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武清
宣传推介武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近年来,武清区大良镇田水铺村坚持以党建统揽全局,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依靠多年发展起来的萝卜种植产业,实现村民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外出青年纷纷返乡创业、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村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一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在田水铺村人勤劳的双手中,越画越美。
产业兴旺:创品牌扩销路 小萝卜大收益
从武香路转上田营路,顺着两侧一排排的大棚一直走就到了田水铺村。8月初的夏季,气温正高,蝉鸣热浪让人闷出满身的汗,但村民对这温度却“甘之如饴”。“马上就要出伏了,大家伙儿正忙着沤肥,立秋前后就准备下种子了!”村民尹国凤是30多年前嫁到田水铺村的外乡人,她见证了村子的发展,也和村子一起迎来富足幸福的生活。
田水铺村种植萝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每家种得都不多,主要种植作物还是种玉米和小麦。老村支书顾维良回忆:“最开始,村里有个叫张勋的老农民,在自家院子空地种了些萝卜,拿到镇上集市去卖,一斤也就卖毛八分,但那会儿大伙儿都穷,觉得这就是不错的收入了,慢慢地,家家户户都开始种萝卜。”
事实上,田水铺村地下水资源丰富,又是沙质土壤,非常适合萝卜种植。“以前每年只能种一茬萝卜,销路也有限,所以大伙儿还是以大田种植为主。”顾维良说,“那会儿,人们想的还是先吃饱饭,然后才有心思想致富。”
2013年,田水铺村党支部在多次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后,达成一致意见:建设温室大棚,壮大萝卜种植产业。此时恰逢天津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公司帮扶组入驻田水铺村,村党支部和驻村帮扶组共同拿出帮扶资金200多万,补贴村民们建起了温室大棚。
随后,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方走访,与天津市农科院专家对接,引进了刚刚培育出的“七星”萝卜品种。经过试种,这种萝卜不仅脆甜多汁,市场供不应求,而且价格也要高出普通萝卜不少,村民们开始大面积种植。
温室大棚逐年增加,萝卜产量也逐年提高,怎么能让小小的萝卜创造更大的效益呢?一方面,村党支部书记张书义在种植大户的帮助下,找来了不少南方客商,凭借萝卜独特的口感,进一步扩大了萝卜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在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与北京天下星农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引入农产品精装模式,注册“小兔拔拔”水果萝卜品牌,成功打入京津冀超市的市场。“盒马鲜生、京东7FRESH、物美……目前,“小兔拔拔”水果萝卜已经成功入驻超市近400家,仅唐山的一家超市,每年就能销售萝卜360万斤。
凭着萝卜种植,田水铺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当初嫁过来时几乎家徒四壁的尹国凤家,也一跃成为年收入20多万元的富裕户,尹国凤说,“从早先在路边卖,到现在通过直播平台在网上销售,20亩萝卜地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2018年,家里翻新了房子,去年,又在市里给儿子买了房子。”
36岁的张艳茹从2017年就在直播平台上注册了“津武田水果萝卜哥”的账号,现在已经有了近2万的粉丝。他不仅把自家萝卜卖到了广东、福建和哈尔滨,还积极帮助其他村民销售。
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田水铺村水果萝卜种植面积达到1600亩,并且依靠温室大棚,秋冬季萝卜的收获期能从11月份持续到转年3月份,只秋冬季一茬萝卜,产量就在1500万斤左右。“如果是客商到地头儿收购,每斤能卖到1块2到1块8,电商零售,每斤是2块5到3块,而挑出来进超市的一级萝卜,一般要卖到3块5左右。”张书义介绍道。2019年,田水铺村萝卜销售收入达到487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4.5万元,今年,全村人均年收入有望突破5万元。
人才振兴:积极搭建平台 吸引青年返乡
产业立得住,收入节节高。2007年,田水铺村被认定为“一村一品”青萝卜生产专业村,得到了资金和政策支持,同年,村干部牵头成立了青园蔬菜专业合作社,这都让外出的年轻人看到了产业发展的希望,纷纷辞职返乡。
今年37岁的张夺就是当年最早一拨回乡的年轻人。2007年前,张夺一直在武清开发区的企业打工,月收入能拿到几千元。如今,张夺承包了10多亩温室大棚,不仅自己的生活越过越好,还带动不少农户施用有机肥,种出了品质更优、更为畅销的优质萝卜。
张书义说:“早在十几年前,村里就陆续有年轻人返乡,到现在,承包10亩地以上的年轻人至少有20个。”
2016年毕业的赵春雷大学时读的是营销专业,从市区到城区,打了两年工,收入却不尽人意。2018年,他回村种起了萝卜,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第一年试种的3亩大棚萝卜,每亩收入就有上万元,尝到甜头的赵春雷坚定了留在村里发展的决心。2019年,他又把萝卜种植面积扩大到15亩,还投入10多万,建起了10余亩大棚。“村里有发展不错的产业,还有打得出去的品牌,这是多少人求不来的,我不打算再走了。”赵春雷说,“我本身就是学营销的,未来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再扩大一下销售渠道。”
如今,村里年轻人的观念已经逐渐转变,从最初的“看不起农民”到现在的“愿意做农民”,不少年轻人已经把种萝卜当成了一项事业。这种变化既得益于村‘两委’积极宣传国家的各项农业补贴政策,也有赖于合作社充分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各方面服务,消除年轻人的顾虑,让年轻人看到了产业发展的希望。
乡风文明:制定《村规民约》 丰富文化生活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产业发展了、经济壮大了,文化水平也不能落后。为此,田水铺村制定了《村规民约》,通过常态化宣传,在村民中形成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崇尚健康的良好风尚,以“文化+乡风”铸造乡村内涵之“魂”,让农民脑袋“富”起来。
“村里的大喇叭,天天响。”村里的文化管理员赵书香说,“除了普及萝卜种植知识、发布买卖收购消息,‘大喇叭’还积极宣传咱们党的方针政策、新风新俗。”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让村民实现了从“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的转变,村里不文明现象越来越少。
40多岁的村民杨玉侠,除了忙活家里的萝卜,最喜欢做的就是每天晚上跳跳广场舞。她还记得,几年前刚开始跳舞的时候,都是在自家门口的马路上。杨玉侠说:“自己是幸运的,跳舞的第二年,村里就修建了15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现在,两拨人能凑在一起在广场跳,人更多了,也更热闹了。”
现在,除了为广场舞爱好者建起了健身广场,村里还把有400多年的历史的“小车会”延续发展了起来,此外,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篮球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去处越来越多,正如赵书香说的那样 “生活丰富着呢”。
生态宜居:完成“六化六有” 规划旅游发展
随着萝卜产业的发展壮大,村集体收入一举突破每年20万元,村“两委”也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聘用了保洁员负责街道里巷的卫生清扫工作,还提升改造了村内的沼气站,并且投入80多万建成一座占地26000平方米的休闲公园,便民超市、卫生室、村邮站更是“一个也不能少”。道路硬化、街道亮化、垃圾处理无害化、能源清洁化、村庄绿化美化、生活健康化的“六化六有”已经在田水铺村全面实现。
但在张书义看来,村庄建设才刚刚起步。“我们村有个挺大的坑塘,通过开展全域清洁化工作,已经清理得很干净了,但还没利用起来。”张书义说,他计划将坑塘进行改造,建成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垂钓园。“我们今年还计划改造4所民宿。目前,利用村有房屋,已经完成了1所民宿的改造工作。”张书义说,下一步还想把村里的闲置房屋承租过来,“统一装修、统一管理,发展旅游业”。
党建引领:党员事事带头 树牢为民宗旨
田水铺村并不大,但走在柏油马路上,穿过一排排里巷,会发现村庄规划建设的十分整洁有序,这个只有284户、997人的“小村庄”几乎家家有汽车,户户有存款,超过7成的村民在镇上、城区或是市区买了楼房……“小村庄”发生了“大变化”。
村民们都说,这番变化,得益于村“两委”班子成员齐心协力,事事带头。在当年村里准备引进‘七星’萝卜种植的过程中,由于该品种的种子要600元一斤,而普通萝卜种子只要50元一斤,而且种植户可以自己育种,对新品种不了解,担心种出的萝卜卖不上好价钱,村民对引进新品种都采取了观望态度。
“既然大家心里犹豫,那我们‘两委’班子就带头试种,我自己就种了10亩。”张书义说,正是这次成功的试种,为田水铺村敲开了致富的大门。“试种出的萝卜,脆甜多汁,特别好卖,而且价格也比普通萝卜高不少。”从此,村民开始大面积种植这个品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村“两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在成立合作社之初,就将低收入家庭吸纳进来。这些加入到合作社的低收入家庭,不仅能在年底分上一份红利,还能享受到统一提供的优质种子、种植技术指导、回收销售等“一条龙”服务。
“对村里的低收入家庭和确实存在困难的家庭,我们党支部成员实行‘包户到人’,每位村干部每月最少走访一次。”张书义说, “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收集上来,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村民心里担心的问题,村“两委”处处都想到了,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依靠良好的群众基础,田水铺村党支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每个月组织党员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修订完善了村“两委”定期沟通、长效保洁、村干部坐班等各项制度。在重大事项决策上,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在开展“三会一课”、发展党员等党务工作中,严格落实党务公开制度。每年年初,村“两委”都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共同商定新一年要解决的20件实事。如今,为了帮助村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张书义又带头试验种起了贝贝南瓜。正是因为扎根群众,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田水铺村的党群、干群关系才实现了良性互动,全村上下一条心、一股绳、一起干,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越走越开阔。
【后记】
调研采访时,张书义刚刚从武清对口支援的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返回家中。“去年,我们给当地免费提供了30斤的种子进行试种,萝卜出土就被抢购一空。”张书义说,“泾川县昼夜温差大,种出的萝卜特别好吃。”
2020年,武清区把“田水铺萝卜”列为对口帮扶泾川的产业项目,在当地种植了100多亩。在项目建设中,实行全链条帮扶,在当地种下的萝卜,不仅提供种植技术、管理方法,还利用田水铺村已有的销售渠道负责销售。除去运输等成本,按每亩地产量8000斤计算,仅种植萝卜一项,每亩地纯收入就能达到3000元以上。
谁能想到,这个几年前还需要别人帮扶的困难村,在完成自身华丽“逆袭”后,现在已经成了帮扶其他地区的输出方。凭着丰富的种植经验和的销售渠道,田水铺村为泾川县的村民又铺就了一条致富路。
从一村富,到村村富,发展特色产业让小小青萝卜成了致富“金萝卜”。展望未来,通过品牌化发展、融合发展,特色种植的内生动力和致富成效必将持续加码,群众的致富“金萝卜”也将“越长越大”。
文字:杨雨涵 张炼 吴彦
图片:董鑫 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