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 社会研究 8 2018 年 年 2 12 月· 63 · 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理论研究 于红鑫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青年志愿者志愿者服务活动对完善志愿者的人格有明显的积极作用,能够帮助志愿者更好、更全面的了解社会和贴近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这会加速志愿者的社会化,使他们更快的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帮助他们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86(2018)01-0063-01 1 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启动资金不足,服务工作 开展艰难 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所需的资金来源十分单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上级的拨款,即团组织的拨款。但是上级团组织的拨款必须通过严格的审批,且这样批下来的经费只能用于既定的志愿活动项目,即必须为专款专用。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的赞助。因为青年志愿者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的时间大多被课程所占据,所以只能利用为数不多的课余时间去拉赞助,精力和时间的双重不足使得青年志愿者们往往只能得到很少的社会赞助。
由于志愿服务的无偿性,再加上社会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足,使得大部分高校的青年志愿者虽然心中有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热情,但是却只能无奈的浇灭这团热情的火。这样一来十分不利于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推广和延伸,并且影响着青年志愿者们开展志愿活动的情绪,同时也十分打击高校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1.2 教育和奖励制度不够健全,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显示,目前的大多数高校没有完整的志愿服务教育体系,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仅仅是凭着个人喜好。高校也仅仅是把志愿服务工作当做简单的行政事务,并不给予过多的管理。实际上,这是一种只重服务而缺乏培训的不完整的志愿服务。这种志愿服务活动一味的强调活动的参与度,但志愿服务工作者们缺乏系统性的学习从而导致他们经验不足,使得青年志愿很难真正的领会到志愿服务工作的真谛,学习到志愿服务精神。他们简单的认为:自己参加了,自己就是一名“专业”’的志愿者。 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说中讲道,“人只有在满足一个层次需求时,才有可能进入下一个层次需求”。精神激励可以满足“心理上的需要”,物质激励可以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虽然志愿服务工作是一种自愿且无偿的活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志愿者们付出了数不清的汗水,他们理应得到奖励和赞美。
但是回顾现实,青年志愿者们什么也没有得到,甚至在服务过程中还会受到白眼,这大大的打消了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 1.3 在校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度不足 目前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过于单一,无非不过是纪念日服务工作:如学习雷锋、五四青年节;义务劳动:如去养老院探望孤寡老人;还有专项任务志愿服务:如大型招聘会活动。这几种志愿活动对于现在的在校大学生而言早已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缺乏新颖性,导致大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调查显示:在所有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 1/3 左右学生表示因学习紧张,活动太多,没有时间参加;近 1/4 的学生觉得“志愿服务太形式化,没有实质性意义”;1/5 的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浪费时间精力,学不到东西,而且得不到认可”。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大学生认知度低、参与意识不足。而且目前的志愿活动对大学生没有专业和技能的限制,更没有将志愿服务与大学生专业特长以及以后的职业发展结合到一起,使得大学生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特长,这也导致一部分在校大学生放弃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2 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的优点 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对完善志愿者的人格有明显的积极作用,能够帮助志愿者更好,更全面的了解社会和贴近社会。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这会加速志愿者的社会化,使他们更快的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帮助他们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有重要意义,而高校大学生正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即将踏入社会,他们是这个社会未来的栋梁。参加志愿活动不仅会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亲社会性人格。亲社会性人格是指能够关注他人的权益福利,对他人表示出注意和关怀倾向的人格。亲社会性人格是个体作出对社会有意的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因之一。亲社会性人格的人往往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社会普遍规律和逻辑,简单地说就是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并且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可度。从这个角度来讲,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对于志愿者本身来讲意义不可谓不大。 3 志愿服务工作的缺点的应对措施 3.1 大力宣传志愿工作的优点及意义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加强志愿服务工作的宣传报道,达到志愿服务资源共享的目的。首先可以建立一个青年志愿者服务网站,在其中按照地域分门别类,发布志愿服务信息,吸引广大的在校大学生来参加活动。其次,利用报刊、电视、微信、微博等媒介宣传志愿者服务精神和服务理念,创造出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开展打下稳固的地基。
最后希望高校重视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在课余时间多举办一些宣传志愿活动的讲座,并对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 3.2 加强志愿服务的管理 第一,可以在社会上建立科学的志愿者培训机构,对前来参加培训的志愿者们进行全方面的“打造”,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志愿者。 第二,要完善奖励制度。对于志愿活动做得好的单位应给予表彰;把学生的志愿服务经历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标准;鼓励事业单位优先录用志愿服务工作经验丰富的学生。 3.3 加大资金投入,盘活志愿者服务项目 第一,政府应大力支持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加大对于志愿服务项目的资金投入,并为大学生设定志愿服务的绿色通道,减免一部分手续,使能够及时的为志愿服务项目拨款,保证志愿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二,高校应该将青年志愿服务列为专款专用项目,适当为青年志愿者协会划拨活动经费。 4 结语 青年志愿者们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有机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精力,学识和才能。并在社会中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适应自己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还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弘扬了新风气,新风尚。从中学会自觉地参与社会活动,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5 [2]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