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产业1 600.jpg

“无野菌,不云南。”这句话道出了野生食用菌在云南食用菌产业中的主导地位。多年来,我省几代科学家不懈努力,以强劲科研支撑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以野生食用菌为主的云南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2020年,全省食用菌产量65.9万吨,产值242.82亿元,以排名全国第18位的产量,实现全国排名第2位的产值,这其中,科技功不可没。我省多位专家认为,丰富种质、强劲科研、产业基础、政策扶持,这些是云南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的“底气”所在。走特色、高效发展之路,云南“云菌”产业的美好愿景并不遥远。

野生菌产业 600.jpg

资源得天独厚

野生菌是特色更是优势

“云南的食用菌由野生食用菌和栽培食用菌构成。从产量上来看,虽然云南不是食用菌大省,但野生食用菌是云南的特色和优势,在全国影响很大,对我省的食用菌产业贡献最大。”说起“云菌”,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所副所长李树红如数家珍。

云南独特的气候及物种多样性,孕育了丰富的野生食用菌,其资源种类和生物量居全国之首。目前,野生食用菌有记载的达900多种,市场上常见的200多种,大宗交易50多种,全省野生食用菌年自然产量50万吨以上,年贸易量20万吨以上。目前,云南野生食用菌约占全国野生食用菌市场份额的70%,其中“四大名菌”(松茸、块菌、牛肝菌、鸡油菌)占全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中国产量的三分之二。香格里拉松茸、丽江羊肚菌、楚雄牛肝菌、大理鸡枞、滇中干巴菌等一批地理标志性产品声名响亮,具有较强竞争力。据了解,目前云南大多数野生食用菌在5小时以内基本可以完成所有初级交易进入冷链。云南作为世界野生食用菌主产地和出口地的区域优势已稳固下来,并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区域。

在栽培食用菌方面,香菇、双孢菇、平菇、黑木耳、草菇、金针菇、杏鲍菇、姬松茸等是我省栽培食用菌的大宗种类。依托独有的气候条件,云南进行食用菌栽培具有比较优势,在非人工控温条件下可实现食用菌的周年生产,这是我国其他地区无法达到的。在立体气候条件特别是产业政策推动下,云南形成了滇西、滇南、滇中错季木耳主产区,滇中错季平菇主产区,滇中和滇西错季香菇主产区,其中错季木耳是云南发展最快的栽培食用菌。“经过近40年的产业化发展,云南食用菌产业已初步形成野生食用菌一枝独秀、栽培食用菌稳步发展的格局。”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赵永昌总结。

保护利用并重

野生菌科技支撑全国最强

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云南已成为全国野生菌科技支撑最强的省份。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云南省农科院、云南热带作物研究所、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相关单位在野生菌系统分类、资源保护、菌根合成、引种驯化等方面取得众多科研成果,在野生菌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成果转化应用有力助推了云南食用菌产业发展。

目前,云南建成了全国第二大野生菌标本馆,保存标本10万余份;建成了野生菌种质资源库,保存菌种500余种、1.5万余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虫草标本馆,保存虫草菌种近500种、标本2万余份。“建立平板子实体出菇快速评价资源体系,驯化出具商业化栽培潜力的菌株50余株;在省内首次驯化并商业化栽培白肉灵芝,首次发明了羊肚菌栽培用菌株交配型检测技术;研发多种块菌多寄主合成技术,建立了合成菌根苗百亩栽培示范基地;首次提出菌根食用菌微生态干预促繁技术并在干巴菌、牛肝菌、块菌促繁中应用,有效增加菌塘数提高产量。”赵永昌介绍,作为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及昆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所开展的块菌生态修复及资源恢复技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在陆良、贡山、永仁、永胜、玉龙、泸西等主要产区试验示范面积突破万亩,每亩林地年增收1000元至2500元。在石漠化地区进行块菌苗种植500余亩,有100余亩开始有块菌长出,实现了块菌、坚果、生态治理“三丰收”。

此外,科技强力支撑,云南珍稀食用菌栽培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绩:黑木耳种植规模超过2亿袋,产量高、出菇期长、品质优;由云南科学家驯化栽培成功的白参子实体朵形大、产量高、粗纤维含量低,有特殊香味;云南既是全国最大的姬松茸产区,也是生产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开创性地利用圆叶杨栽培羊肚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羊肚菌的大田生产,即使在全国掀起羊肚菌大田栽培高潮的今天,云南仍是全国羊肚菌栽培的主产区之一,一年中8个月以上有鲜羊肚菌产出,是全国鲜羊肚菌供应最长的省;由云南热作所首次驯化栽培成功的暗褐网柄牛肝菌已有产业化产品;育成一批适宜云南错季栽培的香菇、平菇、木耳品种,集成了工厂化制棒、生态化分散出菇的错季栽培模式,促进了栽培食用菌高质量区域化发展。

扬优势补短板

走特色高效发展之路

“野生食用菌是云南的特色和优势,但专业市场建设不规范还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目前云南野生食用菌还处于农民、菌商、企业和市场‘自行链接’‘无序生长’的状态,未能形成资源有序利用的良性循环;野生食用菌产业无行业标准,绝大多数种类无产品标准;云南野生食用菌仍停留在鲜货和干货流通上,产品单一,缺乏深度开发的功能性保健品和食品,附加值没有被充分挖掘;部分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驯化研究的深度和产业化保护的力度不够,支撑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欠缺;虽然云南有发展栽培食用菌的自然优势,但适宜云南不同条件(气候、原料)的栽培种类和技术缺乏。”把脉“云菌”,我省多位专家坦言,云南要从食用菌资源大省变为产业大省的路还很长。但是,立足丰富的特色资源禀赋、良好的产业基础、巨大的产业体量及人文环境,云南有必要、有条件、有能力将“云菌”打造成千亿元产业。

如何既保护好资源,又开发好产业?“云南的立体气候及山多平地少的特点,决定了云南食用菌产业不能走生产规模扩大的路,必须是稳定野生食用菌产量提质增效,着力发展可栽培食用菌。”赵永昌认为,“强化政策支撑引导,加快出台省级野生菌专项发展规划和保护利用政策,加快野生菌地方目录、入食标准及产业标准等体系建设。同时,加强资源科学利用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对现有林地开展科学管护实现林菌和谐共生,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服务,加大云南特有优良菌种栽种推广应用,提高‘云菌’核心竞争力。”李树红提出。

坚持保护和利用并重,坚持以科技强力支撑,坚持走特色高效发展之路。未来,众手浇灌下的“云菌”必能擦亮品牌,真正香飘云岭大地。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