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

7月18日,国家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若尔盖团11家科研单位的专家一行,齐聚若尔盖县现场调研,了解近年来该团对粮油、中药材、畜牧产业等特色产业的帮扶进展,一个个新品种、新模式在当地的成功落地,令专家们倍感欣慰。

未命名-1.jpg

专家一行在若尔盖县调研。

示范新品种 助力“农牧旅”

当天,在蓝天白云映衬下,若尔盖县白河牧场的万亩油菜基地格外壮观、美丽,迎来了一批批游客。然而,专家们的目光却聚焦到一个仅有5亩地的油菜新品种筛选基地。

国家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若尔盖团团长、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李浩杰介绍,近两年来,该团在白河牧场示范种植了包括彩色油菜在内的30余个在平原地区亩产达200公斤以上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以筛选适宜若尔盖县种植的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和观光油菜品种进行推广。

“以前,我们为了节省成本,有1.5万亩种的是白菜型常规品种,因为这样可以自留种,但是产量太低了!我们希望专家筛选一些在高原高海拔地区亩产能达到100公斤以上的油菜品种进行推广。”白河牧场财务部部长李静说,“同时,我们的油菜基地在花开时节对游客开放,有一笔门票收入,还可以销售蜂蜜等产品。我们这里的油菜花期仅有1个月,迫切需要专家为我们筛选一些花期较长的油菜品种进行规模种植,延伸旅游产业链。”

青稞是高原地区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农牧民的“生命之粮”“致富之粮”。此时,若尔盖县求吉乡嘎哇村的一片青稞正值灌浆期,专家们一边仔细查看,一边赞许其良好长势。

原来这都是正在筛选的青稞良种。阿坝州农科所青稞岗位专家、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阿坝综合试验站站长张云书说:“今年4月,我们在这里开展了4.5亩青稞新品种生产试验,试验品种14个、系列品系4个,通过试验,鉴定各青稞新品种在本地的适应性、抗病性、丰产性,从中筛选出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同时全程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在高原地区,丰美的草料是牛羊的基本口粮。怎样种出优质的牧草?这让科技特派团若尔盖团的专家们煞费苦心。今年,在若尔盖县唐克镇的黄河流域园区就示范了一种名叫“梦龙燕麦”的优质牧草新品种。如今,长势郁郁葱葱的燕麦已铺起了一片广阔的“绿毯”。

“我们利用黄河流域园区人工饲草基地建设的一个子项目,在这里进行了1350亩的‘梦龙燕麦’示范种植。”省草科院生态所助理研究员杨思维说,“‘梦龙燕麦’可亩产鲜草2200公斤、产干草700公斤,按干草2元/公斤计算,亩产值可达1400元,而成本仅六七百元,种植效益不错。此外,‘梦龙燕麦’适应高原气候,产量高、营养品质高。”

若尔盖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草业股职工向金华说:“这千亩‘梦龙燕麦’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们的牛羊越冬草料的不足,待收获以后我们将发放给牧民,可供3000头牦牛冬春季5个月补饲使用。”

推广新模式 种养多挣钱

7月18日,巴西乡业主李巧兰的种植基地,大黄正在开花。这里是专家们全程指导打造的若尔盖县首个唐古特大黄标准化种植基地,今年10月将迎来投产。

“ 唐古特大黄,每亩可收3000—4000公斤块状根茎药材,这几年行情相对稳定在3.2—4 元/公斤,亩产值可达上万元,而5年的投入,每亩仅在4000元左右。”李巧兰说,“我在5年前经专家指导育苗移栽、按标准化技术要求种植了200多亩。同时,我还提前跟药材公司签了订单。”

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站站长、绵阳市农科院中药材所副所长戴维介绍,若尔盖县农牧民种植唐古特大黄多年,但是栽种以后任其自然生长,管理粗放,严重影响了大黄品质和产量。从2018年开始,专家团队制订了《川西高原唐古特大黄规范化种植技术》,集成了一套包含种植生态环境条件、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轮作等内容的川西高原唐古特大黄规范化种植技术,指导业主标准化生产,同时,为业主筛选适合在大黄基地轮作的牧草(以便5年后大黄换地后种植牧草),还筛选了若尔盖县几十份大黄种质资源,帮助业主于去年建起了大黄优质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记者在与若尔盖团专家随行调研中还了解到,通过专家的指导,一种“放牧+补饲”的牛羊养殖新模式正逐步为当地业主和牧民接受。

在7月18日的调研中,绵阳市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副所长周爱民代表绵阳市农科院向牛羊养殖业主马东拉海赠送了1吨饲料,用于补饲。

“以前,业主养殖的藏绵羊,纯放牧、纯吃草,能量蛋白不够,羊羔要喂一年多才能卖。”周爱民说,“自从我们对业主进行帮扶以后,向业主推荐了‘放牧+补饲’的养殖模式,一方面让羊吃青草,一方面补饲富含矿物质、维生素等含量丰富的全混合颗粒饲料,提高藏绵羊的生长速度,实现当年羊羔当年卖。”

此外,马东拉海还养了1000多头牦牛,如今也在专家指导下采用了“放牧+补饲”的养殖模式。“牦牛在暖季完全可以不吃一颗饲料就能把草变成肉;而在冷季,不进行补饲就会掉膘,最高可以损失掉体重的25%。过去由于牦牛养殖户思想观念没有转变,牦牛一度陷入‘暖季长点肉,冷季又饿瘦’的怪圈,通常要7至9年才能卖商品牛,并且在‘靠天养畜’模式下,农牧民大多只能喂架子牛卖给别人去育肥,这就少赚了一截。”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彭全辉说,“近两年,若尔盖县建起了饲料厂,我们课题组也拿出了牦牛补饲的饲料配方,让业主采用‘放牧+补饲’的技术模式,保证牦牛在冷季少掉膘甚至不掉膘,在暖季来临时牦牛就能快速地‘装’上肉。而且,这种技术模式可从小牛犊一直喂到出栏屠宰,大大缩短出栏周期。”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