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培蔬菜项目_致富经水培蔬菜_水培蔬菜创业

崖城村水培蔬菜种植大棚内工人在精心料理水培蔬菜。

崖州区崖城村常年蔬菜种植基地的水培蔬菜种植大棚,在智能联动温室大棚内,一排排“水上漂”无土栽培蔬菜,青翠饱满、长势喜人。几名工人正忙着移苗下种,基地负责人王喜章不时弯腰观看蔬菜长势。

“水培蔬菜,不仅生长周期缩短、病虫害少、成活率高,而且节约土地、绿色环保、高产增效。”王喜章说。

发展水培蔬菜种植,是崖城村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一条新路径。作为三亚推动农村“三变”改革的一个试点,崖城村在改革中表现不错——以“坚持市场导向,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致富”为中心,积极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特色模式,在带动就业和农户增收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打造蔬菜基地带动村民增收

刘玉花是赤草村村民,她每天早上7点多就来到崖城村水培蔬菜种植大棚干活,工作每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对她来说,能在家附近工作,又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很知足。

刘玉花的“知足”,是崖城村“三变”改革的成果体现。这两年,崖城村在缺少产业用地的情况下,坚持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充分利用集体土地,创新产业经营方式,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利用现代化和专业化的生产方式,推动崖城村农业发展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

“整合土地打造蔬菜基地,多种经营并举”是崖城村“三变”改革探索方向之一。

崖城村整合村中土地,利用上级部门投入的项目资金打造蔬菜基地,并以入股企业和自主经营等多种方式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他们成立了三亚市捷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把小而散的农田聚集在一起,利用区财政投入的近千万元资金建成常年蔬菜种植基地,并发挥企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实现基地良性运转,既确保了企业和农户的收益,又保证了集体的利益。

王喜章说:“村集体出地,公司负责种植、管理蔬菜,还请了附近的村民在基地务工,实现多方受益。”

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是崖城村“三变”改革的一大成果。崖城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王金飞介绍,蔬菜基地由崖城村负责整合土地,崖州区政府投入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公司负责日常经营,农户流转土地和务工参与建设。

如今崖城村的民生账本越做越厚——在常年蔬菜基地参加采摘的农户可获得4小时100元的务工收入,负责搬运的拖拉机司机可获得每天600元的务工收入,累计带动本村450人就业,切实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引进新品种让土地生“金”

“看,这是我们新引进的小西瓜,长势不错。”走出崖城村水培蔬菜种植大棚,在机耕道上行走几百米后,便来到了崖城村的小西瓜大棚,王金飞高兴地介绍起又一个致富产业——小西瓜。

在大棚里,一排排瓜架上挂满了拳头般大小的西瓜,工人正在每一排瓜架旁加插竹竿为藤蔓提供支撑。“这样能防止西瓜长太重而导致藤蔓落到地上,从而让西瓜均匀晒到阳光,保质保量。”王金飞说。

“我们选育了美颜、满月、玉琢三个品种在崖州推广。”中国农业科学院三亚南繁院三级研究员徐志红介绍,崖城村小西瓜大棚种植的小西瓜品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提供,这两年已在崖州区南滨居、长山村、梅山村等地试种,经济效益良好。其中梅山村最高亩产达7000斤,按3.5元一斤算,一亩收成有2万多元。“今年在崖城村推广种植的小西瓜长势不错,一个瓜有望卖到40元,希望村民有一个好的收成。”

引进新品种、发展“一村一品”……在产业增值上做加法,引进小西瓜是崖城村产业增值的“叠加”。崖城村这几年通过探索,已将小而分散的土地进行整合,统一连片规划和种植,以“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带领村民发展蔬菜种植,打造特色蔬菜品牌,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参与的方式,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

事实上,今年崖城村农户与企业合作种植的第一批冬季瓜菜——冬瓜已上市,销售19.3万斤,纯利润达34万元,收益可观。

为让村民共享改革成果,崖城村引导“三变”参与方在充分协商和合同约定的基础上,根据入股合同经营期限,探索保底收益+分红、按入股比例分红等多种适合参与方利益共享的入股收益分红方式。对于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集体组织形式入股承接主体的,在其获得股份分红后,按照合作社章程,对其内部成员按“三变”资产股份份额进行二次收益分配,让农户实现多方受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