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 h1" tabindex="0" aria-label="正文区,搭建连心桥 铺就繁荣路——“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甘肃参会代表谈国际科技合作新愿景" aria-autolabel="true">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
时值晚秋,嘉陵江畔依旧满目苍翠。
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于11月6日在山城重庆开幕。本次科技交流大会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重庆市人民政府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来自8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0多名重要外宾和国内近500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出席大会。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取得了沉甸甸的成就。10年来,甘肃发挥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一步一步迈上新台阶。
匈牙利国会副主席雅高布·伊什特万在开幕式的致辞中提到,中国—匈牙利技术转移中心从最初在重庆开展业务,到现在中心与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山东等地的科技服务机构,合作搭建了面向匈牙利的国际科技区域协作网络,累计举办14场中匈项目对接会,组织各类洽谈合作130余次,促成23个项目合作签约,11个合作项目落地实施。
甘肃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富荣应邀参加本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他说:“这是一场科技的盛会,是一个交流的平台。科技创新合作是本次大会的主题之一,甘肃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枢纽省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作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甘肃省科学院在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关键技术、乏燃料后处理关键设备制造、巨磁阻MEMS传感器、地质灾害防治与矿山环境修复、农牧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生物反应器研发、文物遗产大数据采集技术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建成一些省内和全国先进水平的装置和高科技产品,积蓄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
“新时代新使命,甘肃省科学院将以实施强科技行动为牵引,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协同贯通,聚焦‘高精尖’推动各研究领域向‘小而专’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切实以高质量科研创新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 陈富荣说。
近年来,甘肃省科技厅坚持以全球化视野谋划科技创新,用足用好“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注重项目、平台、人才的整体贯通,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完善科技对外交往布局。
在谋划和发展过程中,省科技厅坚持把平台基地作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载体,建成国合基地18家、引智基地4家、国家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2家,2家国家国合基地被科技部评估为优秀,4家国家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进入2.0计划。认定省级国合基地80家、引才引智基地21家。围绕生物质能源、食品检测、智能交通、疫病防控、金属材料、科技文化、种质创新等领域,联合共建创新合作平台10个。
除此之外,省科技厅还积极与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对接,推荐省商科所的“中-塔食品检测与研发联合实验室”、兰州交通大学的“中-俄先进智能交通技术联合实验室”申报“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借助举办中国-塔吉克斯坦科技合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契机,将省商科所与塔方建立的“中-塔食品检测与研发联合实验室”申报“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写入会议议定书,并得到中塔双方的支持。
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拥有联合国工发组织支持的国际太阳能中心,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了2500多名技术人员。同时,研究生产的太阳能移动电源、太阳能水泵、太阳能一体化路灯等具有储能功能的产品,已经在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得到规模化应用。
甘肃省科技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刘叶梅说:“我们将用足用好‘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强科技行动,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注重项目、平台、人才整体贯通,在开放合作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完善科技交流布局。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深度科技合作交流,积极培育申报‘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甘肃正在积极响应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我省科技系统从政策供给、平台建设、国际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聚焦发力,不断提升“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能力和水平,不断谱写出更多“科技+”的新篇章。(记者吴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