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介绍

稻鸭共作也即“稻田养鸭”“稻鸭共育”,是指水稻移(抛)栽返青后将雏鸭放入稻田,直至水稻开始抽穗灌浆鸭子都生活在稻田里,以大水田、小群体、少饲野养为特色的综合种养模式。

稻鸭共作根据生态学原理,巧妙利用了动物与植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充分利用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已经,对水稻植株有壮秆效应,提高了植株的抗逆性,同时能够明显减轻水稻虫、草、病的危害,鸭的排泄物变为水稻的有机追肥,生产出的稻鸭产品无公害、低成本、高效益,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达到稻鸭双丰收的目的。

稻田养鸭起源于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野鸭并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吴县鸭盛里有鸭城,便是专门的养鸭场地。中国水稻的种植历史有7000多年,养鸭的历史也有3000多年。据记载,在明朝,稻田养鸭主要是为了防治蝗虫。现在,稻田养鸭生态农业模式在中国的水稻种植区有风起云蒸之势。

红毛鸭苗_鸭养殖的技术及用药_红毛鸭养殖技术

二、稻鸭共作在生产优质水稻中的作用

“稻鸭共作”模式配套机械化作业较传统水稻种植模式有三大优势。一是生态效益好。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放养役鸭,可起到除草、灭虫、活泥、增肥的作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实现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稻米品质的提升,促进水稻生产和环境友好。二是生产效率高。相对于人工插秧,机械插秧大幅度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劳动用工,更利于水稻产业规模化经营。三是经济效益高。“稻鸭共作”模式产出的稻谷和役鸭均可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稻田综合收益大幅度提高,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1、除草作用

稻鸭共作的除草作用最为重要,效果最为明显,有时比化学除草的效果还要好,可取代化学除草。其特点一是除草时间长,在种植春茬水稻的情况下,可持续 85-90 天,稻麦两熟的条件下,可持续 60-70 天;二是除草方式多样,鸭子特别喜食阔叶杂草,不仅直接采食杂草植株,还采食其籽实和地下根、茎;三是鸭子在稻株间长期不间断的活动,对杂草有踩踏作用;四是鸭子不停地在稻田里劳作,搅浑了稻田水,对大部分杂草种子萌发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减少了杂草基数。

2、施肥作用

鸭粪的养分含量丰富,是很好的有机肥,同时鸭子边排泄粪便边与稻田水搅拌,非常有利于水稻吸收,肥料利用率高,效果显著。据试验,在不追施化学肥料的情况下,土壤肥力较高的稻鸭共作田水稻的产量接近正常田块水稻产量,2017 年达 485 kg/ 亩,2018 年达 508 kg/ 亩。

3、灭虫作用

鸭子对栖息在稻株中下部的稻蓟马、稻叶蝉、稻飞虱等害虫均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对稻纵卷叶螟、稻苞虫、三化螟、大螟 、二化螟等在稻株上部叶片及穗部危害的害虫也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4、中耕作用

稻鸭共作田通过鸭子长期不间断地活动,解决了稻田中耕松土难的问题,而且耘耥彻底,效果良好。稻田中耕松土对人来说非常艰苦,但对鸭子来说非常娴熟,轻松愉快。

5、刺激水稻生长作用

稻鸭共作田水稻经鸭子刺激后分蘖多、开张角度大、茎秆粗壮、植株矮化、根系发达、穗形增大、粒数增多,有利于水稻的抗病、抗倒和高产群体的形成。

6、增收作用

稻鸭共作田水稻产量能接近常规种植水稻的产量,由于不施或少施化肥、不用化学农药 ( 杀虫剂、除草剂 ),节本效果明显,生产出的优质稻米价格高,效益好。可用较少的饲料投入换来较多的优质鸭肉,鸭肉的销售收入在支付养鸭的成本后能略有盈余。经综合统计,稻鸭共作的增收效果非常明显,一般增收800元/亩左右。

技术目标(参考):早、晚稻亩产达450公斤,一季稻达500公斤,亩产商品鸭10-15公斤,亩综合效益1000元以上。

三、田间工程

1、稻田准备

稻鸭共作既要考虑水稻生长,又要考虑鸭子生存,所以对稻鸭共作田选择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1)水源充足、排灌方便

由于稻鸭共作田插秧后始终保持水层,因此,水源一定要有保障。尽量选择具有独立的生态小流域、防治污染隔离条件较好的区域,不易受水旱灾害。

(2)田块平整、规模适中

考虑到稻鸭共作的生产特点、要求,所选田块地势应相对平坦,平整且相对集中连片,以便于实施围网等操作。大田以 5 亩左右为一个养殖小区较为适宜。

(3)适当加高、加固田埂

为适应稻鸭共作田灌水、保水的需要,要将田埂适当加高、加固,适当提高稻田灌水层,以充分发挥鸭子的役用效果,这项工作应在上年水稻收割后的冬春季进行。一般要求田埂高20-30 cm,宽 60-80 cm。田面平整,确保寸水棵棵到,这既有利于水稻生长,也有利于鸭子的正常活动。

(4)土壤肥沃、保水性能好

由于稻鸭共作田不便追肥以及考虑到鸭子活动等因素,应选择土壤肥力高、保水性能好、病虫危害轻的田块作秧田。

产地环境应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NY/T391-2000 要求。

2、搭建简易鸭舍

鸭子放入稻田时日龄只有 7-10 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还不强,不适宜长时间呆在水中,需在田边陆地上为鸭子搭建简易鸭舍,以避风雨,供其憩息。

3、搭建初放区

鸭子初放入水稻田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不宜让雏鸭满田跑,应设置初放区,让雏鸭先在初放区生活 1-2 天。一块 5 亩左右的稻田,初放区的面积以 20 m 2 左右为宜。面积太小,鸭子活动不开来;面积太大,不便于早期管理。

4、设置电围栏

电围栏的作用有两点:一是防止鸭子离开稻田,确保发挥鸭子的重要使命;二是防御天敌、保护鸭子安全。电围栏为两层结构,稻田里面的一层为塑料网,围孔以 1-2 指宽为宜,网高100 cm,以 5 亩左右的田块进行分隔;稻田外面一层为电围栏,在灌排水渠道外口进行操作,一般面积控制在 50-60 亩。

四、关键技术

1、鸭子管理技术要点

(1)养殖管理方式

提倡采用围网式养殖,即用尼龙网将鸭子圈定在一定范围的稻田内活动。以2700-4000 平米为一活动区域,在田的四周用三指尼龙网围成防逃圈,围网高 60厘米,每隔 1.5-2 米树一支撑杆,并在田的一角按每平方 10 只鸭的标准建立鸭舍,舍顶需遮盖以避日晒雨淋,三面作挡并可在外墙加盖一层稻草以便防寒保暖,须通风透气以及清洁、干燥,舍底用木板或竹板平铺并适当倾斜,以便排水和清除鸭粪便。

(2)品种选择

稻鸭共作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鸭子能不能正常生活和发挥其作用。应选择吉安红毛鸭、巢湖鸭、绍鸭等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耐粗饲、抗逆性好的中小型优良鸭种,雏鸭应达到绒毛整洁、毛色正常、大小均匀、行动活泼、脐带愈合良好、体躯呈蛋形、体膘丰满、尾端不下垂的标准。

(3)苗鸭放养时间

从种植水稻的角度来看,在水稻返青活棵后就可以放入苗鸭;从发挥鸭子作用的角度来看,在水稻返青活棵后就必须放入苗鸭。放入稻田的苗鸭以 7-10 日龄为宜。根据前茬作物腾茬时间以及育秧等情况,只要大致确定了栽秧日期、放鸭日期,即可以此向前倒推35天左右确定鸭子种蛋入孵期,鸭出雏后7-10天,经育雏提前驯水即可放入水稻田。放入时间宜在晴天的 9:00-10:00 为宜。如果遇到阴雨天气则适当提前或推后 1-2 天。在鸭子放入稻田后,水稻和鸭子就结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互生共利,水稻抽穗后,及时将鸭从稻田里收上来,以免对稻穗造成危害。

(4)放养数量

根据实践,每亩投放 15-20 只较为适宜,鸭群以80-100 只为宜。

(5)雏鸭驯水

鸭子的驯水是稻鸭共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鸭子驯水的要求:一是早驯水;二是驯好水,达到水不湿毛。驯水池的水要清洁。驯水成功的雏鸭在水中运动嬉戏活泼自如、水不沾毛就可放入稻田。

雏鸭孵出 15-20 天,体重 100 克以上,水稻抛秧 15 天、移栽 12 天以上,可放入大田(成鸭应推迟 2-3 天)。每群可放养 5-10%大1-2周龄的幼鸭起领头作用。

(6)饲喂

第一次喂食在第一次放入水中后 2 小时左右进行,可用米饭或碎米,也可用全价小鸭饲料进行饲喂。食槽旁应设有饮水处,让雏鸭边吃食边饮水。雏鸭到 3-5 日龄后,要开始补喂些浮萍、莴苣等青饲料和淡鱼粉、蚯蚓等动物性饲料。青饲料要求新鲜、品质好,切碎后拌食或单独喂给,适当饲喂,不能过量。喂到每只鸭100 克以上后可放入大田。放入后以自由采食为主、适当饲喂为辅。根据鸭子的食量及稻田的食物丰度调节饲喂量,平均每天每只鸭用 50-100 克稻谷等饲料补饲,注意定时定点饲喂,鸭子放入田间20 天左右,可将预先繁殖好的绿萍投入稻田。

(7)雏鸭保温

幼雏可放入垫有稻草的箩筐,在背风保暖的室内饲养,室内气温低于 20℃时,用大灯泡或红外线灯取暖,上面架膜保温,地面用谷壳、稻草等物铺垫并勤换。经常注意观察,防止鸭子温度过低导致扎堆压死,同时又要防止温度过高导致鸭脱水死亡。

(8)后期管理

收鸭上岸:水稻齐穗期收鸭上岸,以防鸭吃稻穗。为方便收鸭,平时应养成鸭子听声集拢的习惯。收回的鸭子可收回家中或围于田间舍内续养或放养。

放鸭回田:围于田间舍内的鸭子在水稻收割后,及时回田放鸭,让鸭子啄食失落于水田中的谷子。

(9)防病防疫

鸭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要做好各个关键时期疫苗的接种,同时保证稻鸭共作期间稻田不脱水,以防小鱼、小虾干死后被鸭采食。坚持巡田,及时发现并捡出病死鸭,以防健康鸭子中毒。加固田埂,以防非稻鸭共作田带有农药的水流入导致役鸭中毒。

2、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

稻鸭共作田应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抗倒、生育期相对较长的水稻品种。选用的品种须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米质达到国标三级米标准以上,品种综合抗性好,特别是对当地易发的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强;种子质量符合GB4404.1 要求。

近年来,春茬稻以南粳 9108、淮稻 5 号等品种、麦茬稻以南粳 2728 等中熟中粳品种的稻鸭共作效果较好。

(2)种子处理

坚持晒种、选种、浸种、催芽是提高水稻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秧苗整齐度的重要措施。播种前晒种1~2天,清水选种后预浸8~12小时,提起晾干后选用咪鲜胺、乙蒜素或1%石灰石等药剂间隙浸种12~24小时,再催芽播种或直接播种,提倡用沼液浸种或用生物种衣剂包衣。

(3)播种育秧

采用机械化流水线播种,实行稀播匀播,配合科学的盘土制作、肥水管理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培育出适合机械栽插的标准化壮秧。

育秧:早稻和一季稻宜采用塑盘育秧,晚稻宜采用湿润育秧。

播种期:早稻一般当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 12℃即可抢晴播种并盖膜保温;一季稻根据品种生育期使其抽穗期避开 7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的高温季节来安排播种期;晚稻根据品种生育期确保在秋季寒露风来临前安全齐穗来安排播种期。

每亩大田播种量:早稻 1.75-2.0 公斤、一季稻和晚稻 1.0-1.5 公斤;常规稻为早稻 3.0-5.0 公斤,一季稻和晚稻 2.0-3.0 公斤。湿润育秧的秧本田比为 1:10,塑盘育秧双季稻为 561 孔塑盘 45-50 片,434孔塑盘65-70 片, 353 孔塑盘 90-100 片;一季稻为 434 孔塑盘 50-60 片。

栽植密度:既要考虑水稻高产的需要,又要兼顾鸭子的活动。机插秧是实行稻鸭共作的最佳栽培方式,行距30 cm,株距23.3 cm,基本苗6-7万/亩。这种较大的株行距配置不仅有利于水稻的高产,也有利于鸭在稻株间穿行活动,稻鸭共作的各种作用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

(5)水浆管理

没有水层,鸭子的行动速度会大为减慢,除草、灭虫等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稻鸭共作期间稻田要一直保持水层灌溉,无特殊情况不排水,水少时适当添加新水,保持一定水层,以利鸭子在田间完成各项作业任务。水稻抽穗后(鸭子从田间撤出),采用干干湿湿的灌溉方式。根据实践,在稻鸭共作田开挖丰产沟既有利于水稻高产,又有利于发挥鸭子的作用,能够取得更好的稻鸭共作效果。

灌溉:移(抛)栽期保持薄水,扎根返青后坚持浅水勤灌,水深以鸭脚刚好能踩到表土为宜,以后随着鸭子的长大可适当加深水层,抽穗起鸭后干湿交替壮籽,收获前 5-7 天断水。当田间苗数达到计划穗数的 80%左右时开始晒田,可采用分片晒田的方法,即在一片田中间拉一尼龙网,其中一半保持水层将鸭子赶过去,另一半晒田,晒好后灌水又将鸭子赶过来再晒另一半,依次多次;或每亩大田在补饲棚边挖一个深 0.5 米以上,大小 2 平方左右的水池,并开几条宽 30-40厘米,深 30 厘米的丰产沟,晒田期保持沟里 3-5 厘米水层,以利鸭子活动;或将鸭子赶到田边的河、塘内过渡 3-5 天。在水源充足、而晒田不方便的地方,也可不晒田,而采用灌深水的办法来控制无效分蘖,即当苗数达到计划穗数的 80%时,开始灌深水 10-15 厘米,水深以灌到最顶部完全叶的叶枕为宜,以后随着水稻长高逐步加深水层,直到无效分蘖终止期。

(6)肥料施用

施肥以有机基肥为主,少施或不追施化肥,其中有机氮占总施氮量的50%以上。可通过适当增加有机肥投入和冬春种植绿肥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一般每亩秧田施足腐熟的农家肥或绿肥1000~1500公斤作基肥,其他肥料施用应符合绿色食品肥料使用标准 NY/T394 要求。

施肥量:稻鸭共育模式较非稻鸭共育的稻田施肥量可减少5-10%。大田早、晚稻每季亩施氮(N)8-10 公斤,磷(P 2 O 5 )3-5 公斤,钾(K2 O)7-8 公斤,一季稻亩施氮(N)10-12 公斤,磷(P 2 O 5 )5-7公斤,钾(K 2 O)8-10 公斤。

施肥方法: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结合根外追肥。有机肥和磷肥全部作基肥,氮肥和钾肥预留总施肥量的 30-35%作追肥,在栽(抛)后 5-7 天和孕穗期分次施用,也可采用一次性全层施肥,将全部肥料作基肥深施;始穗期和灌浆初期用磷酸二氢钾或氨基酸类叶面肥加天然芸苔素进行叶面喷施或用 50%的沼液进行根外追肥 1-2次。

(7)病虫防治

对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以农业、生物、物理技术综合防治为原则,坚持绿色防治,就水稻生育前、中期植株中下部害虫而言,鸭子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但对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钻蛀性害虫和水稻生育后期在稻株上部的纵卷叶螟、稻苞虫等防治效果不够理想,应采用杀虫灯诱杀或用阿维菌素、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防治。

水稻病害的防治应以选用抗病品种和提高稻株抗性为主,辅之以生物农药防治,以达到提高稻米品质和保护食用安全的目的。若要采用化学防治,应符合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3 要求。

四、风险提示

1、鸭种选择应结合当地气候特点,优先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当地品种为宜。

2、采取化学措施防治水稻病虫害,要谨慎用药,做好鸭子在农药安全期间的隔离。

五、适宜区域

适宜有一定种养习惯和基础的一季稻区或双季稻区。

红毛鸭苗_鸭养殖的技术及用药_红毛鸭养殖技术

鸭养殖的技术及用药_红毛鸭苗_红毛鸭养殖技术

红毛鸭养殖技术_红毛鸭苗_鸭养殖的技术及用药

红毛鸭苗_红毛鸭养殖技术_鸭养殖的技术及用药

附1:写吴县鸭城的诗(部分)

鸭城诗 [明] 秦夔

闻说吴王牧鸭处,年年来此拥西施。

豪华已尽江山变,落日秋风动蒺藜。

注:唐陆广微著《吴地记》中述:“鸭城在吴县东南二十里。”应为今盛墩村鸭盛里,与清顾震涛撰《吴门表隐》记“鸭城土地庙在南斜塘镇”均指同一地方。

鸭城怀古(其二) [明] 莫止

千年古城已复隍,但见牧竖驱牛羊。

姑苏之台遥相望,二十三君在何方?

开吴祖德谁继将,玩人玩物致国亡,国亡岂独由禽荒?

呜呼古今即事感慨长,酒酣日落天苍茫。

鸭  城 [清] 查  诜

断砖零瓦满陂塘,道是吴王养鸭处。

争似姑苏台上好,藕花深处宿鸳鸯。

鸭  城 [清] 姚承绪

在匠门外沙里,吴王筑以养鸭

只闻鹅鸭乱军声,不信微禽亦筑城。

果使飞鸣能助阵,六千猿鹤尽奇兵。

梁溪杂事 [清] 秦瀛

芦花芦叶响萧萧,略约泾皋放小舢。

荒草吴王麻鹿径,小凫飞上鸭城桥。

附2:鸭城

据《舆地志》《梅里志》载:“鸭城在县东二十里,吴王牧凫鸭之处,即此城也。”

对于“吴王”是谁有多种传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传说,吴王为泰伯及历代吴国君王。泰伯来到梅里(当时称“荆蛮”)后,教民众放养鸭子、麋鹿、猪羊等禽畜,百姓感念其恩德,称泰伯教民养鸭处为“鸭城”,养鹿处为“麋城”,养猪羊处为“猪羊巷”(后改称“朱杨巷”)。明代华察重修过的鸭城桥墩两边东向石柱上刻的楹联:“碧水飞凫万古吴王圣迹;清溪映月千年学士遗规。”尽管没有点明吴王是谁,但据“万古吴王圣迹”的语义揣摩,非泰伯莫属。诚然,吴国称王始自寿梦,泰伯生前并未称王,但这位“宜王而不王者”功德巍巍,仍被后世尊称为“吴王”、“让王”、“三让王”,如泰伯墓又名吴王墩,山西晋城吴王山庙祀泰伯、仲雍,就是显例。

第二种传说,吴王为夫差。相传吴王夫差和其爱妃西施喜欢养鸭子和麋鹿,特在无锡东亭地区筑城垣以养鸭、在附近筑城豢养麋鹿,并经常携同西施前来观赏。明代秦夔诗云:“闻说吴王养鸭时,年年来此拥西施。豪华已尽江山变,落日秋风动蒺藜。”这首诗在文人士大夫之中流传极广,夫差虽是亡国君王,知名度却很高,而且将古代第一美女西施牵扯进来,故事更加发人思古之幽情。《锡山景物略》也认同此说,至于编撰者将放养观赏鸭子、麋鹿与亡国联系起来,当属牵强附会。

第三种传说,吴王为苏州城里一个大王。苏州城里有个大王,惯于寻欢作乐,娶得一个如花似玉的小老婆,因小老婆喜欢看群鸭戏水,就在此地筑起土城养鸭(具体情节见《东亭镇志》第二十三章杂记《鸭城桥的由来》)。这个传说在民国以前的史书中都无记载,估计是农民由夫差养鸭的故事口口相传演绎而来的。

鸭城桥,于元代末年建在鸭城渡口,明嘉靖年间由学士华察重建,为单孔石级拱形桥。当时,鸭城桥上的两副楹联名传四乡,东向楹联为:

碧水飞凫万古吴王圣迹;清溪映月千年学士遗规。

西向楹联为:

风帆远送东来吼岭穿云;虹桥高临西去隆亭接涨。

鸭城桥作为桥梁,历来是沟通苏南东西陆路交通的名桥;作为地名,则是锡山区历史文化底蕴最深之地名,载入无锡市第一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遗憾的是,如今的鸭城桥仅剩一座架在九里河上沟通锡沪路和二泉路的新桥。

鸭城桥旁依河而建的村落虽已破旧,但门框上的门牌,仍保持着千年遗存的古村村名—“鸭城桥”。古时候,鸭城桥村民将鸭神与水神、风神并称为“三神”,供奉祭祀,以求平安富裕。

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华抱山的故居就在鸭城桥村62号。由当地歌手华祖荣传唱、朱海容整理出版的长篇英雄史诗《华抱山》,填补了汉族无长篇英雄史诗的空白。华抱山三代英雄事迹被创作成长篇吴歌流传至今,不仅是无锡人民斗勇斗智的典范,而且是吴地民俗文化的奇葩。

在鸭城桥桥西的朱井村,有一位当地农民的守护神———朱双倌,他是明末清初闻名于太湖流域的机智人物,运用智慧帮助贫困农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被后人尊称为“鸭城田神”,其传奇故事已选入《中国机智人物大观》。

鸭城桥地区还葬有数座无锡名人古墓,如鸭城桥北侧,有东林八君子之一、明万历进士、授吏部主事安希范之墓;在鸭城桥南侧牗兴塘河南岸牘,有清乾隆元年进士、擢内阁学士、累迁礼部右侍郎秦蕙田之墓;在鸭城桥北侧,有华太师次子华仲享之墓,墓前有石亭、驮石碑、石马、石羊、石翁仲等。2002年,在朱井村曾发现明代早期一古墓,出土有褐釉陶罐、青花瓷碗等文物。

鸭城史书记载:

南朝梁•顾野王(519-581)《舆地志》:“鸭城,吴王牧凫鸭之地。”

北宋太宗时•乐史(930-1007)《太平寰宇记》:“鸭城,西去县(无锡县城)二十五里。”

南宋度宗时•史能之《咸淳毗陵志》:“鸭城,在县(无锡县城)东二十五里,又麋城在县东二十里,以鸭城观之,亦吴王豢麋鹿之所。”

明末•王永积《锡山景物略》:“城以鸭名,桥即以鸭城名,则皆亡国之鉴也。夫差爱鸭,特筑城舍之,盖于此置离宫焉。爱麋又筑麋城,而鸭城之名特著,则爱鸭甚于爱麋也。”

清初•顾祖禹(1631-1692)《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鸭城,在县(县城)东二十里,相传吴王牧鸭处。今曰鸭城桥,跨鸭城河,其源自运河引而东,下流汇于宛湖,为县东之通道。又有麋城,在县(县城)东十七里,盖吴王豢麋处也。”

清•秦湘业等《无锡金匮县志》(光绪):“鸭城,《寰宇记》:‘鸭城西去县(县城)二十里。’《舆地志》:‘吴王牧凫鸭之处即此城也。’《咸淳志》:‘鸭城在县东二十五里,又麋城在县东二十里,以鸭城观之,亦吴王豢麋鹿之所。’”

《无锡金匮县志》(光绪):“鸭城桥,跨信义渎。”(注:“跨信义渎”沿用了嘉庆本《无锡金匮县志》的记载,《泰伯梅里志》对此作了否认。)

《无锡金匮县志》(光绪):“鸭城新桥,明嘉靖中华启元建,华察修。”

清康熙年间•吴存礼《梅里志》:“鸭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泰伯乡。《舆地志》:吴王牧凫鸭之地,今梅里乡亦有鸭城。……又有麋城,去鸭城不远,今无所考,以鸭城推之,当是豢麋鹿处。”

清光绪年间•吴熙《泰伯梅里志》:“鸭城,去城(县城)二十里有鸭城桥,《舆地志》云:吴王牧凫鸭之地。《太平寰宇记》作西去城(县城)二十五里。”

《泰伯梅里志》:“鸭城桥,弘治邑志:在鸭城北,乾隆邑志云:元、明邑志俱有,不注建修年,嘉庆邑志云:跨信义渎,非。”

《泰伯梅里志》:“鸭城新桥,万历邑志云:旧有渡,嘉靖中里人华启元募建石梁,隆庆中学士华察修,乾隆邑志不载。”

当代•张永初(1931- /)《泰伯遗迹志》:“鸭城,泰伯牧鸭之地。”

相关文章推荐: - 西施蒙冤二千五百年真相——鸭盛里“鸭城”并非西施“戏鸭池”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