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生姜长势不错啊!”“我家的生姜长的也好。”“你瞧瞧这个姜,长得多饱满啊!”“现在的生姜,可以卖到4块钱一斤了”“生姜有了这个长势,我就不愁我家娃儿的学费咯”......基立村的田地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现如今,在基立村,户户种生姜,家家有收入,人人洋溢着生姜的收益。说起基立村的生姜,不得不要说起一个人,那就是南加镇康中村委会主任彭芝国。
彭芝国,男,侗族,1982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现任剑河县南加镇康中村委会主任。康中村由原康中村和基立村合并而成。彭芝国家住基立村,位于剑河县南加镇西南方向,距南加镇政府15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171户7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1户230人。
2014年8月作为中共党员的彭芝国,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投身生姜事业,带头成立了南加镇基立生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生姜种植产业,参股社员120户,贫困户占了80%,种植生姜规模达190亩,连片种植基地有60亩。
“别看合作社现在运营比较顺利,但是在一年多前,我差点就放弃了。其实,在我们这样的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真的很难,难的不仅仅是落后的设施和有限的资金,更难的是凝聚人心和始终怀抱希望,坚定产业信心……”彭芝国说。
彭芝国说起了合作社的起始渊源。基立村坐落在清水江畔,清水江穿境而过,即使是在灾年,村民们就算粮食没有收成,仍可以靠捕鱼为生,之前,村民们也依托清水江发展网箱渔业,不过,后来因为生态环境原因,网箱养鱼不是长久之计,直至最后政府取缔了清江湖网箱养鱼。随后,村民们不得不另谋出路,由于基立村民都是分居在这片清水江流域两旁,土壤肥沃,村民们就尝试着种植一些生姜、蔬菜、瓜果到集市上卖,无意中发现生姜的长势特别好,芽头多、质细、纤维少、饱满、色鲜味美、香辣味浓、粉多肉厚、含油量高,广受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为了更好地发展生姜产业,让全村的老百姓正真富裕起来,村组干们商量着要把生姜产业做大做强,打造生姜产业化、规模化,形成特色,形成品牌,着力将生姜打造成为基立村的“一村一品”,让村民们通过生姜走上富裕之路。于是村组干一到走访动员,向村民讲情况、道产业发展、说生姜收益、述合作社作用......南加镇基立生姜种植专业合作社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合作社虽然成立了,但是要想真正发挥作用,获得收益,还是要下不少功夫的。一定要从制度上进行完善,用制度规范合作社的运营与发展,拓宽销售渠道,确保种的好、有销路、能收益,增进社员信心,给社员们吃上‘定心丸’。”彭芝国说。
随后,彭芝国制定了《南加镇基立生姜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制度》《南加镇基立生姜种植专业合作社入股制度》《南加镇基立生姜种植专业合作社管理制度》等各种制度。
2015年10月,为了真正实现基立村生姜种的好、有销路、能收益,他多次联系在外务工的基立村人,做好联系对接工作,积极引导村民不仅仅把生姜供求于集镇市场,把一些生姜销售出去,基立的生姜终于出现在了湖南、广东等地的市场上,共销售了生姜近600吨,赚得了360万元,平均每户创收5万元。
同时,为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拓宽村民致富渠道,增添村民致富信心。彭芝国把长期在外务工的有知识、懂技术的青年人请回来,共同发展生姜产业。通过租赁的方式,盘活基立村原本荒废的土地,不断扩大基立生姜种植规模,让群众在家也能就业创业。
2016年,彭芝国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基立村生姜合作社和一个雷阿哥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电商平台展示生姜的种植过程,无化肥、无农药、纯天然的绿色产品,在依托电商平台联系商家,销售生姜,推动了基立生姜从“地上销售”走上了“网络销售”,让村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发家致富的未来。
“别看现在村民靠生姜种植得到了收益,这其中,饱含了彭主任多少的艰辛和泪水,他不顾一切,早出晚归,甚至有时付出了努力还得不到家人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可他还是继续坚持做下去,整理方案、寻找投资商、网上注册电商、还要跨省跨县送生姜样本去给投资商检测质量,回到村里还要离开召集大家开会,反馈投资商的要求,没得空来的,他就择时入户进行反馈。”基立村彭恩美说。
“我这人不善言辞,有时候心里有想法就是表达不出来,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没见过世面,所以做起这些事情来压力很大,但是为了村民能收益、能致富、能脱贫,我愿意顶住一切压力,全力以赴。”彭芝国说。一句看似简简单单的话,却饱含着他多少的辛勤和辛酸!
▲彭芝国与他的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