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国葡萄种植,无论是栽培面积、产量,还是优质高效标准化栽培模式及管理技术,都取得了迅猛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葡萄生产大国。但由于葡萄栽培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使得葡萄与葡萄酒质量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市场竞争力差,出口量少,效益不高。
葡萄栽培现状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除香港和澳门外,其他省、市、自治区均有葡萄的商业化栽培,葡萄已经成为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果树树种之一。
据国家农业部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葡萄栽培面积达1198.5万亩,产量1366.9万吨,葡萄酒产量 114万吨。从2011年起鲜食葡萄产量已稳居世界首位,从2014年起葡萄栽培面积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葡萄酒产量居世界第八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葡萄生产大国。
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葡萄生产逐渐向资源禀赋优、产业基础好、出口潜力大和比较效益高的区域集中,区域优势进一步显现。目前葡萄生产基本形成西北干旱新疆产区、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产区(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内蒙西部等)、环渤海湾产区(山东、辽宁、河北等)、黄河中下游产区、南方产区、西南产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及以吉林长白山为核心的山葡萄产区等 7 个集中栽培区。
近十年来,葡萄种植呈现出西迁、南移的发展趋势。鲜食葡萄栽培面积较多的省区主要有新疆、辽宁、陕西、江苏、广西、云南和山东。酿酒葡萄栽培面积较多的省区主要有河北、甘肃、宁夏、山东和新疆,其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占全国酿酒葡萄栽培面积的60%以上。制干葡萄主要集中在新疆,占全国葡萄种植总面积的5%。
2014年新疆种植面积占全国葡萄面积的19.4%,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8.5%,居全国首位,产量持续增长。其次为河北省。
栽培模式已从传统的露地栽培模式发展到设施促成栽培、设施延迟栽培、避雨栽培、一年两收、休闲观光高效栽培等多种模式。葡萄设施栽培的发展,不仅扩大了栽培区域,调整了葡萄产业布局,调控延长了鲜食葡萄成熟和上市供应期,而且显著提高了葡萄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截至2015年底,全国设施葡萄面积已达280余万亩,涉及促早栽培、延迟栽培、避雨栽培和促早加避雨等多种模式,其中避雨栽培面积最大,达200 余万亩;促早栽培面积其次,达70万亩;延迟栽培面积达5万亩左右。
中国葡萄栽培目前仍以鲜食葡萄为主,占栽培总面积的 80%;酿酒葡萄约占 15%,制干葡萄约占5%,制汁葡萄极少。
欧美种群品种以巨峰、夏黑、藤稔、京亚等为主,约占栽培总面积的49%,其中巨峰因抗性强,果实风味浓郁,在中国东部环渤海湾地区和南方产区仍然是栽培面积最大的鲜食品种,约占葡萄种植总面积的26.7%。
欧亚种群品种主要有红地球、无核白、玫瑰香、维多利亚、无核白鸡心、美人指、泽香、火焰无核和克瑞森无核等,约占总面积的42%,其中红地球约占23.3%,无核白约占10.6%。
近年大面积发展的品种是夏黑、87-1、瑞都香玉、瑞都翠霞、巨玫瑰、魏可(温克)、火焰无核(弗雷无核)、阳光玫瑰、金手指、克瑞森无核等。目前葡萄栽培品种 70% 为国外引进,30%为国内选育及传统栽培的地方品种。
酿酒葡萄品种以赤霞珠、蛇龙珠、梅鹿辄、霞多丽和西拉等为主,栽培面积约占全国酿酒葡萄的80%。其中,赤霞珠约占49.6%。中国原产特色的毛葡萄、刺葡萄、山葡萄及山欧杂种约占21%,为广西、湖南、吉林及辽宁部分地区种植的主要酿酒葡萄品种。
制干葡萄品种主要为无核白,面积40万亩以上,主要在新疆的南疆和东疆栽培。
砧木品种主要是贝达,约占嫁接苗栽培总面积的83%。
主要存在问题
品种种植区划滞后,结构不合理和优势特色差
在葡萄品种种植区划方面未系统开展过全国性的研究,缺乏具有高瞻远瞩的产业规划和布局,各地葡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存在葡萄种植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例如鲜食葡萄生产中,以巨峰和红地球为主,优良早中熟品种及无核品种比例小,品种结构单一在面积少时还可以,一旦达到一定规模后,由于成熟期和销售集中,销售难的问题马上突显,果农相互压价,效益降低。
同时,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比例低,主栽品种仍以国外育成品种为主,如巨峰、红地球、克瑞森无核、赤霞珠等。近十年来,虽然国内育成葡萄新品种100余个,但大面积栽植不多。
优质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滞后,苗木质量参差不齐
无病毒优质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滞后和苗木生产管理不规范是当前中国葡萄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葡萄苗木繁育和经营以个体繁育户为主,现代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苗木生产企业少,出圃苗木质量参差不齐,标准化低;国家及地方果树苗木管理法规缺失,致使生产流通缺乏有效管理与监督;尤其存在苗木商利益驱动的“传销性”行为和乱起名、炒作“新品种”行为,致使苗木繁育与流通不规范,出圃苗木质量参差不齐,品种纯度难以有效保证,脱毒苗和抗砧嫁接苗等优质新品种苗木推广受到制约;葡萄检疫性害虫根瘤蚜和葡萄病毒病有逐步蔓延之势。
栽培管理技术标准化程度低,果品质量均一性差
葡萄生产标准化程度总体仍较低,许多产区仍未建立统一规范的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或产品标准,优质标准化栽培理念尚未在广大葡萄种植者中普及,盲目追求产量,导致葡萄成熟期延后、着色不均或不着色,含糖量不高,口味变淡等,致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差、售价低等问题突出。
化肥农药施用不合理,葡萄质量和安全隐患多
葡萄生产中,农药(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化肥不合理使用现象非常突出,存在“三乱”问题,一是乱用化肥,为了追求高产,不计成本大量使用化肥,结果是土壤肥力、有机质下降,土壤酸化、板结严重;二是乱用农药,没病不防,有病乱打药问题较为普遍,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科学绿色防控的理念没有得到很好执行;三是乱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于科技普及不够,消费者意识不成熟,大家只盯着大果个、好看的外观品质,片面追求早上市卖个好价钱,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过度调控果实生长发育及成熟,需要什么喷什么,致使果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极易造成部分地区葡萄农药、重金属污染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超标等安全隐患。
葡萄栽培管理成本增加,效益下降
近年来葡萄生产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加,致使葡萄生产效益大幅下降。如新疆葡萄采摘季节劳动力成本高达每天160元,浙江有些地方每天100多元仍雇不到人。提高葡萄栽培管理的机械化水平,研发推广适合中国葡萄种植发展的各种配套机械设备,实行农机农艺融合,减少劳动用工,降低生产成本已迫在眉睫。
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品牌意识薄弱
中国葡萄种植的组织化和现代化生产程度低,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投入不足,缺乏组织性,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发挥作用小,品牌意识淡薄,市场竞争力不足,龙头企业和农户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对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够。目前,果农只有产品意识,缺乏商品和品牌意识,坐地头等销售的问题仍非常普遍。
发展趋势
“十三五”是中国葡萄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模式转变、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保持葡萄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观念,以节本、优质、高效和绿色为发展目标,依靠科技创新和葡萄节本、优质、高效、绿色技术集成和推广,树立品种优良化,栽培区域化,苗木生产标准化、无毒化,土肥水管理科学化、高效利用经济化,栽培管理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栽培方式的设施化和重视葡萄休闲和健康栽培等发展思路,促使葡萄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葡萄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的转变。(来源:花果飘香;作者:刘凤之,《中国葡萄栽培现状与发展趋势/落叶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