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走进庆云县常家镇西柳村,村头16个白色大棚格外引人注目。盐碱地上建起这么多大棚,主要从事种植还是养殖?笔者带着疑问一探究竟。

广西养蚂蚱致富_致富经蚂蚱_养殖蚂蚱视频

一进大棚,黑压压的蚂蚱映入眼帘,饲养员李书霞正在棚内投喂青草,不到半个小时,200余斤青草就不见了踪影。

“你可别小看这些蚂蚱,这可都是宝呀!”见到笔者,西柳村党支部书记刘欢迎说道。据刘欢迎介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蚂蚱养殖具有低成本、低风险、低门槛、产量高、收益高、附加值高等“三低三高”的特点。联想到村里闲置的40余亩盐碱地,刘欢迎一下子找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的突破口。

采访过程中,刘欢迎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每棚年可出蚂蚱4茬,每茬产量800斤左右,蚂蚱的养殖成本是5元/斤。我们与龙头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保底价是12元/斤,基本可以卖到15元/斤,每棚年经济效益近5万元、净利润至少也能达到3万元。”蚂蚱虽然收益高,但是如何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倍增?

刘欢迎继续向笔者介绍,为解决村集体资金少的难题,西柳村蚂蚱养殖基地采取村集体土地入股、家庭农场经营的模式,每年家庭农场按20%的比例向西柳村委会发放分红。“西柳村现有蚂蚱养殖大棚16个,年收益48万元左右,可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近10万元。”说起自己发现的这个致富商机,刘欢迎不禁乐开了花。

既然蚂蚱产业具有“三低三高”等优势,那么如何将它做大做强呢?据了解,常家镇抓住乡村产业振兴的牛鼻子,联合西柳村附近7个行政村成立了飞蝗腾达党建联合体,在西柳村蚂蚱养殖基地周围又规划了130亩设施用地,拟扩建100个养殖大棚,采取基地建棚,其他村庄提供蚂蚱草料的联合模式,7个村庄抱团发展蚂蚱养殖产业。

“蚂蚱养殖不仅为西柳村集体经济发展找到了路径,也让党建联合体产业发展破题看到了希望。我们创新实施‘3+X’养殖模式,由镇政府牵头主动带领联合体成员村与农业银行、孟氏集团对接,三方建立‘银行+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每个成员村在养殖基地可认领6个蚂蚱大棚,每年可实现成员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常家镇党委书记李月柱满怀信心地说:“下一步,我们以蚂蚱养殖产业为核心,以党建联合体为抓手,以实现集体经济、村民收入双增收为落脚点,将蚂蚱养殖打造成常家镇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贺莹莹 通讯员 王洁令 刘桂岭 报道)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