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10)授权公告号(45)授权公告日(21)申请号202011124688.6(22)申请日2020.10.20(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申请公布号CN112352639(43)申请公布日2021.02.12(73)专利权人中国水稻研究所地址310000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水稻所路28号(72)发明人(74)专利代理机构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3213专利代理师(51)Int.Cl.A01G22/22(2018.01)A01G25/00(2006.01)A01C21/00(2006.01)(56)对比文件CN105248206A,2016.01.20CN205284148U,2016.06.08CN111670672A,2020.09.18CN108260499A,2018.07.10US2016150745A1,2016.06.02US2019230875A1,2019.08.01EP3179319A1,2017.06.14CN208597461U,2019.03.15CN108271658A,2018.07.13CN102630539A,2012.08.15CN109673439A,2019.04.26CN109275525A,2019.01.29CN110447365A,2019.11.15章秀福等.垄畦栽培水稻的产量、品质效应及其生理生态基础.《中国水稻科学》.2003,(第04期),第54-59页.胡伟等.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晚稻上的应用效果初探.《浙江农业科学》.2020,(第05期)188-189、192页.审查员徐龙龙(54)发明名称一种适于稻田液体肥施用的肥水一体化栽培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稻田液体肥施用的肥水一体化栽培方法,该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稻田内微型排灌网的构建;2)稻田水分灌溉策略;3)液体肥随水施用方法。
本发明通过在现有农业耕整地机械化的基础上,重新整合水稻肥水栽培模式,以达到有效利用以水带肥,通过肥耦合机理同步提升肥料和水分利用率,从而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7页附图1页CN1123526391.一种适于稻田液体肥施用的肥水一体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稻田内微型排灌网的构建:稻田四周田埂高度保持在30‑50cm,田内设置排灌沟,开沟时确保沟渠不坍塌,田间持水量控制在50‑60%;根据不同区域、田块特性、当地的农机条件,构建不同类型的田内微型排灌网;2)稻田水分灌溉策略:结合当地气候与灌溉条件,根据水稻生育期、冠层指数和田间液位的参数制订不同的动态灌溉方式,具体灌溉方式以排灌沟内水的液位为标识判断灌溉,依靠人工观察或者插入式土壤液位计实现,具体包括:2‑1)保持0‑10cm水层;2‑2)轻度胁迫灌溉策略,即当液位低于土层5‑10cm,则启动灌溉;当液位高于土面5‑10cm,则关闭灌溉;2‑3)中度胁迫灌溉策略,即当液位低于土层15‑20cm,则启动灌溉;当液位高于土面0‑5cm,则关闭灌溉;2‑4)重度胁迫灌溉策略,即当液位低于土层20‑25cm,则启动灌溉;当液位高于土面0cm,则关闭灌溉;2‑5)无灌溉;根据当地的气候与排灌条件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排灌策略;不同的排灌策略包括:a)针对水稻全生育期内雨量充沛,水稻生育期内降雨量1000mm,且灌溉设施完备的区域,采用“前重后重”排灌策略,田间灌溉主要以排水为主;“前重后重”排灌策略具体为苗蘖生长期:重胁迫灌溉,无效分蘖期:无灌溉,穗分化期:保持0cm水层,籽粒灌浆期:中度胁迫灌溉;b)针对雨量充沛,但前期多后期少,水稻生育期内降雨量1000mm,苗糵期降雨量占比60%,且灌溉设施完备的区域,采用“前重后缓”排灌策略;“前重后缓”排灌策略具体为苗蘖生长期:重胁迫灌溉,无效分蘖期:无灌溉,穗分化期:保持水层,籽粒灌浆期:轻度胁迫灌c)针对雨量中等,1000mm水稻生育期内降雨量600mm,苗糵期降雨量年度间不稳定,且灌溉设施完备的区域,采用“前轻后缓”排灌策略;“前轻后缓”排灌策略具体为苗蘖生长期:中胁迫灌溉,无效分蘖期:无灌溉,穗分化期:保持0cm水层,籽粒灌浆期:轻度胁迫灌d)针对全年雨量较少,600mm水稻生育期内降雨量,且灌溉设施完备的区域,采用“前轻后轻”排灌策略;“前轻后轻”排灌策略具体为苗蘖生长期:轻胁迫灌溉,无效分蘖期:无灌溉,穗分化期:保持0cm水层,籽粒灌浆期:轻度胁迫灌溉3)液体肥随水施用方法:在水源处修建体积1000m的供水池,在农场地势较低处修建体积1000m的排水回收池,并设置灌溉取水泵、排灌暗管及液体肥配施一体机;供水池、稻田及排水回收池三者通过暗管连接,供水池将灌溉用水输送到稻田出水口,稻田出水口处设置液体肥母液,根据灌溉流量与肥料运筹策略,通过液体肥配施一体机对母液进行定量稀释,液体肥随水灌溉,供大田植物生长;生产过程中,多余灌溉水通过排灌管回流到排水回收池,并通过水泵返回供水池,从而实现稻田养分循环利用,达到肥水一体化。
CN112352639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于稻田液体肥施用的肥水一体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不同类型的田内微型排灌网包括:a)密集型排灌网:该类型适于农田耕整平整、土壤粘砂占比高、可塑性强的田块,排灌网以每2‑3行或穴水稻为标准开沟,水稻行距或穴距20‑30cm,排灌沟宽15‑20cm,沟深15‑20cm;b)稀疏型排灌网:该类型适于农田土壤耕整程度较低、土壤粉粘占比较重,土壤软塌可塑性较差的土壤,排灌网以2‑2.5米为标准开沟,排灌沟宽20‑30cm,沟深20‑30cm,水稻行距或穴距20‑30c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于稻田液体肥施用的肥水一体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肥水一体化包括移栽稻肥水一体化管理方法及直播稻肥水一体化管理方法。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于稻田液体肥施用的肥水一体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移栽稻肥水一体化管理方法具体为:a)整地后移栽前1‑3天,最后一次密封田埂,灌水耘田时,随水施入液态肥作基肥,施入量占整个生育期肥料量的30‑40%,其中氮磷钾推荐配置:4‑7kg纯氮/亩,3‑5kgO/亩;一次性灌溉;b)移栽后0‑7天,返青期,保持0‑5cm水层灌溉,不施肥;c)移栽后7‑35天,苗蘖期,整个苗糵期追肥,肥料配置占整个生育期肥料量的30‑40%,其中氮磷钾推荐配置:4‑7kg纯氮/亩,1‑2kgO/亩;根据田间水分情况、苗蘖长势情况可适度调节施肥次数与每次施肥量,次数2‑5次不等;前1‑2次追肥占苗糵期追肥的50‑75%;灌溉采用轻/中度胁迫灌溉;d)移栽后35‑50天,冠层指数0.4‑0.6,进入搁田期,不施肥,不灌溉;e)冠层指数0.7‑0.8,进入幼穗分化期,复水并保持0‑5cm水层灌溉,穗肥在复水时一 次性施入,肥料配置占整个生育期肥料量的30‑40%,氮磷钾的配置:2‑5kg N/亩,2‑5kg f)齐穗后,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胁迫灌溉策略,不施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于稻田液体肥施用的肥水一体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 直播稻肥水一体化管理方法具体为: a)播种后0‑7天,为出芽期,不施肥; b)播种后7‑40天,为苗蘖生长期,整个苗糵期追肥,肥料配置占整个生育期肥料的50‑ 60%,氮磷钾配置:5‑10kg 纯氮/亩,5‑10kg O/亩;根据田间水分情况、苗蘖长势情况可适度调节施肥次数与每次施肥量,次数2‑5次不等;前1‑2次追肥占苗糵期追 肥的50‑75%;灌溉采用轻/中度胁迫灌溉; c)播种后40‑60天,冠层指数0.4‑0.6,进入搁田期,不施肥,不灌溉; d)冠层指数0.7‑0.8,进入幼穗分化期,复水并保持0‑5cm水层灌溉,穗肥在复水时一 次性施入,占整个生育期配料配置40‑50%,氮磷钾的配置:2‑5kg N/亩,2‑5kg CN112352639 一种适于稻田液体肥施用的肥水一体化栽培方法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农业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于稻田液体肥施用的肥水一体化 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农业是用水量和节水潜力最大的领域,过多的灌溉用水与农药、化肥融合在一起 形成农业灌溉废水,是引起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水稻生长期内追肥 是水稻高产高效的基础和保证,但是目前生产上以简单的人工或机械撒施为主,极易造成 肥料分布不均匀,且肥料停留在土壤表面,无法与土壤根系充分接触,养分随稻田水分通过 径流、渗透和挥发等作用流失严重,严重降低了稻作效益。因此,如何有效的利用以水带肥, 通过肥耦合机理同步提升肥料和水分利用率,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稻作生产提质增效的 关键。但是,实际生产应用中稻田水肥一体化存在这不可逾越的障碍。肥水一体化技术狭义 上指根据作物水肥需求规律在灌溉的同时进行施肥,以肥调水、以水促肥,这要求肥水要能 达到作物生长的小区域,因此该技术在工程方面投入颇多,需要大面积铺设管路设备,往往 适于比较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或者温室设施栽培;而水稻种植经济效益较低,且稻田生产 面积大、土壤环境复杂、生长期内气候环境难以预测控制。这使得传统的肥水一体化方案无 法适应现有的水田栽培。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设计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稻田液体肥施 用的肥水一体化栽培方法,该方法利用在现有农业耕整地机械化的基础上,重新整合水稻 肥水栽培模式,提出适宜水田栽培的液体肥施用的肥水一体化栽培方法。
[0004]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加以实现: [0005] 所述的一种适于稻田液体肥施用的肥水一体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栽培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0006] 1)稻田内微型排灌网的构建:稻田四周田埂高度保持在30‑50cm,田内设置排灌 沟,开沟时确保沟渠不坍塌,田间持水量控制在50‑60%;根据不同区域、田块特性、当地的农 机条件,构建不同类型的田内微型排灌网; [0007] 2)稻田水分灌溉策略:结合当地气候与灌溉条件,根据水稻生育期、冠层指数和田 间液位的参数制订不同的动态灌溉方式,具体灌溉方式以排灌沟内水位液位为标识判断灌 溉,依靠人工观察或者插入式土壤液位计实现,具体包括: [0008] 2‑1)保持0‑10cm水层; [0009] 2‑2)轻度胁迫灌溉策略,即当液位低于土层5‑10cm,则启动灌溉;当液位高于土面 5‑10cm,则关闭灌溉; [0010] 2‑3)中度胁迫灌溉策略,即当液位低于土层15‑20cm,则启动灌溉;当液位高于土 面0‑5cm,则关闭灌溉; CN112352639 [0011]2‑4)重度胁迫灌溉策略,即当液位低于土层20‑25cm,则启动灌溉;当液位高于土 面0cm,则关闭灌溉; [0012] 2‑5)无灌溉; [0013] 根据当地的气候与排灌条件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排灌策略; [0014] 3)液体肥随水施用方法:在水源处修建体积1000m的供水池,在农场地势较低处 修建体积1000m的排水回收池,并设置灌溉取水泵、排灌暗管及液体肥配施一体机;供水 池、稻田及排水回收池三者通过暗管连接,供水池将灌溉用水输送到稻田出水口,稻田出水 口处设置液体肥母液,根据灌溉流量与肥料运筹策略,通过液体肥配施一体机对母液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