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县长乐乡大景 李勇 摄
冬日,漫步在长乐乡梅潭河畔,远处山峦叠嶂,金黄色芦苇随风摇曳,石桥、古榕树交相辉映……乡村自然生态美景扑面而来。
平和县长乐乡位于闽粤两省交界处,辖有9个行政村,人口13868人,山地面积456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1%。长乐乡是重点老区乡,被誉为“八闽第一枪,福建井冈山”,境内有平和暴动纪念馆、平和暴动烈士纪念碑、平和革委会旧址、南委电台遗址、陈彩芹故居等二十多处红色革命遗址,它们像珍珠般散落在这块红色土地上。
建南村富美乡村建设亮化工程 卢达鹏 摄
近年来,长乐乡党委、政府依托红色资源、林地资源,通过党旗领航,探索出一条党建+旅游+扶贫“三赢”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扶贫 集聚致富新动能
虽是冬天,在平和长乐乡木棉之春辣木种植基地,辣木叶依然翠绿,朵朵洁白的辣木花点缀其中,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辣木全身是宝,根入药、叶做茶、花美容、枝干可食。经过几年的发展,辣木目前已形成了种苗培育、种植、深加工及销售的产业链条。”福建木棉之春产业基地负责人罗汉凡说,在当地政府引导下,采用“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下一步还将往农业观光、药材加工的方面拓展。”
这是近年来长乐乡通过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联结贫困群众利益,推动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长乐乡发扬老区精神,将每一个产业集群都打造成扶贫的基地,构建“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通过免费赠送苗木、肥料,提供技术服务,让贫困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得报酬,入股入社得分红,承包基地得盈利的多元发展渠道,持续稳定增收。
“靠山吃山”。新一届党委、政府根据林地资源优势,确立了“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的立体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农家、乐北、秀山等地,巴戟天、牛大力、铁皮石斛等一大批扶贫产业应运而生。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长乐乡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路子。
如今,在长乐乡许多群山绵延的林间,山下梯田种满百香果,山腰上林木茂密,树下有巴戟天、牛大力、铁皮石斛等。满山青翠,都成了山区农民的金元宝。
“我家以前单一种植蜜柚,遇到年份不好的时候,收入就成了问题。今年我打算入股丹参中药材种植,不仅有政府提供贷款担保政策,企业还会进行补贴租金、技术支持、定价回收,并有定期分红。”长乐乡村民林东成高兴地说。
今年,长乐乡还积极进行中药材产业综合提升项目。建设整合145亩印度辣木种植观光园、160亩巴戟天中药材种植基地和270亩牛大力产业园三大中药材产业区,进行捆绑式发展,同步在产业区配套建设户外拓展实践基地,打造集特色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户外实践体验和接待服务为一体的具有整体带动脱贫发展的综合性产业项目。项目完成后,可增加3个项目所在地村财收入,并带动19户贫困户增加收入。总投资920万元,今年计划投入475万元,累计投入510万元。目前已完成三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正积极对接社会资本建设户外拓展实践基地。
精准把脉 打造红色旅游区
长乐乡森林覆盖率达71%。厚重的革命历史、旖旎的自然风光,都让长乐乡这块“红色”土地独具魅力。
近年来,长乐乡“精准把脉”,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一廊四区八节点”生态水系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今年,长乐乡新一届党委、政府以河为轴线,以项目为依托,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建有11公里长的红色滨河步道和绿廊生态体验区、客家民俗文化区、红色旅游观览区、闽粤文化交流区;建设生态石滩、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古榕公园、红色文化、湿地公园、资源河滩、生态水利八节点,把梅潭河沿岸红色遗址与生态景观完美结合起来,串成一条生态富民的金色项链。
“长乐乡发展红色旅游得天独厚。”该乡党委书记涂来顺说,“在着重保护红色遗址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红色的传承、挖掘与开发,让这些红色史迹成为爱国教育基地,同时大力提升旅游要素配置,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知之深则行愈达。
近年来,该乡结合本地绿色生态、红色文化、客乡民俗资源丰富等特点,确立了发展红色旅游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突出红色旅游、休闲农业“两大主题”,深度融合生态资源、红色旅游、现代农业、民俗文化“四大要素”,坚持产业相融、农旅结合,让“苏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
一石激起千层浪。长乐乡把红色、生态、民生项目串点成线,打造“红绿交辉”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昔日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摇身变成欣欣向荣的红色旅游景区。
“党建+扶贫” 富民更暖心
长乐乡联胜村新铺的水泥路环绕村庄,带有红星的路灯沿路排开,整洁靓丽。
贫困户脱贫履历表、产业扶贫闭环模式、“贫困户二维码”……聚焦长乐乡2018年底前党建工作,无一不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和提升群众获得感为出发点。
在长乐乡,党员都有块“责任田”,挂钩帮扶贫困户脱贫。贫困户脱贫了,生活幸福了,“责任田”才算是种好了。
长乐乡宣委林艺煌说:“为明确责任,保持帮扶举措的延续性,每户贫困户均有一名体制内干部挂钩,要求挂钩帮扶干部每季度入户走访贫困户一次以上,及时制定帮扶方案,落实挂钩帮扶项目。”目前,285名干部结对帮扶长乐乡280户贫困户,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体制干部挂钩全覆盖。
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关键是路径精准。
为民谋福利,做群众幸福生活的“领路人”。长乐乡突出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实施“党支部创业带富”工程,全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发展新模式,帮助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乡共创立了11个村级扶贫产业合作社(基地),吸收全乡37.3%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
创新“家门口就业”,提升贫困户幸福指数。长乐乡因村施策、整合资源,以“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为依托,抓好党员示范带动,做大做强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已让63户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有党员带领,我们就能过上好日子,只要跟着党的政策走,准没错。”广大贫困群众互帮互助、迎难而上,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着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梦想。
创新“贫困户二维码”,引领脱贫新步伐。以“扶贫云”为平台、“一户一码”为载体,在挂职县委常委、乡党委副书记颜有清牵线搭桥下,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创新二维码数据平台,对全乡285名挂钩帮扶责任人的280户贫困户逐一设置“贫困户二维码”,及时准确地记录了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的帮扶情况,只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便能清晰地查看帮扶干部的帮扶记录和成效。
提升“五保工程”,探索农业扶贫新理念。去年,成立全省首个精准扶贫综合保险工作站,率先推出“五保工程”(即健康扶贫保、生产风险保、财产风险保、融资风险保、就业增收保),为贫困户量身定制扶贫产品蜜柚价格指数保险,解决因灾致贫、返贫问题。2017年该做法让122户贫困户收益13万多元。今年,乡政府为全乡157户贫困户583.1亩蜜柚投保,持续为贫困户支柱产业保驾护航,巩固脱贫成效。
开展“扶志扶智”,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面对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致富信心不足等问题,长乐乡坚持把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类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帮扶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既送温暖、送技术,更扶精神、扶观念、扶信心,不断帮助群众树立起战胜贫困的斗志和勇气,不断激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内在动力。今年以来,长乐乡9个行政村全部修缮了村部的办公院落,立起了宣传栏、公示板。“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阵地亮起来了,村两委带头致富,请专家技术培训。党员干部自身的领导力、战斗力提升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也足了。
在党员示范下,村里人人求上进。破除“等靠要”的观念,需要弘扬正能量,长乐乡坚持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家风家训馆、平和暴动纪念馆、红军党校等红色教育基地为载体,积极引导全乡广大干部群众,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讲道德、重家风,以乡风文明助推脱贫攻坚。现在,村里逐渐立起了扶贫“三不扶”原则: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不扶,子女有能力而不赡养老人的不扶,无正当理由闹救济的不扶。村里相互攀比、争困比穷的现象渐渐消失了。
全省首家“红军党校”揭牌成立一年多来,已成为党性教育培训新热点。
挖掘红色资源 建设美丽乡村
今年来,长乐乡联三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坚持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该村已投资408万元,完成“古榕公园”“罗明办公旧址”、 红色文化墙绘、标准化公厕、停车场、行军步行漫道等项目建设。同时,大力开展环境整治,铺设污水管网2.2公里、实行垃圾“门前三包”、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等,打造优美整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长乐乡安全生态水系
以党风政风 带动社风民风
近年来,长乐乡坚持以党员干部作表率,引导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有效地推进了全乡移风易俗工作。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该乡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群众有困难,党员干部主动出手,为群众排忧解难。同时,该乡为9个行政村制定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倡议书》、宣传册发放到村民手中提高村民思想意识,自觉参与移风易俗建设;并在各村推进“一约四会”建设,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着力构建移风易俗新面貌。与此同时,该乡纪委也借机在全乡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顺利开展。
初具规模的长乐乡广福生态农业观光园
农路建设全数竣工
今年来,长乐乡充分利用政策优惠,全力推进农路建设,完善各村交通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这些农路拓宽硬化后,农用车、旅游车都可以驶入村里,既解决了村民生产运输、生活出行的问题,也为全乡旅游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硬件’基础。”长乐乡组委曾文淮说。
据悉,该乡今年新建及改造农村道路6条,总投资463万多元。截至目前,全乡6条农路建设全数竣工,总长度达7.2公里。
长乐乡木棉之春辣木种植基地
“门前三包” 村容颜值高
今年来,长乐乡大力开展“洁净水”“门前三包”行动,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笔者走进长乐乡各地发现,村道整洁,道路两旁隔一段距离就设有垃圾箱,清洁工开着垃圾清运车正在清理垃圾箱里的垃圾。
据悉,长乐乡今年投资900多万元进行集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同时,建立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在辖区内9个行政村每年共投入95万元,由漳州市绿洁园林有限公司负责,做到村道每日打扫、垃圾每日清运、绿化有人管理,提高了全乡公共卫生水平,提升了乡村颜值。
科技特派员在长乐乡辣木基地指导贫困户种植丹参
综治实现“七无”新突破
“有事理不清,就找老红军”,长乐乡自2010年成立全县首个“老红军调解室”以来,综治工作持续好转,为乡村振兴创造了和谐稳定的局面。
据悉,该调解室已发展成一个党员调解网络,实行党员包户、包片、联片网格化调解,发挥当地党员了解民风民俗、熟知基层工作经验的优势,各类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化干戈为玉帛,为长乐乡营造一股政通人和之风。今年来,该调解室已累计调解各类纠纷50多件,实现了无越级上访、无非正常上访、无群体性治安案件、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无重大刑事案件、无在校生微犯罪、无果树林茶等纠纷处置不当的“七无”新突破。
“厕所革命” 补齐民生短板
“这几年我常带外地的朋友来长乐感受红色文化,长乐的旅游环境是一年比一年好,这次发现各个村都建了旅游公厕,太方便了。”来自广东省梅州市的游客邱先生热情地跟笔者介绍。
据悉,今年长乐乡投资135万元,依托现有公厕,因地制宜,在9个村进行旅游公厕改造、新建,大大提高了游客的旅游舒适度,推动长乐乡红色生态旅游发展。同时,这批公厕改革也为周边村民创造了便利,优化人居环境,补齐民生短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