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布《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下称《扩优提质行动》),其中关于“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明确提出“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同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表示:“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主要解决普通高中多样发展不充分、部分县中水平不高以及群众职普分流焦虑问题。”

公众舆论对此保持高度关注。对于“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应如何理解?如何缓解群众的“职普分流焦虑”?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建民,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优质资源相对缺乏

《扩优提质行动》提出,实施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具体实施上,田祖荫总结为4方面:“新建一批”“帮扶一批”“提升一批”“扩容一批”。

为何要实施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李建民表示,该行动是新时代普通高中走向优质特色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是高中阶段教育迈向全面普及的内在要求。当前,人民群众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已经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更加关注高中教育外适性、内适性和个适性的辩证统一,帮助学生实现更加全面、充分、自由地发展。

从数据上看,2022年,在如期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的基础上,毛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到91.6%,职普招生比约为34:66。“但与2035年97%的普及目标相比仍存在一定距离,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仍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李建民称。

在李建民看来,在推进高质量普及的进程中,需要克服或者说解决几个重要问题,包括普通高中同质化、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区域间高中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明显等,提升普通高中内涵,办好每一所高中学校,破解优质普通高中资源不平衡不充分局面。

对于《扩优提质行动》原文提到的“深入挖掘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增加学位供给,并结合实际优化招生计划安排,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应该如何理解?

李建民指出,文件中的这句话应联系整个文件内容去理解,不宜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众所周知,教育部已经针对县中发展困境问题,专门出台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旨在整体提升县域高中教育质量。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优质资源相对缺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正是此次文件的主旨。

此外,还需结合未来高中适龄人口缓慢增加的趋势、高中阶段普及水平提高以及职普协调发展的政策导向去理解,重点是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以高质量的高中规模扩大支撑高质量普及。

李建民强调,不宜把这句话简单理解为“扩大普通高中比例”。“一味地低质量扩大普通高中,既不符合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望,也与当前教育强国建设要求存在差距。”

扩大优质普高招生会倒逼中职提高吸引力

过去一段时间,不少人将“职普分流”理解为是“中考分流5:5”,引发大众焦虑。事实上,我国教育政策并未规定过 “5:5”强制分流。

根据教育部今年7月公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普通高中招生947.5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84.78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66.15%、33.84%,职普招生比约为34:66。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并将“职普分流”的提法,改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那么,这一变动意味着取消职普分流吗?并非如此。2022年2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对该问题作出回应称,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既可以满足不同禀赋和潜能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空间和通道,坚持职普分流非常必要。将推动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应用型人才发展多样化需求,合理规划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

2022年4月,陈子季对于职普分流问题再度作出解释称,要注意把握关键词“因地制宜”,即不要“一刀切”,要允许各地普职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差异。

记者注意到,在近日印发的《扩优提质行动》当中,再次提到“适应因地制宜推进职普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

李建民强调,“因地制宜推进职普协调发展”,就是要避免一刀切盲目、低质量扩大普高。至于如何“协调”,主要是看各地需要,包括产业结构、教育需求等。

此外李建民表示,扩大优质普高招生在某种程度上会倒逼中职不断提高吸引力,办出更多精品专业,提高自身质量。“普高和中职的关系长期来看并不是一种竞合关系,应该是相互配合补充,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需要。”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赵琳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