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立夏时节,当绵延不断的雨水落下的时候,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镇杨家湾村的党支部书记马春和是面带笑容的,带着全村村民谋发展、增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的扫帚加工厂已经看到了收益,远处的花椒地补种的花椒苗也在仰头迎接着难得的雨水……

小村建起“扫帚”加工厂

近日,穿过巴州河,沿着蜿蜒曲折的乡村硬化路,绕过联合山上三座山峰,跟随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镇杨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马春和的脚步来到了该村建起的“扫帚”加工厂。

致富种植芨芨草视频_种植芨芨草致富_芨芨草种子价格

6名工人正在按照自己的分工忙碌着,有的在加固铁环、有的在安装木棒。播草机、锯木机和锁管机三台机器运转着,仓库中整齐码放着已经筛选干净的芨芨草垛。

杨家湾村位于民和西南山区,是一个典型的浅山地区农业村,这里土地贫瘠,干旱少雨。全村共421户1640余人,下辖17个社,人口居住较为分散。这里的百姓世代都延续着传统的耕作方式,收入以外出打工和家庭养殖为主。

为破解该村产业发展“难题”,作为连任三届今年实现“一肩挑”的村党支部书记马春和是心急如焚的。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2018年全村28户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可持续巩固这份成果就需要引入“活水”让大家动起来共同致富。

“我去甘肃省参观学习的时候,就看到他们利用芨芨草来扎扫帚,我想着我们联合山上最不缺的就是芨芨草”说起建立“扫帚”加工厂的初衷马春和眼神笃定的说。

有想法就得干,马春和带着两个合伙人注册公司、找厂房、定设备、培训工人、收购芨芨草一系列动作下来,初具规模的“扫帚”加工厂就出具模型了。

“在这里已经工作了半个月,一天一百元的工钱,我主要是对扫帚固定环进行加固,闲暇时候还去山上割芨芨草以一斤一元的价格收购,让我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50岁的脱贫户白吉福在空闲时说到。

“加工厂从今年三月份开始加工,到现在已经加工了1万多把,现在我们也已经销售出去了一部分,明天镇政府还要来采购,这样我们也能为巴州镇建成美丽城镇,为全县的人居环境整治添把力了”说起销路马春和已经是瞅准商机,准备横扫每家每户的卫生区。

自党史学习教育该镇开展以来,巴州镇党委政府牢牢把握党史学习教育重点和具体工作要求,以弘扬党的光荣传统,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为宗旨,积极的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用心用情用力为老百姓办实事。有着5年党龄的村党支部书记马春和在每晚的“夜学”中更是汲取着奋斗的动力......

近年来,民和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以重产业、有发展让农业更强,抓建设、强治理让农村更美,战贫困、谋发展让农民更富为目标,立足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推动、基金保障等措施,在稳步扩大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村支部、村委会为主导,贫困户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发展,来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巴州镇杨家湾村扫帚加工厂就是该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和全面发展特色产业的具体举措。

致富种植芨芨草视频_芨芨草种子价格_种植芨芨草致富

三年的花椒树今年必丰收

相比于利用本地芨芨草的资源优势建立的扫帚加工厂,早在2018年巴州镇杨家湾村就建立了民和县首个千亩花椒种植基地,利用闲置土地多的优势,流转一千亩土地集中连片发展大红袍花椒种植。

该基地通过成立友心种植专业合作社,与50户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说起建立花椒种植基地的初衷,作为友心种植专业合作社村负责人的马春和说“杨家湾村地理位置偏僻,土壤贫瘠,常年靠天吃饭,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鼓励支持发展特色产业,考虑实际我们开始种植花椒,就想着花椒只要结果每年都会有好产量”。

花椒3年后挂果,7年进入盛产期。马春和种下的希望是需要慢慢耕耘的,从他考虑实际开始种植花椒,他说做好了与大自然挣口饭吃的决心。

近日,走进该村的花椒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在利用雨水增多,土壤松软的好时候,补种着花椒苗,一根枝丫包裹着泥土,挖个小洞栽进去,露出的枝丫总会在浇水后下陷到土壤中,加固踩实,希望就此种下……

“去年树上就开始陆续结果了,你看这个花椒刺板大刺尖,花椒颗粒是很大的。”

“树苗夏天得勤除草,冬天得防着旱獭、田鼠的啃食,前两年的摸索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啦。”

“你看这是去年的花椒,颗粒饱满呀,今年花椒产量肯定好。”

“这次我们有流转了200亩土地来种植花椒。”

马春和络绎不绝的说着他的希冀,播种的希望到秋天就会收获,站在杨家湾村的山涧之上,枝干并不粗壮的花椒树也能清晰可见,这场双向奔赴的希望,我想会是杨家湾村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新未来。

这名“大学生”未来可期

不管是正在创收改变脱贫户面貌的扫帚加工厂,还是需要精心呵护增收致富的花椒种植基地,这都是作为连任三届,今年实现“一肩挑”的村党支部书记马春和带领全体村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蹚出的一条“致富路”。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

而马春和就是那个领头羊,在他看来,党支部就是群众脱贫的“主心骨”,团结带领全村老百姓致富奔小康,首先要建好队伍。

巴州镇杨家湾村党支部现有党员74名,如何建好队伍,马春和说唯有学习才能凝聚共识。这些年,他始终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党支部工作的重点,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党组织制度,精心组织全村党员认真学习。而在近期的党史学习教育中,马春和更是先学一步,学理论、学历史、学方法。在对“四史”的学习中,更是把课堂放到扫帚加工厂、花椒种植基地,带着支部成员一起通过拉家常,讲述红色影片故事,忆苦思甜等方式厚植对党忠诚、担当的品质。

人心齐,泰山移。在做好“富脑袋”工作的同时,为把杨家湾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马春和带领支部党员主动行动,跑项目、争资金,通过向上级部门单位争取“村村通”项目,于2016年顺利实现村内进村道路及环村道路硬化,改变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现状;修建了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让党员们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在村道路安装路灯22盏,实现村内道路亮化,让漆黑的村庄亮起来了……

今年43岁的马春和还是民和电大一名在读大二的学生。他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几年参加县上组织的“村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工程”等培训班,让我的理论知识增强了,但我觉得加强自身建设我还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

富民强村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像马春和一样的支部书记,有干事创业的魄力,有蛰伏布局的耐力,一心为民的动力,让民和县凝聚更多的“硬核”力量开新局……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