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肩担道义,巾帼展芳华。在武汉乡村振兴的热土上,有这样一批女性带头人,她们踏着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节拍,在种养殖、合作社经营、农旅等多个方面担当表率,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4月10日至4月21日,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的系列活动之一,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和武汉市妇联共同举办了两场高素质女农民培训班,来自新洲、黄陂、蔡甸、江夏等区的100余名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返乡创业女大学生、家庭农场主等“三农”战场的主力军、生力军参加了培训。这也是我市首次对新型女农民单独开设培训班。

这些新时代的“女农人”有着怎样的创业故事?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其中的四位,看她们在乡村广袤的大地上,如何贡献“她智慧”、书写“她时代”。

种西瓜机器多少钱一个_西瓜种植致富机器_致富西瓜种植机器视频

张诗琪身穿汉服,为“裕和·夫子山居”民宿做乡村游宣传推广。

■“海归”女硕士张诗琪:

打造藏在森林里的民宿

到乡村看花赏星听蝉鸣,体验自在悠然的田园山居生活——不少城市人的田园梦,90后“海归”女硕士张诗琪已经实现。

位于黄陂区长轩岭街道冯家冲的“裕和·夫子山居”民宿,距离市中心约1个小时车程。民宿建在山水之间,群山环抱,湖水宁静,国风小院……整个民宿区分为两大部分,有临湖的别墅,内部以新中式风格装饰,雅致高贵;有山间的童话小木屋,屋舍的所有瓦砖木材,取自于夫子山,赋予了“裕和”特有的自然价值。

而这处宛若“富春山居图”般存在的民宿,就是张诗琪这几年的心血。

家乡“寻根”触发田园梦

今年30岁的张诗琪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2012年至2018年赴欧美留学,获得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国际管理学士学位、金融学硕士学位,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地产管理学硕士学位。留学期间,曾任职于荷兰皇家ING银行等多家跨国企业。

张诗琪笑言,回到武汉做乡村特色民宿景区,起初是因为“寻根”的情怀和对乡村发展的期待。“2018年我刚回国,一个偶然的机会到黄陂游玩,被冯家冲的夫子山和古朴民房所吸引,而且这里北连大城潭,南近木兰山,东临木兰湖,西濒滠水河,周边还有乾应山、小耳山、玉带河、夫子潭等山水相峙环绕,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张诗琪说,当时她就动了到农村创业的心思,在了解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利农惠农政策后,她认为,在黄陂冯家冲建造一个农旅融合的生态园区非常适合,“既能够圆了我的田园梦,还能够丰富农村产业业态,带动周边村湾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实现多赢”。

和家人一番商议之后,张诗琪组建团队,在冯家冲打造特色乡村民宿集群,利用独特的位置和自然景观,提供个性化乡村游体验全链条服务。“武汉美丽乡村的加速发展也给了我创业的信心。短短几年,武汉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涉及190个行政村,收益农户达2.3万余户,黄陂区雨霖村、江夏区海洋村、东西湖区遮湖岗村等8个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我相信我们这里也会越来越好。”张诗琪说。

亲力亲为打造“森林民宿”

为了打造出心中憧憬的“森林里的乡村民宿”,张诗琪用足了心思,她亲自设计民宿的装修风格,为每个房间挑选家具、布置摆件,穿汉服对民宿进行推广宣传。

“我们的总体规划面积8031亩,将民宿风格定为中式简约轻奢,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2100余亩,一期主要是文旅产业,二期主打商务,三期规划康养。目前一期已完成投资1.5亿元,总投资规模预计会达到22个亿。”张诗琪介绍,为了最大程度展现民宿处在山水间的绝佳位置,一期民宿区以“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为抓手,计划打造农文旅融合的高端休闲文旅品牌。

“我们的苍梧谣咖啡厅,保留了最原始的民居墙体及建筑结构,装修标准都是超五星级标准。民宿核心区的水库边,有15栋木质结构的小屋,每一个房间看到的景色都不同。民宿专门设有公社厨房,设计理念是以上世纪60年代的人民公社为原型,可以让客人沉浸式感受那个热血的年代。”说起自家民宿,张诗琪的自豪溢于言表:“湖畔听风,竹船载梦。‘裕和’有诗意,酒香飘山岗。夫子山上住,好梦与景语……在这里,能够放空一切,感受大自然,找回内心的那片宁静。”张诗琪说,民宿取名“裕和”,谐音寓意着“愈合”,希望到这里的人,心灵都能在大自然得到治愈。

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虽然创业的这几年遭遇疫情冲击,民宿经营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张诗琪并不担心:“经历疫情,我已经感受到了市场对于高品质微旅游和微度假的需求急速上升,我们这里的景有看头、菜有吃头、房有住头,不愁以后没有奔头。”这几天,张诗琪正忙着“五一”假期民宿区特色活动的策划,想让游客在这里有更丰富的度假体验,玩得更尽兴。

自从扎根民宿项目之后,张诗琪说自己的状态是“每天忙碌并快乐着”,忙碌的背后不仅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更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着力量。据介绍,自“裕和·夫子山居”建设营业以来,常年可为周边村民提供务工岗位60余个,旅游旺季时可让1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收入最高的村民一年可以增收4万多元。

“乡村产业发展有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成本高的特点,对于‘新农人’而言,确实是非常大的挑战,但我们有信心在挑战中成长进步。”在张诗琪和团队的规划中,冯家冲将成为美丽黄陂“夫子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创造“一个村落”的概念,打造沉浸式农事体验和旅游相结合的泛健康产业,“希望所有来到夫子山的游客都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武汉美丽乡村代言”。

致富西瓜种植机器视频_西瓜种植致富机器_种西瓜机器多少钱一个

余素梅和她的草莓

■热心大姐余素梅:

试水种草莓创造“莓”好生活

天气渐热,草莓即将下市。在江夏区舒安街道燎原村,田间整齐排列的草莓大棚内,村民们仍在忙碌,有的正在整理草莓种苗,有的正为土壤施肥。“从去年8月开始种植草莓,11月中旬就迎来了丰收。现在这一茬草莓已到末期,基本上没什么果子了,我们准备在大棚内种点玉米或西瓜,实现全年丰收不断档。”草莓采摘园负责人余素梅告诉长江日报记者。

像培养孩子一样种植草莓

47岁的余素梅,是江夏区舒安街道燎原村妇联主席。她为人热情,率真朴实,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好人缘。去年初,余素梅的叔叔从贵州回乡发展,她和叔叔一起商量后,决定投资草莓园。

说干就干,在30多亩土地上,他们搭建起大棚,全部种上了草莓。从测土配方到土壤改良、品种选择、起垄栽培、黑膜覆盖,余素梅亲力亲为,并积极向专家及技术人员学习。

和记者聊起种草莓的心得,“新手”余素梅如数家珍:8月份天气炎热,浇水时间长,种植苗成本高,管理是一大难题;9月份培苗需要技术,开花期间注意不要伤花,一旦伤花就会造成畸形果多,品质下降;10月份开始施肥,施肥一般要用微喷带,用机器施肥;11月份挂果期要保持大棚温度,避免冻伤草莓果子,待果子成熟后,还要提前联系销售渠道,尽快打入市场。“种植草莓就像培养自己的孩子,只有细心、耐心、真心全心投入,才能换得硕果累累。”余素梅说。

提升种植技术创造“莓”好生活

第一年种植草莓,余素梅的草莓园就取得了不错的收成,一垄垄碧绿的草莓植株排列整齐,从近到远铺展,一颗颗饱满红润的草莓从藤蔓中悄悄“探”出头来,令人垂涎欲滴。

每天清晨,余素梅和周边村民一起采摘草莓,经过挑选包装后,送到江夏区的水果市场。每逢周末,就会有自驾游客来草莓园采摘,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这里的草莓口感比较清甜,家里老人孩子都喜欢”,不少游客点赞余素梅种的草莓。

草莓园也给村里带来了变化。据介绍,草莓种植高峰期,草莓园平均每天能带动10余名村民就业,村民每天的收入在100—120元之间。

当然,“试水”种草莓,余素梅也遇到了很多挑战。“武汉温差大,草莓养护需要格外注意。另外,由于草莓园离市区路程较远,草莓的销售运输也存在一定问题。”

面对困难,余素梅努力突破,勇敢前行。她说:“今年将继续学习种植技术,提升种植水平,希望新一年的草莓个头更大、口感更好。”

西瓜种植致富机器_致富西瓜种植机器视频_种西瓜机器多少钱一个

李美秀(左)与村民交流采茶情况。

■“回乡能人”李美秀:

荒坡上建起有机茶园

春天采茶季,在新洲区李集街道卫星村,一株株茶树郁郁葱葱、芽尖吐绿,散发着阵阵清香。几名茶农穿梭在茶垄间熟练地采摘茶叶。李集白茶园主人李美秀在一旁查看着茶树长势,不时和茶农交谈。

李美秀是地地道道的李集街道卫星村人。6年前,她回乡创业,将荒坡变身茶园。如今,茶园规模越来越大,种植面积达300亩,李美秀也带领村民敲开致富门,走上乡村振兴路。

回乡创业打造有机茶园

1973年,李美秀出生在卫星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2014年,她东拼西凑了50万元成立了劳务公司,承包建筑工程,短短几年,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可每次回家乡,看到村里的落后面貌,李美秀心里都很不是滋味。她想为村里做点什么,让家乡也富裕起来。

2017年,李美秀毅然决定回村发展茶产业,经过考察,她流转了100多亩山地,种植白茶。

创业之初,李美秀多次到恩施、浙江等地学习先进生产技术,掌握了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整套科学种植技术。茶叶产量上去了,销售却出现了问题。李美秀意识到,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树立品牌、抢占市场。于是,她花费近一年时间,经过申请、上报、检验、审批等诸多环节,成功注册了“李集白茶”和“紫潭问津红茶”两个商标。

投身茶产业以来,李美秀一直坚持打造有机茶园:“我们坚决不用除草剂,坚持使用有机肥,同时按国家有机标准严格管理茶园,希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品尝到我们的放心茶。”

茶叶敲开村民致富门

在李美秀的管理下,李集白茶园的白茶、黄金茶和奶白茶很受市场欢迎。截至2022年底,李美秀的茶园年产量达3000斤,年产值约200多万元。

以茶兴村、以茶富民,小小的茶叶给卫星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据介绍,每年茶叶采摘高峰期,李集白茶园每天需要上百人采茶。“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除草、施肥、除虫、采摘、烘焙,这些都需要有人来做,我们公司每年大约要招200名工人。”李美秀介绍,村里老人、妇女及不宜出远门的劳动群体,均可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

在李集白茶园,长江日报记者遇到正在采茶的村民李婆婆,她算了算,笑着说:“从3月春茶开采至今,我平均每天有100元以上的收入,现在已经赚了3000多元了。”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