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文,组织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要求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推进优质普惠发展。这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具体回答“教育强国,幼教何为”命题的一个重大部署,令人鼓舞。

从资源供给角度看,《计划》明确要求建立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的城乡幼儿园学位供给调整机制,进一步健全优质资源扩充机制。也就是说,要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从机制上保障适龄幼儿就近入园,幼有优育,以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园”的美好愿望。

一是要匹配。幼儿园学位供给要与学龄人口的分布和流动规律相匹配,满足适龄幼儿就近入园的要求。我们面临的困难是,一方面近几年人口出生数下降,从总量上看似乎幼儿园学位短缺的问题正在消失,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学位的富余。另一方面,我们的学位总量中含有数量可观的大班额因素,办园水平不高、办园不规范,边远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人口大规模流动也在不断地冲击着许多地区脆弱的幼儿园学位供给体系。我们不能片面沉醉于学位总量,而忽视新建城镇、城乡结合部等人口流入地潜在的“入园难”风险和困难地区现实的“入园难”窘境。所以,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扩资源依然是学前教育不可忽视的任务。必须要加强统筹规划,在城镇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持续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加大力度倾斜支持贫困地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根据入园需求变化统筹资源配置,积极稳妥消除幼儿园“大班额”,大面积改善幼儿园的办园条件。

二是要扩优。对于老百姓来讲,“有园上”的问题基本解决后,“上好园”和“就近上好园”就成为现实需求。教育强国的学前教育,必须是老百姓的孩子能够享有优质资源的学前教育。所以,不断地扩大优质资源将是我们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首先,是要下大力气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公办幼儿园是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主力军,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老百姓的广泛认同。在这次行动计划中,三部委明确要求2027年“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力争达到60%以上”,其释放出的信号包括:把公办园作为扩充优质资源的主要手段,把举办公办园作为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责任的重要方面,把持续扩大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作为工作方向。根据人口分布和流动规律新建、改扩建公办园,将城镇居住小区配套幼儿园建成公办园,依托乡镇公办中心园办好村园、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等一批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推广。同时,要多种渠道扩充优质资源。包括加大力度改造提升薄弱园的办园水平,改善园舍设施设备,配备丰富适宜的玩教具、游戏材料和幼儿图画书,规范卫生保健工作等。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形成的薄弱园帮扶机制一直是我们的良好传统,城乡幼儿园结对、优质园带动薄弱园、公办园辐射周边园等方式,都是加快缩小办园差距、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基层创造,也是我们进一步扩优的有效途径。

从运行保障角度看,《计划》对建立以财政投入与成本分担为主要内容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作出明确安排,着力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落实公共财政为主的投入政策,从机制上解决好“入园难”的问题,保障更加公平、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不走样、不变调地走进千家万户。

一要明确公共财政为主的原则。办学前教育是要花钱的,而且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是成本较高的一类教育。要么政府投入,要么家长拿钱,需要一个分担机制来保障。但考虑到学前教育是一个普及性的公共教育,这个分担机制不是主要靠家长负担,也不是政府和家长平均负担。政府投入不足,必然导致家长负担过重,产生大面积的“入园贵”和教育的不公平。可以说,学前教育以公共财政为主投入,不仅是全球范围的共识,而且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基本政策取向,且将一定年限的学前教育纳入免费教育或义务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的实际行动。所以,研究学前教育的保障机制,必须明确公共财政为主的基本原则,并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下去。

二要科学核定成本。普惠性学前教育,绝不是一些人口中的低投入、低成本、因陋就简的学前教育,也不是盲目攀比、贪大求洋、将办园条件异化的学前教育,而是在当前条件下和以安全优质为目标的前提下,政府能够提供给社会公众的优质的学前教育。所以,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核定普惠性幼儿园办园成本非常重要,既是科学保障的起点,也是科学保障的依据。需要把这一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分地区核定,确保学前教育财政政策和收费政策的基本依据合理有效。

三要落实政府的投入责任。三部委文件明确规定“各地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原则上应于2024年达到600元/年·人,”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提出政府投入学前教育的生均量化标准,也是学前教育财政保障政策的一个重大进步。我们从中至少可以领悟到四点。第一,建标提标。要强化学前教育的普惠发展,没有标准的必须要建立标准,已有标准的要提高标准。也就是说,比600元这个数值更重要的是国家在学前教育领域普遍建立标准、不断完善机制的决心。例如:编制标准、工资标准、社会保障标准、办园条件标准、办园质量标准等等。第二,保底促高。600元这个标准,应该是一个低限,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消费水准不同,大部分地区应该根据实际提高这个标准。已经高于这个标准的地区也应该适应新时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标准。第三,强化保障。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是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只是其中的一项。例如,幼儿园教职工工资就需要专门的保障,各种专项保障也不可能通过公用经费来解决。所以,在强调落实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同时,一定不能忘了教职工工资、各种专项投入等等。那种试图用公用经费取代其他投入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第四,统筹安排。需要根据这一精神落实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根据办园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公办园收费标准,并建立定期动态调整机制等。

从立德树人角度看,《计划》强调持续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一要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推广先进经验,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保育教育实践,普遍提升师幼互动质量,把每一所幼儿园都办成孩子们心中的乐园、家长心中的优质幼儿园。二要深化学前教育教研改革,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鼓励教研员扎根幼儿园一线研究解决实践问题,逐步建立完善教研员分区包干责任制,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支持。三要推动幼儿园与小学深度双向衔接。从幼儿园的角度,不断提高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的有效性,严禁提前教授小学课程。从小学的角度,坚持和落实课程标准,坚守零起点原则,科学掌握教学进度,与幼儿园保育教育无缝衔接。从社会公众角度,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纠正和扭转超前学习的错误倾向。(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李天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