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安徽频道
自从养牛后,杨淮北一天比一天忙。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他每天都会早早地起来,割草、喂牛、打扫牛舍……把圈里的40头牛养得肥肥壮壮。
今年58岁的杨淮北个子不高,很实在的一个庄稼汉,和儿子杨勇强生活在一起,以前靠着几亩地,种些大田玉米和麦子,收入有限。虽然前几年家里也喂个母牛,生个牛犊养大后,到年底一卖也能挣上个几千元,但随着灾情影响,家里生活过得很是拮据,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虽然享受着扶贫政策以及种养殖收入成功脱贫,但杨淮北就是想把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勤能致富,志能兴家。摘掉“贫困帽”后,杨淮北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日子过好。在村两委的劝导下,和儿子商量后,决定结合当地特点以及农村养殖的习惯,综合养殖风险、利润等方面因素后,杨淮北便开始了辛勤的养牛路。
有了生活的希望,杨淮北格外珍惜,他把牛儿当成了自家的孩子,每天早上6点左右起来喂牛、下午4点左右再喂一次,成了他雷打不动的固定工作,没有歇过一天。“别说出去转着玩了,一年四季都没出过远门,遇上亲朋好友有什么红白大事,都是早早起来先把牛喂好,下午4点前就得赶回来喂第二次,从没在外边过过夜。”说起养牛的辛苦,杨淮北苦笑着说。
这几年,每到开春,杨淮北就到处给牛儿割青草;夏季,地里的早玉米秆、乡村道路边车辆碾过的麦秸都是他眼中的宝贝,装上三轮车拉回家堆集起来;深秋,他帮人家砍玉米杆、掰玉米,为的就是希望主家能把地里的玉米秸秆无偿给他,自己能够尽可能地多储存一些青饲料;初冬,谁家农闲时节摔过的花生秧、地里丢弃的红薯秧也成了他四处找寻的宝物。
就这样,经过几年间的辛苦,如今他的牛已从2头发展到了现在大大小小40头,2020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万余元。“前几年真是没办法,不然当贫困户脸上也不光彩。”杨淮北说,一家人想把日子过好,除了困难时政府拉一把外,最重要的还是得靠自己,才能过得更好。
在杨庄村乃至濉溪县刘桥镇,像杨淮北这样勤劳朴实、奋力拼搏的农户比比皆是。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自主创业、自谋发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用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一曲曲属于自己的脱贫之歌。(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