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丽德尔·塔帕衣
牛蛙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餐饮市场的宠儿。牛蛙养殖是一种新兴的水产养殖业。2022年,二师三十六团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牛蛙养殖企业,大力发展牛蛙生态养殖特色产业,为职工群众开辟增收致富新路子。
“呱呱呱……”虽已入秋,在二师三十六团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铁门关市大江富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牛蛙养殖基地,却是“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象。
2022年4月,铁门关市大江富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现代农业产业园,经营牛蛙养殖和红枣种植。今年,该公司建成占地100余亩的大棚牛蛙养殖基地,搭建了10个养殖大棚,共计48个养殖池。目前,第一批投放的40万尾牛蛙已经出栏销售,预计产值480余万元。
“今年我们已经出售了10吨牛蛙,主要供应疆内的农贸市场、餐饮连锁机构。”铁门关市大江富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廷谷自信地说。
选址、建棚、蛙池消毒、投放蛙苗……准备工作就绪后,准备大干一场的潘延谷在养殖初期却遇到了难题——由于新疆昼夜气候温差大,土壤环境特殊,蛙苗无法适应生长环境,存活率下降。
潘延谷没有气馁,不断探索适合当地气候和水质的牛蛙养殖方法,摸索出了一套在戈壁滩养牛蛙的技巧,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提高了牛蛙的品质和产量。
“牛蛙对温度非常敏感,我通过精选饵料、严控水温、改良土壤环境、分池养殖等办法,让蛙苗逐渐适应生长环境;在把控水温方面,根据气候及时调试,降低蛙苗的死亡率。”潘延谷说。
牛蛙吃得健康才能长的好,饲料的选择成了牛蛙养殖的关键。三十六团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牛蛙养殖不仅需要克服气候、水质等因素,在饲料的选择上也需要合理控制和管理,以保证牛蛙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潘廷谷注重科学饲养牛蛙,他通过驯食等方法饲养牛蛙采食人工饲料,改变牛蛙食活饵料习性,以解决大规模养殖牛蛙的饲料问题。
从“小作坊”养殖到规模化养殖,从“粗放式”养殖靠科技绿色养殖,潘廷谷的牛蛙产业正逐渐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
发展牛蛙养殖业,必须处理好养殖生产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为推进牛蛙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潘廷谷采用“种养结合,粪肥还田”的生态种养模式,他将养殖过程中牛蛙产生的粪便和废水等无偿提供给职工群众用于农田施肥,发展种养一体生态循环农业,不仅有利于职工群众的农业生产,还促进了团场林果业的绿色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变废为宝”的废水处理方式得到了团场职工群众的支持,潘廷谷在养殖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做法吸引了很多职工群众了解和投入到牛蛙养殖中。牛蛙怎样养殖?经济效益如何?需要哪些准备工作?……如今,前来向潘延谷咨询牛蛙养殖问题的职工群众络绎不绝。
如何做到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促进牛蛙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潘延谷经常思考的问题。他通过“公司+合作社+养殖小区(农户)”的模式推广标准化牛蛙生态养殖模式,积极与合作社合作,向合作社和养殖户提供蛙苗和饲料,进行养殖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牛蛙养殖户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再以合理的价格收购养殖户的牛蛙,为养殖牛蛙的职工群众带来经济效益,形成种养一体产业链。
“我想带领更多职工群众一起来养牛蛙,低投入、高产出,把牛蛙产业打造成三十六团的优势特色产业,大家一起增收致富。”潘延谷说。
一个产业,就是一条致富链。“下一步我想尝试增加其他水产品进行养殖,扩大养殖规模,吸引更多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品养殖产业,拓宽职工群众增收渠道。”谈到下一步发展,潘延谷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