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祖书摄
亚当、夏娃的第一只苹果,带来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启了人类爱情与文明的先河。24岁的牛顿用那只砸醒自己的苹果创立了地球万有引力定律,推开了世界工业的大门。而现代的乔布斯,引领了全球资讯科技和电子产品的潮流,深刻改变了现代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一个时代。
香甜、干脆、多汁与芬芳,这是苹果送给人们的无私馈赠。苹果是大地之精华,是养生之珍品。从原始社会开始,苹果树就摇曳着幸福的韵律,传递着健康的音符,带给人们健康与吉祥。
10月13日,一个盛大的世界性会议——第一届世界苹果大会学术研讨会将在杨凌隆重召开。为什么会址选在中国?而中国为什么将研讨会选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前世:求索 砥砺前行
19世纪中叶,西洋苹果传入我国。1928年陕西开始零星地引入苹果品种,但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前,陕北黄土高原还没有栽种苹果的历史。193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引进了“元帅、国光”等品种。1947年,洛川人李新安在家乡建起了第一块苹果园,占地面积仅为六亩七分。新中国成立后,陕西苹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持续提高,1949年亩产和产量分别达到3500亩,860吨。这一时期,苏联专家认定秦岭北麓为中国的苹果适生区。
而这一结论被我校的科技工作者们打破。优质的苹果离不开绝佳的外在生长环境,更离不开日复一日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工作着的苹果专家。经过科技工作者的长期实践探索,发现秦岭北麓并非苹果优生区,而陕西所在的黄土高原则是苹果最佳优生区,这一结论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业内专家广泛认可,为陕西渭北旱塬和黄土高原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同时,他们协助陕西省创造了“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优果生产四项技术,初步确立了苹果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为陕西果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校原芜洲、崔绍良、付润民、黄智敏等三代果树专家经过近30年的努力,终得硕果,成功选育出晚熟、耐贮苹果品种“秦冠”。该品种先后在全国27个省(市)推广栽培,并被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引进栽培。1988年,“秦冠”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建国以来唯一获得国家奖的苹果品种,也是我国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拥有自主产权的苹果品种。继“秦冠”之后,由我校付润民选育的“秦光”“秋香”苹果再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先辈们满怀对科研工作的赤诚之心,在工作中忘我投入,他们一边为广大果农传授技术,一边指导果业生产,经过栉风沐雨的努力,优质品种培育出来了,苹果果园建起来了,黄土高原上绿荫一片,辛苦培育的洛川苹果进了人民大会堂,当地群众由穷变富了。
今生:进取 强国富民
迈进千禧年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苹果研究列为学科建设规划中的优势研究领域,苹果科学研究迸发出更加迅猛的势头。
作为国家 “985工程”和“211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提高旱区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为己任,积极开展苹果领域的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支撑和引领了小苹果发展为大产业的转型。
在人才队伍方面,我校拥有世界最大的专家技术人才梯队,涵盖有遗传育种、栽培、植保、土肥、品质、贮藏、产业经济等研究领域,围绕整个苹果产业链形成了一支多学科力量相结合的人才研究梯队。现有70多位专家学者从事苹果的科学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包括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全国唯一的苹果“青年人才项目专家”入选者。他们始终坚持围绕西北旱区苹果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面向西北旱区苹果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
2005年以来,我校主动服务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产业,以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人才培养、技术交流与合作“四位一体”功能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为目标,先后在陕西白水、洛川、千阳,甘肃苹果主产区建立了试验示范站,开展苹果新品种引进与选育、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果实品质形成和抗逆调控技术、砧木繁育与利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工作,成功探索并实践了以大学为依托的苹果科技推广新模式。
以示范园建设为突破口,建设各类示范园110多万亩,编制技术规范和标准20个并得到地方应用,向各级政府提出产业发展建议和参与论证80多人次,培训基层技术骨干3600余名,果农16500多人次。在实践中,苹果试验站切实让农民、企业、地方政府和高校及科研机构实现共赢,成为农业科技服务“三农”的典范。我校苹果科技服务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得到了各级政府、农技部门和广泛果农的高度评价。
2014年,学校相继培育成功 “瑞阳”“瑞雪”苹果新品种;近日,“秦脆”“秦蜜”苹果新品种通过陕西省初审。同时,学校在苹果深加工技术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助推了陕西果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陕西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果汁出口省份。目前,陕西省浓缩苹果汁生产年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到全国的60%和40%,稳居中国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浓缩苹果汁生产加工基地。
近五年,我校苹果领域国际论文发表数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USDA-ARS),其中旱区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苹果逆境生物学团队论文发表量位于全球第一。我们建立完善了“肥水膜”一体化的旱区苹果园肥水高效利用技术,在我国旱区苹果园已经被广泛的使用;制定了大苗培育技术规程和矮砧栽培技术方案,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成为灌区苹果发展的新模式;研发了旱区老果园提质增效技术,旱区苹果逆境生物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2年以来获发明专利7项,审定苹果品种6个,出版著作6部。同时,学校建立了开放的、先进的研究平台,如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苹果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等。
2010年11月,一位戴着眼镜、身着西装的中国农民代表走上美国哈佛大学讲坛,为哈佛师生和国际友人作了《科学务果改变我的生活》专题演讲。他就是依靠西农专家,从改造6.4亩乔化低效果园起步,科技致富,成为一批乡土专家和果业致富明星典型的果农曹谢虎,他书写了从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果农转变的传奇。如今,作为高级农民技师的老曹,经营项目已涉及农资、育苗、果园生产、果品贮藏等多个方面,年纯收入超过100万元。
未来:突破 追求卓越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果业已经成为陕西农业的重要优势主导产业,成为全球集中连片种植苹果的最大区域,要提高生产标准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条,推动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目标。
随着世界苹果产业重心向我国转移,以及我国苹果产业重心向西北旱区转移,在西北旱区特别是陕北黄土高原发展苹果产业,是一项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生态经济产业举措,对我国“精准扶贫”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校苹果研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整合研究资源,发挥协同创新优势,以确立苹果研究世界领先地位为使命,以建设世界苹果研究中心为目标,以培育重大研究成果、培育领军人才、建设高水平团队、引领产业发展为任务,围绕苹果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中存在的重大科学、技术和政策等问题开展研究,尽快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使我校在世界苹果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引领中国苹果研发和产业发展。这些,将成为西农苹果的未来使命。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抓手,为苹果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人才是一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新世纪以来,我们尤其重视并将继续培养创新型人才,强化产业一线的实践性能力培养,使毕业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掌握良好的实践技能和系统思维。此外,我校将继续重视苹果产区已有技术管理队伍的再教育和产业大户的培训工作,使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的智库建设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均有支撑强化和提高。
围绕苹果产业发展,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科技攻关。学校将在现代苹果栽培管理技术创新和遗传改良育种及健康保健与功能性产品开发三个方面持续用力,以问题为导向,以支撑做强做大产业为目标,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技术的落地转化和应用推广,更多的筛选和培育出一批抗逆优质的苹果新品系,使栽培与品种相配套,为苹果转型升级插上科技的翅膀。
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工作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我校在国内率先探索实践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陕西苹果、猕猴桃、核桃、板栗、红枣、甜瓜、葡萄等主导产业的核心区都建立了永久性的试验示范站。今后我们计划再建设1-2个苹果试验站,现在陕西旬邑苹果试验站已经开始建设。同时,我们将结合已经建立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陕西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与攻关,进一步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
以开放共享的新理念加强国际合作,推动陕西苹果走向世界。近日,我们再次与康奈尔大学达成协议,在我校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奈尔苹果联合研究中心,正式合作协议书将于本月底在我校签订。同时,我们还将筹建“苹果研究院”和“国际苹果研究院”,相信,这些合作和平台的建设,会为苹果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小小一颗苹果,可以让亚当和夏娃带来人类的诞生,可以让牛顿发现物理世界中隐藏着的科学规律,可以让乔布斯设计出深受万千果粉喜爱的Iphone手机,也绝对可以让西农为万千果农送去希望与福音!西农苹果,这颗绝美的鲜红,承载着先辈热切的期待,伴随着今人不懈的努力,终将闪耀在世界苹果舞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