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三靠屯”,村集体负债27万元。40年后,这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3万元。
这里就是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尚志市元宝村,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中“光腚屯”的原型,这部小说改编自他在当时的元宝屯参加土改的革命经历。
元宝村如今的老村支书张宝金成长于“暴风骤雨”后的新中国,他亲历了元宝村过去的苦与累,也见证了元宝村现在的光荣和梦想。
2019年,元宝村全村农户610户、1870口人,耕地9800亩,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21000亩,总资产达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万元。从昔日的“光腚屯”到如今的“亿元村”,元宝村秘诀在于“强工、精农、兴旅、扩村”,在于张宝金的耐心坚守、创新抉择,也在于所有村民的苦干实干、奋进向前。
改造“三靠屯”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农村土地改革给这片黑土地带去了希望。后来,著名作家周立波根据亲自在元宝屯参加土改的革命经历,写出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展现了当时农民的苦乐喜悲,鼓舞他们翻身做主人。
小说中的人物元茂屯村民赵玉林外号“赵光腚”,周立波写他“一年到头,顾上了吃,顾不上穿,一家三口都光着腚,冬天除了抱柴、挑水、做饭外,一家三口,都不下炕……”这样的描述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元宝村老照片。受访者供图
近日,澎湃新闻()走访元茂屯原型——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此时,深秋的东北大地满目金黄,通往村子的公路两旁全是待收或已收割的稻田。又是一年的丰收,这是历经过“暴风骤雨”后元宝村的常态。
和共和国同龄的老村支书张宝金受《暴风骤雨》精神的熏陶,从心底产生了对这片黑土地的向往。1968年,他从山东省无棣县闯关东来到元宝村,并于1980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此时的元宝村还是一个“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三靠屯”,人均收入仅有42元,村集体还负债27万元。
刚刚担任村支书的张宝金决心改变这一状况。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1985年,张宝金决定在元宝村兴办企业。考虑到元宝村丰富的木材资源,他率先“翻家底儿”拿出了1.3万元支持开办小农具加工厂,接着村里的党员干部纷纷响应,共集资3.7万投入厂子。
小农具加工厂开始做农具、筷子、铅笔板,这也成为元宝村工业变革的开始。
如今元宝村的居民区
兴工业后的转型
张宝金告诉澎湃新闻,小农具加工厂获得收益后,村里又兴办起了卫生筷子厂、铅笔板厂、制笔厂。
经过不断地考察,黑龙江元宝山木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了,铅笔产业也成为了元宝村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柱。村民们还清了欠款,创造了收益,逐渐走上致富之路。1997年,元宝村资产就已经突破1亿元。
然而。2014年,国家开始全面禁止商业林采伐,仅靠高数量生产铅笔行不通了。面对当时的情形,张宝金提出,首先要保住利润。“现在木材少了,咱们就精加工,做精、做好,从质量上获利。”他说。
基于此,村里的铅笔企业开始研发纸质铅笔,并在2014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获得了德国知名文具经销商的青睐,从而为开展海外贸易打牢了基础。同时,村里铅笔工业也与晨光企业达成合作,作为晨光的两个供应地之一,元宝村树立了品牌优势,也增加了国内利润与出口收益。
据张宝金介绍,现在元宝村的企业年加工铅笔23亿支,铅笔板3000万罗,分别占全国生产总量的20%和60%,从业人员3500多人,铅笔产业已经成为“以村带镇”的重点产业。
元宝村党支部书记张宝金
治田种粮促丰收
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张宝金认为,农业也不能落后。对此,他创新性地提出要在元宝村试种“稻花香”大米。
种植“稻花香”,首先需要“旱田改水田”。从2012年开始,村子开始进行田地治理,其中包括冯大洼子、黄泥河等沼泽地、洼地、河道的治理。
张宝金告诉澎湃新闻,到现在,水田的面积已经从之前的几百亩变成了6500多亩,田地的总面积从5000来亩到了1万多亩。
此外,种植“稻花香”还需要合适的积温。据张宝金介绍,“稻花香”产地五常市位于第一积温带,一年的积温是3000℃到4000℃,而元宝村位于第三积温带,一年的积温只有2400℃到2600℃。对此,张宝金四处查找资料、自主研究,做了满满一本笔记,最终提出了“早扣棚、早育苗”的方法。
“时间对于种植十分关键,要抢时机,晚一天都不行。”张宝金说,有了方法,便需要村民配合落实。
在村里人都不愿冒险的情况下,村里种地能手郇金德接下了这个“挑战”。“书记说了,要是种瞎了,村里担着。”郇金德告诉澎湃新闻,经过一年年不断的试错与改正,“稻花香”丰收了,总体收益提高了,“村镇香”的商标申请也成功了。
虽然今年受到疫情和台风的影响,但由于种植经验总结得好,郇金德手中的地亩产依旧能达到1000斤。
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张宝金也时刻不忘提醒村民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从集经济林、观赏林、教学林为一体的万亩生态林的建设,到以绿色标准培育“稻花香”;从水土保持,到环保经营,元宝村关注的不仅是一代人的幸福生活,也是代代人的美好前程。
位于元宝村的《暴风骤雨》纪念馆
生于土地有梦想
从1976年当选生产小队队长以来,张宝金与元宝村的命运就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如今,他与元宝村已无法分开,甚至成了这个村的代名词。
“我从小身体就不好,人笨呐,但个人又要强,只能是拼命地干。”谈到刚任队长的时候,张宝金对澎湃新闻回忆道,“怎么干、怎么带头,这是党员干部首先要研究的。”
1983年,元宝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这同样是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土地变革。张宝金带领干部群众通过科学种田、精细管理,严格落实生产责任制,使原先的劣质土地经过改造后长出了好庄稼,实现了粮食高产高效。
这些行动充分调动了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对张宝金的信任。
2013年,张宝金决定在村里成立合作社,落实“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号召村民们入社。“在劝说大家入社时,主要采取了巡回渐进的战略,其中村里党支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是主要负责人,另外还有些党员,还有些地种得特别好的人。”
张宝金当时对村民们承诺,只要将地入到社里,哪怕出去打工了,把地包给别人种,也会得到分红,每个人都可以获益更多。此外,元宝村还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和科技人员入村,指导农户发展现代绿色农业。
村集体经济壮大后,在改善宜居环境上,元宝村又下足了功夫。2010年,村里投资8200万元建起5万平方米的楼房、别墅,让494户村民住上大房子。村内道路硬化率、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到100%,让村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舒适的居住环境。
生于土地,生活在土地。
有市里、县里的人邀请张宝金出村去做厂长、站长,张宝金都拒绝了。“我没有什么文化,我就是知道种地,在土地里长大,要干别的干不了。”他说。
如今,张宝金有了新的梦想,踏上新的征程。他希望可以打造“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品牌,依托《暴风骤雨》的文化效应发展元宝村的旅游业。到那时,元宝村才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稳工业、精农业、兴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