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胸蛙养殖市场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目前棘胸蛙养殖市场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良种资源缺乏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
随着棘胸蛙养殖技术的日趋成熟,养殖规模日益扩大,然而目前养殖主要通过野外捕捞,就地养殖,缺乏科学选种、繁育亲本群体过小、亲本多次重复使用、近亲繁殖等等,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种质退化,导致棘胸蛙抗病性弱、环境适应性差、生长缓慢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石蛙的养殖效益,制约了棘胸蛙的推广养殖。棘胸蛙在中国南方八省均有分布,其地理群体间遗传分化明显,各自然分布区栖息环境、气候条件的千差万别,地理群体遗传背景资料严重缺乏,这严重影响到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棘胸蛙市场需求旺盛,在缺乏足够良种的背景下,野生棘胸蛙也因此被大量捕捉,严重影响到野生资源存量,现在迫切需要进行棘胸蛙的良种选育研究。
(二)规模化养殖疾病频发
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和养殖用地与人工成本的不断攀升,目前养殖过程中,养殖密度不断增大,以及各种药物的随意使用,导致养殖棘胸蛙产生一定耐药性,养殖过程中疾病频发,目前棘胸蛙养殖过程中出现各种寄生虫性疾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舌杯虫病、锚头蚤病);细菌性疾病(腹水病、红腿病、细菌性出血病、烂鳃病);霉菌性疾病(水霉病、鳃霉病);营养环境疾病(气泡病、肠胃炎、烂皮病、重金属污染)等等,严重影响石蛙养殖经济效益,严重制约石蛙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苗种问题迟迟难以解决
苗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特种养殖发展的技术瓶颈,大量优质苗种的获得是决定规模化养殖成败的关键。文献报道石蛙产卵量很高,一只成年种蛙一次能产卵上千粒甚至几千粒,然而我们经过几年石蛙养殖繁殖总结发现种蛙产卵平均在200粒至300粒左右,一次能产卵300粒以上的很少,每对种蛙一年产卵量大约在500粒左右。因此需要大量的石蛙苗种,就需要培育大量的种蛙,石蛙养殖周期较长,见效时间长,要达到作为种蛙的条件至少需要从蝌蚪培育三年,以上原因导致种蛙数量很难短期大量补充(图2)。
图2 棘胸蛙蝌蚪养殖区
(四)传统饵料养殖成本高,推广困难
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性状,动物的摄食行为及其对食物的偏好性直接影响着养殖业的生产成本和收益。传统棘胸蛙养殖以黄粉虫、大麦虫、蚯蚓等为主要饵料,在养殖过程中,受黄粉虫,大麦虫、蚯蚓大小对石蛙的适口性、黄粉虫和大麦虫价格较贵、黄粉虫和大麦虫投喂局限性(黄粉虫遇水即死,阴雨天无法投喂)以及黄粉虫大麦虫营养不均衡(单纯投喂黄粉虫大麦虫的石蛙容易出现“花肝”与“黑肝”)等因素的影响,棘胸蛙的规模化推广养殖一直存在困难。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棘胸蛙的基础配合饲料,并配以当地农村易得且廉价的瓜果蔬菜作为辅料进行投喂,既确保石蛙的营养需求,又能提高农村易得的瓜果蔬菜的附加值,促进农民致富,完善和推动棘胸蛙规模化养殖。
(五)同步发情难,受精卵成活率低
目前棘胸蛙养殖还是以家庭养殖为主,缺乏相关技术与资金投入,主要进行自然繁殖,导致石蛙雌雄发情不同步,受精率低下,大量精子或者卵子被浪费,从而导致石蛙蝌蚪出苗率很低;另外石蛙蝌蚪出苗以及变态期,由于环境控制不好或者营养条件无法满足导致蝌蚪及变态期石蛙大量死亡,最终的结果就是石蛙养殖成活率一直在30%以下。以上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棘胸蛙大面积推广养殖。因此通过野外考察棘胸蛙生态习性,特别是繁殖期生理特性,控制繁殖期棘胸蛙生存环境的光照、水流、声音、温度等因素,促进棘胸蛙的同步发情,提高受精率;另外我们将通过仿生态环境调控和营养调控模式提高蝌蚪变态成活率,并配合饲料研发,完善棘胸蛙养殖技术,推动棘胸蛙规模化养殖就显得迫在眉睫了(图3)。
图3 棘胸蛙成蛙养殖区
(六)缺乏养殖标准,市场鱼龙混杂
棘胸蛙作为新兴的养殖品种,深受广大养殖户的喜爱,然而目前棘胸蛙养殖却呈现缺乏监管与定位状态。市场养殖以个体户养殖为主,缺乏资金与技术投入,抗风险能力差;在棘胸蛙养殖用饵料多样,包括黄粉虫、蝇蛆、蚯蚓、以及部分小型昆虫等,但是饵料的培育过程却缺乏监管,例如直接用猪粪培育蚯蚓,然后给棘胸蛙食用,很容易导致棘胸蛙染病,无法确保将棘胸蛙作为绿色产品提供给市场;棘胸蛙产品上市过程中,对于棘胸蛙体内寄生虫,营养成分都都缺乏基本的检测与监控,造成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另外棘胸蛙属于林下经济动物,其驯养及上市过程,还存在众多限制因素,这也严重限制了棘胸蛙的规模化养殖与推广。
(七)消费模式单一,缺乏产品多样性
棘胸蛙养殖方兴未艾,养殖产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且目前主要养殖户主要以销售商品蛙为主,很少销售种蛙或者蝌蚪,产品的深度开发与加工更加缺乏研究,目前市场棘胸蛙消费模式主要是鲜品直接消费,这远远不能发挥棘胸蛙巨大的药用食用价值,亦不利于棘胸蛙产业链的延长以及棘胸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棘胸蛙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应对策略
(一)加大政策投入,促进棘胸蛙产业流通
棘胸蛙属于典型的林下经济品种,也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棘胸蛙生存条件苛刻,养殖场基础建设投入较大,在棘胸蛙的生产与流通过程中,需要加大政策投入,筹集资金,协助养殖户建设和改造养殖条件,同时简化养殖相关手续的办理(如驯养证),确定棘胸蛙驯化养殖管理部门,制定棘胸蛙流通政策,确保棘胸蛙养殖成品的市场顺利流通,促进棘胸蛙产业发展。
(二)培育棘胸蛙养殖龙头企业,
带动棘胸蛙健康养殖龙头企业在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过程中往往起到关键性作用,通过培育一批有规模、有创新意识、对产业发展定位清晰的棘胸蛙养殖龙头企业。并通过相关资金与政策配套,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的能力,对于促进棘胸蛙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例如利用龙头企业自身发展优势,采用公司+农户模式,通过公司的技术输出与产品回购,既促进棘胸蛙产业的做大、保障养殖户利益,又能减少龙头企业资金投入,提高资金利用率。其次,龙头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加快棘胸蛙养殖技术的改进、棘胸蛙产品多元化的开发及棘胸蛙消费市场的推广,促进棘胸蛙产业的做大做强,走上棘胸蛙养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再次,龙头企业通过带领养殖户成立相关合作社与协会,作为上连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下联科研单位进行技术攻关的关键纽带,促进养殖产业的又快又好发展。
(三)加大科研投入,挖掘棘胸蛙种质资源优势
棘胸蛙作为一种集药用与食用于一体的重要养殖品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八省,其自然分布区栖息环境、气候条件的千差万别,地理群体间遗传分化明显,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棘胸蛙种质资源研究,挖掘资源优势,培育适合保种驯养的棘胸蛙新品种将对棘胸蛙的规模化,可持续化养殖产生积极的意义。目前英德市盈信农业有限公司已从全国收集7个野生棘胸蛙地理种群(浙江、福建、广西、湖南、广东等省),并进行了英德市的保种与繁育,分析其生长特性与遗传多样性,旨在挖掘种质资源优异的天然群体进行驯养和本土保种与选育,培育出具有较大生长潜力并符合本地养殖的棘胸蛙品系,最终推广优良棘胸蛙品种,实现规模化的生产。
(四)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协同创新
要真正实现棘胸蛙的规模化,高效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需要从各方面着手,包括研究棘胸蛙的营养需求、生理特征、种质特性、养殖模式、管理方式、产品加工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对重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进行联合攻关,集中2个单位优势,协同创新,达到各个突破、整体开发的效果;协助企业培养一支科技力量较强,人才队伍较为稳定的科研队伍,培养企业创新意识,促进石蛙养殖长久健康发展。同时更好的搭建校企之间的桥梁,更好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吉山花瑶钟建荣]
(五)建立石蛙养殖与上市标准,规范市场行为
近年来,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基于质量安全的生产建设体系也越来越被政府和企业所重视,实现企业产品的过程标准与上市标准对于提升“菜篮子”产品整体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标准化生产是以规模化经营为基础的,通过规范石蛙养殖与上市标准、标准化与品牌化有机结合,利于进一步打造棘胸蛙养殖品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升棘胸蛙价值空间(图4)。
图4 棘胸蛙鲜品销售柜
通过标准化与品牌化的结合,大蒜“物联网”的顺风车,建立养殖流程实时监控标准养殖系统,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利用“互联网+”思维促进棘胸蛙的高效推广,也规范市场行为。
福建石斑鱼产业概况及产业发展形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