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县庞泉沟镇苏家湾村原本是交城大山里一个普通的小山村,祖祖辈辈,靠天种粮、养畜增收,代复一代,年复一年。然而,近几年,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模范村。这一切,都源于一位能人的出现、一项产业的兴起。

回乡再创业带领苏家湾群众脱贫致富

苏家湾村下辖苏家湾和梅窑会2个小组,共46户430口人,耕地面积870亩。多年来,养牛业一直是村民赖以生存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盲目扩大,村民只注重养殖数量的增加,而忽视基础设施投入、肉牛品种质量提升,致使原本茂盛的牧坡草场逐步退化。肉牛数量的增加不但没有带来群众养牛收入的增加,反而对当地村民的人居环境造成影响。“牲畜一进村,满街全是粪;牲畜一出村,味道真难闻”,晴时粪污遍地,臭气熏天,雨时污水横流,无处下足,群众苦不堪言。2011年,迫切需要改变面貌谋求新生活的苏家湾村民从外边“请”回本村的能人,现任苏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继生。上世纪80年代末,20多岁的杨继生走出大山,靠着过人的吃苦精神和胆识,在山外的世界干起了一番事业,成为交城县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在家乡父老的召唤下,50余岁的他毅然放弃城里的事业和优越的生活,选择回乡“再创业”,带领苏家湾村群众脱贫致富。

合作社模式让苏家湾养牛业走上腾飞之路

肩负着父老乡亲的殷殷期望,杨继生想白了头、累弯了腰。经过充分调研分析,他提出,只有充分发挥该村自然条件优势,在肉牛规模化、科学化养殖上做文章,以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才是苏家湾村唯一可行的脱贫之路。为实现肉牛产业组织有序发展,他动员全体村民,采取自愿入股的方式,成立了苏家湾新发农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由村委会组织协调,由全体社员共同推选管理人员,并聘请有经验丰富的畜牧兽医人员提供技术服务,从而实现了合作社健康运营、有序发展,为苏家湾肉牛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苏家湾肉牛产业脱贫模式。

为促进家乡养牛业健康有序发展,杨继生在家人的支持下,拿出多年积蓄200余万元,垫支为苏家湾村修建起标准化人畜分离养殖小区,建设完成标准化单元式牛舍,并配套建设青贮窖、办公生活区、饲料加工车间等完善的现代养殖设施。农户肉牛从破棚烂圈搬进了宽敞舒适的标准化单元式“公寓”,从此苏家湾牛业走上了腾飞之路。

科学化养殖让苏家湾养牛业提升含金量

在杨继生的带领下,苏家湾村以新发农牧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于2012年在全县率先实现人畜分离,有效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和肉牛养殖基础条件。同时,通过指导帮助养牛户种植饲草玉米,并推广发展青贮,有效解决了养牛户夜间补饲及越冬草料问题。并在该村牧坡草场建设围栏,划区轮牧,实现草场资源有效保护和生态利用。

为提高肉牛质量,苏家湾村肉牛实行统一管理、雇用专门管理人员统一放牧,对本地土牛全部进行结扎,能繁母牛统一采用法国高端肉牛——金色阿奎丹冻精进行人工冷配,繁育高端肉牛,并与山西华源农牧公司和鑫源鑫公司以每市斤高于本地肉牛3元以上的价格达成合作协议,农户每售出一头高端肉牛改良牛比本地改良牛多收入1500元以上。

现代化的养牛业离不开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为此合作社通过指导养牛户使用全价配合饲料,有效改善了肉牛营养,缩短了母牛繁育周期及肉牛出栏周期,提升了养殖效益。并建立了完善的肉牛繁育养殖档案,实现了肉牛养殖科学化标准化饲养管理。

目前,苏家湾村肉牛养殖存栏已由最初的200余头发展到600余头。而在肉牛养殖过程中探索出的统一建场、统一管理、集中免疫、分户饲养、人畜分离、生态宜居的“苏家湾模式”也受到省市县的充分肯定和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真正实现了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发展,帮助农民增收的目标。任红生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