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采摘枇杷
宝兴县地处雅安北部,自然资源丰富。大熊猫、中药材、野生桂花群……这些都是宝兴县引以为傲的自然资源。
20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退耕还林工程,让宝兴县的农民从以粮为主、开山种地、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方式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要种什么、怎么种?成了所有人关心的问题。
如今,宝兴县出产的枇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宝兴新招牌,也成为宝兴县退耕还林后的一座“绿色银行”。
告别广种薄收
种下希望之果
宝兴县五龙乡,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农耕方式。
以农为本,土地是用来种庄稼的。
村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大地上种植着玉米、洋芋等传统作物……年复一年的种植,使得水土流失愈发严重,土地更加贫瘠,面对广种薄收的山地,生活艰难。
修复和保护生态是村民们的唯一选择,退耕还林便是改变的开始——
1999年11月,宝兴县启动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五龙乡自然在其列。
耕地退下去了,树就要种上来。
种什么树、什么样的树才能让老百姓切切实实享受到退耕还林的实惠?这是大家当时日夜思考的问题。
“一开始,我们做了许多尝试,栽植的多数以生态林木为主,经济林占比少,少量的花椒、核桃、板栗都未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宝兴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为了让种下的林子成为“绿色饭碗”,当年可没有少下功夫。
五龙乡地处山区,气候温和偏干,光照充足,是县内少有具有干热气候特点的乡,特别适合发展干果、水果产业。
穆坪镇,地处宝兴县东南部,气候表现为春迟、秋早、夏短、冬长,四季明显,相对湿度大,有效积温明显不足,日照少、无霜期长,以亚热带为基带的山地气候复杂多样,较适宜种植枇杷等经济林。
通过反复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宝兴县林业局发现,无论是五龙乡还是穆坪镇,都是适合种枇杷的好地方。
于是,结合五龙乡和穆坪镇实际,宝兴县因地制宜,在五龙乡东风村八、九、十组和穆坪镇新宝村两河组换植枇杷。
种植枇杷,每亩补助500元。县林业局的技术人员来到林间,手把手将枇杷种植的技术传授给老乡。
这一种,就种了20年。
一棵棵枇杷树在陡坡耕地、荒山上扎根成长,使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空气更好了、环境越来越美了。
枇杷
枇杷带来效益
老乡喜上心头
11月的五龙乡,果农们依旧没有闲着。这会儿正是疏花、上肥料的时候。
“要把这个工作做好了,来年的枇杷才能有好的收成。”从事枇杷种植的果农们都知道这个道理。
最初换种枇杷时,果农们都抱着尝试的心态。
经过20年的发展,枇杷产业已发展为五龙乡和穆坪镇果蔬产业的支柱。
目前,五龙乡已种植枇杷14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地内种植400余亩。2000年—2004年间,穆坪镇在退耕还林地块种植枇杷170亩。
从400到1400,数字增长的背后,是枇杷给果农们切切实实的经济效益。
枇杷主产区为五龙乡的东风村格达桥和穆坪镇的新宝村两河口。
五龙乡种植枇杷以格达桥大叶枇杷为母本、成都龙泉驿“大五星”作父本,精心培育而成,既保持了“大五星”汁多肉厚的特性,又增加了枇杷原种的抗劣性能,更有宝兴野生枇杷独一无二的酸甜风味。
而穆坪镇种植的五星枇杷,因口感好、果实大而远近闻名。每逢枇杷成熟的季节,很多外地游客都会慕名而来,大规模地采购宝兴枇杷。
今年仅五龙乡,全乡枇杷产量75万公斤,产值1800万元,枇杷种植户人均增收2万余元。
果子好,还要把果子的名声打出去。
从2017年开始,五龙乡每年都会举行枇杷采摘节,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了第三届。通过现场体验摘枇杷、吃枇杷、枇杷王评选等活动,让游客亲身体会宝兴枇杷的优良品质,打造宝兴品牌。宝兴枇杷还曾前往上海参加农特产品展览。农户通过微信、淘宝等网络终端自主销售枇杷,同时还开辟了电商销售渠道,引进京东生鲜、邮政等大牌电商加入。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20年来,宝兴县通过因地制宜种植经济林,既保护了生态建设,又进一步改善了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既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又促进了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宝兴县林业局工作人员说。
而退耕种植经济林的方式,也得到了广大林农的认可。在2018年开始的新一轮退耕还林中,经济林成为林农青睐的对象。
据宝兴县林业局给出的数据,在新一轮退耕还林中,全县2400亩退耕还林,藤椒和黄柏的种植占据了总面积的绝大部分。
“经济林种植,已经成为了林农的首选。”宝兴县林业局工作人员说。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鲁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