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帮解答:
羊肚菌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国内外对羊肚菌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供应量,价格居高不下。近几年,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逐渐成熟,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不同地区、不同生产者栽培羊肚菌产量差异很大,经济效益不稳定。耕种帮通过对羊肚菌无基料栽培管理,总结出实现高产与稳产的几方面要求。
一、环境条件1.土壤条件
羊肚菌在腐殖土、壤土、沙质混合土地块均能栽培,但理想的土壤是腐殖质含量高、疏松肥沃的壤土。栽培场所可以是林地、菜园、果园、耕地等。黏土栽培时土壤透气性差、原基形成困难,羊肚菌产量低、子实体畸形率高、品质差,经济效益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2.温度和水分
羊肚菌是低温喜湿型食用菌。菌丝生长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子实体在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形成,当气温在10~12℃时,要保证土壤有足够的水分。
3.光照与通风
羊肚菌生长期应避免阳光直射,应利用遮阳网适当避光。子实体形成时要求有散射光,黑暗条件下子实体形成困难,生长势弱;阳光直射时子实体失水快,容易干枯死亡。无论是菌丝生长期间还是子实体形成期间都要求通风良好,原基形成和生长时如果通风不良就容易死亡和感染病害,严重影响羊肚菌的产量和品质。
二、栽培管理要点1.播前处理
播种前,要杂草。耕地播种时,搭建遮阳棚可以因地制宜,高棚、矮棚均可。如果土壤偏干,播前要适量浇水,保证土壤潮湿。羊肚菌出菇容易呈现边缘效应,做畦时要求畦宽80~120厘米,畦与畦间隔30~50厘米,以采收方便为准。
2.播种养菌
在四川省,秋末冬初气温在10~15℃时,开始播种。每亩播种500~600瓶(0.5公斤/瓶,四川省农科院供种),沟播、畦播均可,播种方式有点播、撒播。播种后覆土厚1~2厘米。如果土壤潮湿,菌种萌发生长迅速。播后3~4天灌一次重水,水深4~5厘米。要小水漫灌,以防水流冲积土壤。菌丝生长后期,土面上可以看到“菌霜”,即羊肚菌的分生孢子。
3.摆放转化袋
转化袋配方:(1)小麦100%,添加1%的石灰和石膏。(2)小麦90%,谷壳10%,谷壳中也可以有部分木屑,添加1%石灰和石膏。(3)小麦85%~88%,谷壳(木屑)12%~15%,添加1%石灰,1%石膏和0.2%过磷酸钙。
转化袋制作:小麦要提前预湿,冬天浸泡时间要达到48小时以上,以麦粒没有白心为宜。谷壳也要浸水泡透。把麦粒、谷壳等与石灰、石膏充分搅拌,然后装袋。每袋干料0.15~0.2公斤,湿料0.4~0.5公斤,常压10小时。
转化袋摆放:播种后20~30天开始摆放转化袋。具体做法是:转化袋不烫手时,在袋子一面打孔,然后将打孔面朝向土壤摆放于畦面或沟面,袋与袋间距50~60厘米,每亩摆放1500~2000袋。
4.追肥和撒播
在菌丝生长时,每亩施磷肥和钾肥各25公斤,补充菌丝和菌核形成时所需的营养成分。冬季每亩撒播小麦种子2.5公斤,模拟羊肚菌出菇时的杂草环境,起到保湿、遮阳的作用。撒播小麦不宜过密,以免出菇时影响空气流通,降低出菇品质。
5.促原基形成
富营养不利于形成子实体,出菇前10天淋水转化,促进原基形成。在四川地区,一般于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气温稳定在10~12℃前10天左右,连续喷水3~5天,逐步加大喷水量至喷重水一次,形成高湿环境,促进子实体形成。子实体形成后,要保证通风良好,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0%~90%,以促进子实体顺利生长。
6.采收与干燥
当羊肚菌黑褐色的网孔基本张开时即可采收,不宜采收过晚。采收后削去菇脚泥土,晒干或烘干即可。
羊肚菌是世界上一种着名的高级食用菌,栽培难度大。笔者通过对顶羊肚菌制种,适宜羊肚菌生长的土壤、温度、光照、湿度的生产技术探索,总结出大田栽培羊肚菌的技术。现将该技术总结介绍如下。
大田栽培羊肚菌的技术1、品种选择
选购人工栽培高产品种,或采摘野生健壮尖顶羊肚菌,经分离培养制得母种。
2、菌种制作
2.1拌料装瓶
菌种培养料用麦粒作主料,辅以其他配料构成,料含水65%,主料、辅料拌合均匀,装入600mL罐头瓶。装料时注意松紧适中,装至瓶颈处即可,用聚丙烯薄膜套上橡筋封口、装筐。
2.2
采用高压,菌种瓶装筐后,及时送人高压菌锅内,压力1.5kg/cm2,2.5h。
2.3接种培养
的菌种瓶经冷却后,控制接种温度在20℃以下,在接种箱、接种室、超净工作台等无菌条件下接种,接种后将菌种瓶摆放于清洁、干燥、暗光、通气的培养室中,控制培养温度16~18℃,培养18~20d菌丝即可长满,长成熟。成都地区种植羊肚菌,原种制作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宜,栽培种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为宜。羊肚菌属于低温型菌类,菌种培养温度要求在18℃以下,温度偏高菌丝生长不良,并极易感染杂菌。
3、栽培季节安排
羊肚菌是一种低温型菌类,尖顶羊肚菌适宜在较低温度的秋季播种,在5~20℃范围内均可播种。
4、栽培管理技术
4.1开厢作畦
翻耕土地,深度8~10cm,土块耕碎至不超过鸽蛋大小。按厢面85cm,厢沟40cm放线,再在厢面中开2条宽35cm、深8cm、长度不限的播种沟,然后在播种沟中回填2cm深的碎土。
4.2铺料播种
大田无基料栽培模式不用培养基料,直接播菌种。用消毒水将接种钩、菌种瓶消毒后,用钩将羊肚菌菌种从罐头瓶中掏出捣碎,再用0.15%微肥液拌菌种。按微肥液3kg/100瓶菌种用量,将羊肚菌种拌至湿漉漉,但不滴水为宜。按500瓶/667m2用种量将拌湿的菌种均匀撒播于开好的播种沟中,随即覆土,土粒大小如黄豆,不超过鸽蛋大,厚度3~4cm,同时作好厢沟,沟深3~4cm。
4.3覆土
撒上种子后,立即用畦上的泥土覆盖住羊肚菌种,要求覆土土粒大小如黄豆,不超过鸽子蛋大,覆土厚度3~4cm。
4.4喷水保湿
覆土48~72h内,用潜水泵抽取清洁无污染水源,24h内在厢面上喷雾水3~4次,至覆土层湿透,促进菌丝萌发生长。但不能喷大水,避免覆土层板结,菌丝缺氧不生长。
4.5菇棚搭建
喷透水3~5d后,待泥土不粘鞋后,开始搭建菇棚,菇棚高1.9m、宽5.9m,长度不限,每个棚覆盖5厢,每667m2用200根长5.5m的白夹竹搭建,棚架立柱白夹竹间距1.2m/根,插入土中25cm,绑好立柱后,再在棚架中间和两肋各绑一排固定棚架的竹竿。要求菇棚足够牢固,能够经受住大风大雨,然后在棚架上面铺1层遮阳网(遮光率90%),要求将遮阳网拉平,遮阳网高度至少离地1.6m,即要保证羊肚菌“七阴三阳”的光照需求,又要利于保湿和人工操作方便。
4.6发菌管理
菇棚建好后,注意保持棚内湿度,保持土面不发白为宜,湿度保持在55%~60%,不宜太湿太干。发菌期间随时监测草害,在播种后3~4周,待杂草出齐后,将杂草干净,要在羊肚菌原基分化前半个月保持棚内无杂草,如果在羊肚菌原基分化后再除草将会损伤幼菌。大田栽培生产羊肚菌,如果杂草在出菌期间严重发生,杂草将与羊肚菌争光照,增加田间湿度,造成羊肚菌菌丝长势不良,菌体腐烂,畸形菇多,严重影响羊肚菌产量和商品价值。
4.7补充营养物
在羊肚菌菌种播种后28d左右,菌丝长透土层,土面形成大量白色霜状物时,表明羊肚菌菌丝生长成熟,充分产生了分生孢子,此时就进入羊肚菌生殖转化阶段,这时在土面上补充有机营养物,促使羊肚菌菌丝由营养生长阶段向生殖生长阶段转化,充分补充营养物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羊肚菌子实体原基就开始分化。
4.8出菇期管理
立春后气温上升到10℃时开始管理,在此温度期间将厢面65%湿度逐步提高,在3~5d内将厢面湿度调到80%左右。在气温升至12℃时,捡去补充在厢面上的有机物营养物残渣,将棚内厢面湿度调到85%~90%,这时土面白色分生孢子凝结,转化形成羊肚菌原基,在土面和土缝中出现灰白色针尖状卵圆形原基。在适应温度条件下,原基进一步分化形成顶部黑色,下部灰白色的针状子实体。此时注意保持好厢面湿度85%~90%,在10℃以上温度条件下,一般7~12d长成熟。
5、采收加工
当尖顶羊肚菌由黑色变为浅黄褐色、网眼充分张开、菌帽未变干变硬、菌柄黄白色未变成灰白色前,用锋利的小刀从菌柄基部紧贴近厢面处割去,割菇动作轻巧麻利,避免厢面土层松土,影响其他小菇生长。采回的鲜菇及时削土或剪掉泥土,装箱冷藏保鲜。可鲜销或加工做成冰冻货,或用烘干设施烘干销售。
6、虫害防治
羊肚菌出菇期间,容易遭受蛞蝓舔食为害,可在羊肚菌原基分化前,厢面湿度调节至80%后,用菜籽饼粉4~5kg/667m2,均匀撒施于羊肚菌田中,可以有效防治蛞蝓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