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不忘党恩!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七,记者来到保康县城关镇馆驿村,走访村民,与他们一道分享奋斗的快乐,憧憬更加光明的未来。
刘光文:
搬新家了
赚钱的路子也多了
搬迁之前,刘光文出门,天气好的时候,从家里下山买东西,走一趟大约需要两个小时 ,要是遇上下雪、下大雨 ,就很难说了。“老房子是土坯房,1981年结婚时自己盖的,从那以后30多年,我就指望种点玉米、魔芋赚点钱,想不出别的赚钱路子 ……”刘光文说,2015年,他全年的收入只有2000元。
被定为馆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户以后,刘光文接受了种、养殖技术培训,并于2017年底搬入了新房。新房子紧挨着馆驿村村委会,不远处就有“农家乐”,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2016年起,刘光文先后发展了山鸡养殖、魔芋种植等产业。鸡长得肥,魔芋长得旺,搞技术刘光文是把好手。市公交集团扶贫工作队发现刘光文为人太“厚道”、“本分”,不知道怎么去推销产品,就派专人讲解,教他销售技巧和市场趋势。很快,刘光文就鼓起勇气,主动向游客推销起自己的产品,地点就在离家不远的“农家乐”,“吃蚂蚱的散养鸡,比养鸡场里的好,买几只行吗?”“当时挺紧张的,感觉耳朵根在发热,毕竟,搬家前经常一两个星期都难得和外人说句话。”刘光文说,当天,他按20元一斤的价钱,卖了5只鸡。从此之后,刘光文越来越放得开,有了30多个稳定的客户,产品常常脱销。
2018年,刘光文养的山鸡,种的魔芋全部卖光,实现纯收入20000余元。“搬了家,路好走了,接触的人多了,感觉心里一下子也有主意了,知道该怎么去赚钱了,不再像过去那样整天‘无所事事’了。” 刘光文说,2019年他还准备养蜜蜂,再多养一些山鸡,多赚些钱。
曾凡根:
从头再来
事业越走越畅
见到曾凡根时,他正忙着喂羊。入冬以来,他卖了1000多只鸡和几十只羊,加上几亩地的茶叶,算下来,挣了两万多块钱。3年前,他还是一个因缺技术负债十几万的养殖户。
曾凡根告诉记者,他住的地方海拔比较高,之所以没有搬下去,是因为山顶上可以种植茶叶,养鸡养羊更方便。他之前养过猪,因为缺乏技术,加上猪肉价格不高,年年亏钱。尤其是2015年,一场猪瘟让他的猪死光了,为此他欠下了十几万的麦麸钱。
“就在感到绝望的时候,扶贫工作队来了,他们鼓励我‘从头再来’,建议我养一些鸡和羊。”曾凡根说,不仅如此,扶贫队还帮他申请到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免息贷款。
有了钱,曾凡根就开始养鸡、养羊。“天气好的时候,我就把羊从羊圈放出来,在上面活动。”曾凡根指着山坡上用铁栏圈起来的一大块山地说,扶贫队帮他联系去县里畜牧局学技术,加上这里条件好,都是放养,羊肉、鸡肉味道好,年年都不愁销。
走进曾凡根的家,一大排年货映入眼帘,有腊猪肉、腊鸡子,还有腊肠……里屋冰箱里也塞满了鸡鸭鱼肉,还有瓜子、饼干等点心。
“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加上常年往山下送鸡、送羊,认识了很多朋友,逢年过节,大家都喜欢到这里来玩儿,我的事业越走越畅。”曾凡根说,现在,不光有钱挣,在山顶的日子也不再孤单了。
周家琴:
收获信心
撑起家庭收入半边天
“原来全家的收入基本靠丈夫在外打工,是精准扶贫让我树立了信心,靠自己的力量大胆去发展产业。”谈起自己的脱贫过程,周家琴很有感触:“只要勤劳肯干,农村妇女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为家人创造幸福生活!”
丈夫邱华海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周家琴在家种点玉米,照顾上学的二女儿,生活极为拮据。2014年,邱华海递交了贫困申请书,并通过村民代表评议,当年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6年,在国家补贴给贫困户盖新房的政策帮助下,周家琴一家离开了原来四处透风、屋顶到处漏雨的老土坯房,住进了七八十个平方米的新房,卫生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住得更加舒心了。
“精准扶贫政策再好,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生活还是要靠自己。只要自己勤奋努力地干,就一定能脱贫,就一定能为家人创造美好的生活。”周家琴说,成为贫困户后,自己家里享受到了产业帮扶的福利,生活压力小了很多,让自己有了发展种养殖业的底气。
2016年,周家琴在市公交集团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养了7箱蜜蜂。2018年,她又养了4头猪,100多只山鸡,种了两亩魔芋。“自力更生日子美!2018年,我赚的钱比丈夫少不了多少。”说起精准扶贫,周家琴开怀地笑了起来。
今年,周家琴计划把家里的四亩地全部种上魔芋,她给记者算了笔账,每斤魔芋能卖2.5元,加上产业发展补助1500元/亩,两亩魔芋将带来2万余元的收入。
何仕强:
父子同心
重建美好生活
何仕强老人一直带着智障的弟弟生活,在被纳入贫困户前,也曾经有一个殷实的家境。2011年后,为了给患有智障的大孙子治病,全家不仅花光了20多万元的积蓄,还陆陆续续欠下了10多万元的债务。
2016年,市公交集团扶贫工作队在了解到何仕强一家的情况后,立即联系何仕强在外打工的儿子何亮,请他返乡发展产业。何亮说:“工作队告诉我返乡创业既能得到政策帮扶,还能发挥自己在外打拼多年积累的经验优势。我觉得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就回来了 。”
当年,在市公交集团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何仕强父子选择发展养鸡产业,在屋后的山坡上散养了2000只鸡。平时,何亮就在城里跑市场、联系客户,而何仕强就和弟弟一道,把鸡蛋捡回来包装,并接待来提货的客户。很快,一年就过去了,何仕强全家在养鸡上赚了近6万元。
2017年,市公交集团扶贫工作队又请来农技专家 ,指导何仕强在山坡上大量种植柴胡、金银花。“鸡吃了柴胡、金银花不容易生病,而且鸡蛋和鸡肉的味道更好,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何仕强说,从2017年起,产品销售基本实现了“不过夜”,儿子也因此有更多精力去做农产品批发生意,今年,何仕强还买了一辆卡车,把生意做到了襄阳市区。
“我和弟弟都是快70岁的人了 ,现在政府有兜底,不需要儿子再花什么钱为我们养老,我们也满足了 。”何仕强说,“工作队的同志还鼓励我趁着身体还硬朗,多帮衬一下儿子……如果没有这些鼓励 ,我们家的情况肯定不如现在 。”
2018年,何仕强全家人均纯收入达到 9834元,十多万元的债务也快还清了。“2019年,我会按照工作队的建议,把养鸡产业做得更好。”何仕强说。
襄阳日报全媒体发布
文/图:全媒体记者龚莉 黄可 孙凤玲 韩洁 张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