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委构建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部署和对攀枝花发展“3+2”新定位新要求,攀枝花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揽,坚持“以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突出产业规划引领、三产互动、政策保障、联农惠农,推进芒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擦亮“川果”金字招牌贡献攀枝花力量。

一、高规引领,构建优质芒果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高水平规划。坚持“以高水平的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立足自身独特的光热资源禀赋,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产业扶贫、二滩移民后期扶持和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生态治理修复等发展需求,攀枝花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自“十五计划”开始,每个五年计划(规划)都将芒果产业作为特色农业第一产业纳入规划,先后制定出台《农业产业扶贫“十三五”规划》《攀枝花芒果标准化发展规划纲要》《现代农业(芒果)产业园发展规划(2018—2021年)》等产业发展规划。

二是高标准打造。合理布局芒果产业带,按照低、中、高海拔和局部区域气候合理布局早、种、晚熟种植区域,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绿色投入、节本增效、生态循环和标准规范为主攻方向,开展芒果基地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简称“三化”)改造。加强芒果产业重大技术攻关,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年测土配方施肥50万亩以上,有机肥施用量19万吨,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围绕芒果产业发展薄弱环节,统筹推进生产基地水网、田网、路网配套建设,近3年,整合投入各类资金8.5亿元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带动芒果产业由传统优势区向适宜的贫困地区延伸,由点状、散状向带状、块状集聚,由非优势生产区域向优势生产区域集中。建成万亩芒果标准化生产基地17个,部级芒果标准化示范园10个。

二、三产联动,激发芒果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培育农康业态。以芒果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围绕“小、特、专、精、新”等特点,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村舍变旅舍”,培育农康融合新业态。建成沃尔森芒果农庄、26度果园等21个现代农业庄园,建成“阿署达”“青松林”等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业景区17个,定期举办芒果采摘节等主题活动,不断丰富“康养+农业”产业内涵。

二是延伸产业链条。按照“生产+加工+科技”发展模式,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出台《关于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的意见》,统筹推进盐边益民、米易长坡和仁和总发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促进优势资源向园区集聚,推进芒果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成万吨冷链物流中心、10万吨芒果分选系统,初加工设施68个、冷链冷藏设施93个,芒果初加工率达到79%。建成仁和创客工贸公司、盐边远正农业,米易时光农业等一批加工企业,开发出芒果干、芒果冻干等产品,大幅提升产业附加值。

三是共享产业效益。充分发挥第一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农民合作社的纽带作用、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的基础作用,促进农户与现代产业发展有机衔接,共享芒果产业发展效益。培育了锐华农业公司、德益果品公司、鸿鹄农业公司等11家农业龙头企业,成立芒果专业合作社132家,涵盖了全市98%的芒果种植户。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针对芒果产业社会化服务,通过“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等模式,建立多层次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目前,全市芒果主要产业、与芒果产业相关的收入占果农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5%以上,常年带动周边市(州)、县(区)农民就业1万人以上。

三、多向发力,推动产业优势转化经济效益

一是内炼品质。编制《攀枝花芒果标准化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芒果生产全流程各环节标准,依托芒果规模产区,建立标准化养殖基地和有机肥料厂,形成“畜—沼—果”种养循环模式。推动芒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平台建设,形成从种植、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全程监控体系,攀枝花芒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9.5%。攀枝花芒果品牌获准国际商标注册,先后取得欧洲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登记、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芒果)质量安全示范区。

二是外塑品牌。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打造“攀枝花芒果”区域公用品牌,建立“攀枝花芒果CI”品牌识别系统,统一品牌包装,在北京、成都、上海、香港、澳门和莫斯科成功举办以“阳光的味道”为主题的攀枝芒果推介(发布)活动,采用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微博等媒体,多渠道宣传攀枝花芒果区域品牌,中央电视台每日农经、农广天地、消费主张、走遍中国等栏目先后对攀枝花芒果进行宣传,提高了攀枝花芒果知名度,取得了良好的品牌效益。

三是开拓市场。围绕“国际国内同步、线上线下并行”发展思路,着力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把芒果产业转化为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收入。按照“直供直销”和“农超对接”的模式,与沃尔玛、北京华联、永辉、家乐福等知名超市和各地经销商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北京、成都等城市建立了攀枝花特色农产品直销店10个;与成都九曳、鑫荣懋(香港)和澳门商会建立了稳定的芒果出口合作协议,培育本地芒果出口备案企业6个,攀枝花芒果已出口到新加坡、韩国、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年出口量2.5万吨左右。

四、多措并举,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制定出台《关于扶持芒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意见》《关于整合和规范全市产业扶持政策资金的实施意见》等相关产业配套政策,从主体培育、基地建设、品牌打造、产品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对芒果精深加工项目按照投资总额给予阶梯性一次性奖补,对芒果连片种植1000亩以上给予一次性奖补100万元。按照项目资金渠道、性质、用途不变的原则,将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安排,打捆使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财政、发改、农牧、水利、科技、交通、扶贫、旅游和电力等涉农系统的重点项目和资金优先向芒果产业投放。

二是创新金融服务。制定出台《攀枝花特色农业保险实施细则》《攀枝花市政策性芒果价格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扩大芒果等特色农业保险范围,在全国首创“芒果价格指数保险”,将3万余亩芒果纳入价格指数保险范围,并同步承保自然灾害保险3.4万亩,采取“三个一点”(市级财政补贴一点,县〈区〉级财政负担一点,投保群众自筹一点)方式筹集保费,政府承担保费的70%,投保人自筹30%。建立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通过“政银合作、政担合作、政银担合作”模式,有效缓解芒果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三是夯实科技支撑。深化“院地”合作,与中国农科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院校深度合作,先后聘请中国农科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高级专家5批12人担任攀枝花市政府顾问或特聘专家,柔性引进9批21人高层次人才到我市各县(区)任科技副县(区)长,为产业提供智力支撑。创新集成芒果三次摘花、轮换枝结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晚熟芒果优质高效丰产技术。收集芒果种质资源180余份,建设芒果种质资源圃,开展种质资源评价、开发、利用,为产业提供品种储备。(攀枝花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