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22日电 (杨鹏)在郁郁葱葱的龙泉山东部尾端,中江丹参、中江白芍承天地之灵气,接山水之精华,成就了道地品质。中江丹参,表皮红亮,木心细小,特别是丹酚酸B含量高,是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的良药;中江白芍,质地坚硬,品质上乘,有“银心白芍”美誉。
现代园区。中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贫困户脱贫,短期靠政策、中期靠就业,长期靠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根本,中江县依托道地药材千年传承、坚持生产加工集聚、三产融合发展,抢抓脱贫攻坚机遇,大力发展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2020年中江县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被省政府命名为“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研发中心。中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该园区位于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重要节点,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中药材基地。该园区幅员面积47平方公里,涵盖2个乡镇7个村,核心区1.1万亩,带动全县种植12万亩。园区坚持中药材加工传承与创新并重,传承特有“发汗”工艺,创新开发丹参白芍系列精深加工产品,饮片、膏剂、颗粒剂、针剂等应有尽有,实现加工产值4.7亿元。
该园区高标准基地的建设促使中药材机械化生产率提高到52%,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信息化的应用随处可见。公共服务平台川北道地中药材交易中心为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3年6大免费共享服务,包括规划种植、标准化初加工、检验检测、全程追溯、标准化仓储及金融担保、电子商务,形成中药材产品产、加、销、储整体供应链。
道地中药材芍药花海。中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诗经》中有一篇《溱洧》的诗歌写道:“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芍药以“美丽动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花语,千百年流传下来,使得芍药已经成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成为中国的爱情之花。
随着近年衍生的芍药鲜切花产业逐步成为市场新宠,尤其中江白芍,其为重瓣花,花型大,香味淡雅,深受青睐。中江县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大力发展中江芍药,依托园区芍药花海建成“中江芍药谷”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并连续成功举办了9届芍药花生态旅游节,实现旅游收入6800余万元。
按照“新村跟着产业建,产业围着新村转”的思路,在辑庆镇尖寨村这个中药材传统种植区,新建起芍药小镇——“云上和睦”,将易地搬迁户(贫困户)、土坯房改造户、地灾搬迁户聚集在一起,统规自建,既节约了建设用地,又完善了配套设施,群众的获得感大为提升,三产纵向融合与产村横向融合使得中药材产业生命力更加旺盛。
为科技创新而建的“科创园”把传统中医药元素和现代科技力量完美融合,成为园区璀璨的明珠。该园区长期与川农大、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成立的“中江县道地中药材研发中心”拥有专家团队1个,现有固定成员12人。四川农业大学张利教授作为二级岗位专家、博导,扎根中江从事中江丹参、中江白芍研究近20年,已选育“川丹参1号”“川丹2号”“川芍1号”“川芍2号”等4个品种,完成“川丹参1号”全基因组测序、芍药特异分子标记等工作,其编著的《丹参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江县新建中药材种源高效繁育技术中心,开启“川药”组织培养苗大面积生产推广的先河。随着中江丹参、中江白芍荣获“原产地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双标认证,品牌价值逐年提升,信息化赋能实现中药材全程可追溯,保障双标产品稳定高质量输出。
产业驱动联农带农,中药材园区为中江百姓搭建通向共同富裕的“高速路”。该园区内拥有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家庭农场68家、产业化联合体2个,带动农户6389户,占园区农户数量的82%,产业参与度极高,主要以“公司+专合社+农户”等方式联农带农,建立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集体反哺得股金、订单生产赚现金、委托经营赚酬金的“五金”利益联结机制。就近吸纳1000余人务工,人均年务工收入达15000元以上,预计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582元,较2020年全县水平高34%。
乘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东风,四川省四星级龙泉山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正大踏步向省五星级园区乃至国家级园区迈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