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是隶属于鞘翅目芫菁科的一类昆虫成虫,因其体内含有斑蝥素而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斑蝥药用价值的国家。斑蝥的药用价值在于其外用能蚀死肌、敷疥癣恶疮,内服有攻毒、逐瘀散结、抗肿瘤的作用,在中医中应用已逾2100年。

人工养殖蝗虫视频_蝗虫养殖技术视频_视频养殖蝗虫技术教学

(一)经济价值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述斑蝥资源及其利用的国家。公元前168年《五十二病方》就记载有药用昆虫5种,其中就有地胆虫。公元前1~2世纪的《神农本草经》中除记载地胆外,增加了斑蝥一味中药,称“味辛,主治:寒热,鬼注,虫毒,鼠瘘,恶疮疽,蚀死肌等,一名龙尾。”公元6世纪医书《名医别录》首次记载了芫菁和葛上亭长,认为二三月在芫菁花上,即呼为芫菁;四五月在王不留行草上,即呼为王不留行虫;六七月在葛花上,即呼为葛上亭长;八九月在豆花上,即呼为斑蝥;九月十月复还地蛰,即呼为地胆,其斑蝥大如巴豆,甲上有黄黑斑点,芫菁青黑色,亭长身黑赤头。《本草纲目》及后来的《本草纲目拾遗》对芫菁类的形态、习性及用法有了更进一步的描述。李时珍称:“盖芫菁,青绿色,斑蝥,黄斑色,亭长,黑身赤头,地胆,黑头赤尾,色虽不同,功亦相近。”

斑蝥素纯品为白色结晶。对治疗原发性肝癌有明显疗效。还可以治疗白细胞减少、慢性肝炎和神经性皮炎,对多种皮肤致病菌有明显疗效。最新研究表明,某种蛋白磷酸化酶的特异抑制剂,在生物化学研究中也有其广阔的前景。斑蝥素还有其多种衍生物的前体物质,既有斑蝥素的抗肿瘤作用,又有不良反应较小的作用,受医药界的重视。同时,斑蝥本身还含有许多有益的营养成分。以中华芫菁为例,干虫粉含蛋白质61.54%、脂肪13.05%、锌元素22.41毫克/千克、铁元素7.011毫克/千克,及铜、锰等。芫菁脂肪结构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亚麻酸的含量更高。氨基酸含量中色氨酸含量高于柞蚕蛹。目前应用的斑蝥素类定型产品有斑蝥素片(抗肿瘤药、治疗原发性肝癌)和斑蝥素注射药(抗肿瘤,治疗原发性肝癌)。

人工养殖蝗虫视频_视频养殖蝗虫技术教学_蝗虫养殖技术视频

芫菁科昆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已知有119属约2500种。我国记述15属130余种。已知斑蝥素含量达到国家药典标准的不下20种。认为中药中“斑蝥”是指大斑芫菁和眼斑芫菁;“青娘子”为绿芫菁;“葛上亭长”为豆芫菁的一些种类。

(二)主要种类

【眼斑莞菁】俗称斑蝥、黄斑蝥等。成虫长11~19毫米,体黑色并被密集黑毛。头部密布小刻点,额中有一纵纹,触角短,11节,端部粗。前胸前狭后宽,背板遍布刻点。鞘翅黑色,基部各有1个圆形黄斑,两侧对称如眼状,肩胛外侧各有1小黄斑,鞘翅中部各有2条边缘稍曲的黄色宽横带。雄性腹部末端后缘呈弧形,虫后缘平直。成虫主要取食瓜、豆类、番茄、蔷薇科等植物的花、叶、蕾等,分布于我国的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地区。

【大斑莞菁】俗称大斑蝥。成虫体长16~25毫米,黑色,腹面密被黑色长毛。鞘翅黑色,生有稀疏黑色短毛,具黄色斑纹,该虫除体型显著较大外,斑纹形状等特征与眼斑莞菁十分类似。成虫嗜食豆科、葫芦科等植物的花。分布于我国中南西南等地。

视频养殖蝗虫技术教学_蝗虫养殖技术视频_人工养殖蝗虫视频

【中华豆莞菁】又称中国芜菁,豆斑,黑斑鉴。成虫长14~25毫米,黑色,被灰色短毛,头黑色,密布刻点,额中央及头后方两侧各有1块红斑。触角基部内侧有黑色瘤状突。雄虫触角3~9节为锯齿状,第四节宽为长的2倍,雌虫触角丝状,前胸长大于宽,自1/3处向上渐狭。前胸背板中央有一白色短毛组成的纵纹。鞘翅周缘有白毛形成的边,以中缝边狭。腹节后缘有白色节间环。

雄虫前足第一跗节基半部细,内侧凹入,端部膨大。成虫主要取食豆科植物叶、花等器官,也常见于马铃薯、向日葵等植物上。分布于东北、华中、华东及西北的陕甘等地。

【锯角豆莞菁】又称豆菁,白条芫菁,葛上亭长等。成虫长15~18毫米,体黑色,被灰色短毛。头红褐色,复眼黑褐色。雄虫触角第三至第七节扁平呈栉齿状,各节外侧有1条纵凹槽。前胸背板和两鞘翅中央均有一白色短毛组成的纵纹,其余类似于中华豆芫菁。成虫主要取食豆科植物花、叶,也取食其他植物。分布于华北、西北、华中、华东等地。

【绿莞菁】又称青虫,青娘子,相思虫。成虫体蓝绿色有金属光泽,长11.5~17毫米。鞘翅紫铜色,有光泽,体背光滑无毛,腹面及胸足有细而短的毛,头部有稀疏刻点,额中央具一红色斑。触角长为体长的1/3,念珠状。前胸短而宽,两侧前角外突,背板光滑,有稀小刻点。鞘翅上有纵列小刻点和微细刻纹。雄虫前足、中足第一跗节基部细,腹面凹入,端部又膨大,形似马蹄状,中足胫节基部腹面各有1个尖齿,可与雌虫区别。成虫主要取食豆科等科植物的花、蕾、叶等,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华东等地。

【地胆】又称短翅斑蝥、土斑蝥。成虫体黑蓝色,有光泽,长18~24毫米,头宽于前胸,复眼稍突,圆形。雄虫触角中部5~7节膨大,宽大于长,形似算盘珠。前胸背板长大于宽,鞘翅短,只达腹部第四节末端,前端狭窄,后端尖,翅面多纵列小刻点,腹部自第二节向下全部裸露。成虫取食豆科、茄科、伞形花科等植物,也可见取食食草类家畜粪便及腐殖质。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河南、黄河中下游地区。

(三)人工养殖与采收

芫菁属于复变态昆虫,幼虫为肉食性,寄居于宿主的卵袋(块)、蛹壳、蜂类巢穴中,有互相残杀习性。一个寄主室中,一般仅能容留1个幼虫生存,以满足其幼期生长发育的需要。成虫又多为植物性,对某些植物又有一定偏好,这些特点,使得此类昆虫的人工饲养技术要求较高。国内对大斑芫菁的人工饲养进行了探索,已能实现小批量养殖、规模化养殖,人工饲料技术也正在研究之中。目前的养殖是利用天然饲料进行的。先筑一水泥养殖池,种植菁成虫嗜食植物,大小根据规模而定,网罩下饲养蝗虫,使其产卵于池内土中再向池中放养大斑芫菁成虫(雌、雄各半),使其产卵于地下,芫菁幼虫孵出后,自动找到蝗虫卵袋而定居生活。待成虫羽化出土后,及时收集。也可在野外采集蝗虫卵块,贮存在5℃以下的冰箱中备用。采集芫菁成虫集中饲养采取卵块人工孵化。在孵化盛期时,将蝗虫卵块置于广口瓶中,底铺5~8厘米细土,保持自然含(16%~20%),每瓶置1~2块蝗虫卵块,顶端微露出土,以便芫菁幼虫寻找。接入1~2头芫菁初孵幼虫,以扎孔塑料纸封口保湿,自然室温饲养,及时检查,剔除未被寄生卵块。待成虫羽化后采收。

人工养殖蝗虫视频_蝗虫养殖技术视频_视频养殖蝗虫技术教学

目前的药用斑蝥主要在成虫盛发期进行野外采集。但采集时应有节制,每群采集其中的1/2,留下部分个体任其繁殖,这样才能保证自然界生态平衡和斑蝥资源的持续利用。一般采集在成虫盛发期于晴天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戴上手套,以防皮肤接触中毒,成虫采集后,应迅速烫死,晾干,妥善保存,在热水中时间不可过长,否则会使有效成分大量丧失。

虫界寻宝:王泽铺昆虫小镇昆虫文化探秘之斑蝥养殖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