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人不闲。隆冬时节,土地已进入“休眠状态”,但武乡县石北乡张村种粮大户王跃华却忙碌依旧,订籽、选肥……为今年粮食丰产提供种子和技术保障。

今年51岁的王跃华是土生土长的张村人,2006年他“抖干家底”承包了邻村小良村的2700亩荒山。“俺当时就想,种粮肯定有出路。”王跃华憨憨地说。

从那时起,王跃华就开着他当时最大的“家产”——一辆三轮车住进了大山,以“大破大立”的方式建设农田,对分散的荒山进行统一规划,逐年平整。“要想多产粮,就得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高低不平、排水不畅、条块杂乱等问题。”王跃华说。

经过10余载的不辍耕耘,王跃华在2700亩干石山上开辟良田300多亩。与此同时,他整修近3米宽田间路、机耕道10多里。“机耕道、田间路的修建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以前机械设备根本去不了的地块,现在机械设备可以‘任我行’,想去哪块地就去哪块地。”王跃华说,如果说土地是农民的根,那么农业机械就是农民的“机械手”“智能腿”。走进王跃华的农机设备库,只见旋耕机、播种机、薄膜机、收割机、秸秆粉碎机……琳琅满目,从耕到种、从种到收各种农机设备应有尽有。“要是没有这些农机设备,咱可种不了那么多地。”

在多年的农业实践中,王跃华逐步将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生产过程深度融合,通过探索高效种植新技术,引进家庭农场新模式,逐步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蜕变。“要选用高产耐密抗病性好的良种,分层定位深施肥,采取高台大垄匀密栽培模式,精密播种机实现精良化点播……每个环节都要力争做到科学达标,为丰收奠基!”王跃华一脸认真地说。

为让土地更“绿”更“肥”,王跃华严格控制化肥施用量,防治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等问题,全面实施以秸秆还田为核心的土地保护技术模式。与此同时,王跃华还搞起了养殖业,从10多只羊起步,目前存栏羊已达到370多只,逐步形成了养羊生产、环境保护、资源利用、高效种植的种养结合现代农业良性循环。

土地从不辜负每一份付出。在王跃华的精心耕耘下,粮食产量稳步攀升,2019年玉米产量突破了20万斤,年收入首次突破25万元;2022年玉米产量再创新高达到23万斤,收入接近30万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王跃华说,“俺作为一个农民,就是要多产粮、产好粮,不让一分耕地撂荒,为中国人的饭碗贡献更多长治粮。”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