021年3月起,在甘肃、云南、河南、河北等4地巡展。截至目前,甘肃巡展现场参观已超2万人次。

二是具象数学主题展。对北京流动科学中心111件数学展教具进行分类组合,提炼蕴含其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把传统展示激发公众对数学的“好奇心”,提升到好奇引发兴趣,进而掌握思维的科学途径,学习逻辑思维、学会数学思考的新境界。

三是北京科技教育创新研究院。聚焦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研究和传播,发挥首都地区基础学科教育资源优势,推动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将其内化为青少年的思维方式,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组织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数学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海淀教师进修学院、人大附中等专家教授探索将研究成果进学校、进课堂,初步形成可进一步研究推广的成果。

四是2021科学跨年之夜。中科院院士薛其坤、王中林、金涌等11名科学家在北京电视台3个半小时接力演讲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故事、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故事、国家科技发展的创新故事、激发青少年好奇心的科普故事。线上平台总播放量达到608万次,微博相关话题互动总量达到3086.2万人次,科学家演讲金句及视频在网络上持续传播。这是国内首次采用电视节目形式,科技领域科学家接力演讲迎接新年的大型跨年活动。人民日报以“科普创新大有作为”发表评论员文章。

四、今后五年工作思路

一是按首善标准抓好科学素质建设。构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新发展格局,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年)》,突出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全市重点工作督查考核。促进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推进科学素质工作重点工程实施,加强基层科普服务基层党建,积极构建应急科普体系,推动首都科普专业化、社会化、数字化发展。

二是加强首都科普资源的整合利用。发挥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的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利用好首都地区科普场馆资源,做大做强以科学教育馆为主体的首都科普主平台。加强纲要办成员单位科普工作的协同协作,整合和带动各成员单位优质科普资源下沉,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科普服务品牌的提质升级。以北京科学中心“1+16+N” 发展体系带动各区科普资源整合,挖掘区域内高校、企业、场馆等科普资源,形成区域科普工作集群效应,使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馆校合作、科技教育等相融合发展。

三是坚持深化科普理念与实践双升级。聚焦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传播研究和应用实践,突出抓好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展、北京科技创新教育研究院、科学思维主题展教展览等平台建设,组织开展首都科普主题研学,推动馆校(馆会)合作科学教育创新实践,突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传播与普及、突出科学传播形式的创新与发展、突出科学普及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