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6月4日电(记者尚昊 朱昊晨)初夏时节,莲田里一一风荷举,几尾鲤鱼在莲叶下自由穿行。从所在乡镇驱车12公里,记者来到了眼前这个名为瑶村的赣南山村。村口的一大片莲田中,几位村民忙碌不已。
“两年前,这片莲田还是撂荒地,现在已经是村子的产业基地了。”村民郑小燕和记者分享着村子的变化。
瑶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吉埠镇,位置偏远,全村303户1326名村民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145人。
“脱贫攻坚”——谈及这项工作,已经担任村支书16年的刘道赠直言“责任很大,困难不少”。
瑶村群山环绕,不过于当地人而言,青山绿水却曾是令人绝望的穷山恶水。“我们的水田都是梯田,很分散,机器开不上去,全靠人工。现在市场上水稻价格不高,算上农药、肥料一年一亩地还要亏不少。”郑小燕说。
种植水稻费时费力又亏本,村里又没有什么致富项目。在这种情况下,瑶村的年轻人们陆续走出大山,不少老人也随着子女在外安家。
行走在瑶村,道路两旁的房屋大多关门闭户。“现在住在村里的村民多是五六十岁的留守老人。”刘道赠说。
由于缺少劳动力,村子的100余亩土地就此撂荒,这一荒就是近十年。“村子总得有人守啊,我们年纪大了,当家的又常年生病,种不了地,只能养几只鸡鸭。赚钱从不想,日子能过下去就可以了。”61岁的贫困户蒋九秀说。
一边是土地撂荒,一边是留守村民无事可做——这成了瑶村脱贫的大难题。千头万绪如何着手,让全村上下伤了不少脑筋。
“其实村子里的撂荒地是很优质的水田,水源充足、水质较好,落差小、便于蓄水,也不受周围水库泄洪的影响。”刘道赠说。
用什么把“荒田”转化为“良田”?在对周边市场进行调研之后,瑶村决定将莲子种植作为特色产业来培育。
“莲子是很健康的食品,清心解热。在家乐福这种连锁超市,一斤莲子的批发价就有30多块钱,就连一斤莲蓬也能卖到3块钱,价值比水稻高很多。”种植大户、莲子产业带头人廖振荣说,“种植莲子只需要简单的下肥和拔草就可以了,也比较适合年龄大的‘老表’们做。”
得益于产业扶贫政策的落实和镇村的牵线搭桥,在廖振荣的带动下,2016年底,莲子产业基地在瑶村落成。基地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流转闲置土地,103户农户从中受益。
“一亩地种水稻的话一年亏50块钱,租给基地一年租金就有400块钱收入。”蒋九秀说。
更重要的是,莲子产业基地的落成也为蒋九秀和不少留守乡亲在家门口提供了一份工作。现在,蒋九秀在照顾家庭的闲暇之余也常常来到莲田做些农活,下肥、拔草、采莲子这些工作并不繁重,一名女劳力出一天工可以领到80元工资。
“上个月去的比较多,赚了2000块钱,很满意。没想到六十多的人了还能赚钱。”蒋九秀说。
为了提高莲田的产出效益,产业基地引入了“莲田养鱼”的立体种养模式,投放了6000尾鲤鱼和鲫鱼。“莲子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可以作为鱼饲料,鱼粪也为莲子提供了有机肥。”廖振荣说。
作为产业带头人,廖振荣还计划着在村里成立莲子产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莲子养殖,一起耕作致富,目前已有几户村民回乡操起了种植的老本行。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连接瑶村的出村公路已在修缮和拓宽之中,交通的改善使得莲子能够更快地出现在城里人的餐桌上,为瑶村人脱贫致富提供了更多的信心。
“目前,瑶村已退出贫困户16户63人,2018年将实现全部脱贫。”刘道赠说。
六月,莲田中青翠的莲蓬已渐成熟,缕缕清香沁人心脾;莲田外,廖振荣和蒋九秀等几位村民正在为修筑一条机耕道而忙碌着。
“月底就可以采摘莲子了,今年会是一个丰收年。”廖振荣笑着说,“等合作社成立后,会有很多‘老表’们回到村里,到时候瑶村就更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